線上故事首頁
電視.幕後
人物.故事
網友.原創
線上互動
網友投稿
 版權聲明
央視國際“線上故事”欄目的獨家專訪文章,版權歸央視國際網絡所有,任何網站、報刊、電臺、電視臺未經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聯絡電話:
010-68508764轉309
010-68508381轉616
電視.幕後  

    
奔赴王家壩


    淮委傳來消息,上口門在一個小時後就要實施爆破行洪;而此時臺裏也打來電話,要求衛星車趕到王家壩執行“重要任務”。肖主任決定:張鵬與阿黃趕往上口門繼續報道,我跟隨主任連夜奔赴王家壩。

    通往上口門的路都被水淹了,去那裏採訪只能坐船。在一個小碼頭,張鵬、阿黃不得不搭上了一艘部隊運送炸藥的船。臨別時,大家又一次握了握手——不同於以往任何一次禮節性的道別,因為大家在心中早以“戰友”相稱。

    行洪後,大堤便成了出入行洪區的唯一通道,我們的車艱難地行駛在泥濘的堤面上。雨還在下著,從低窪地區遷出的百姓不斷地用牛車、農用車、手推車拉著家當、牲畜涌上大堤,使狹窄的堤面更加擁擠。他們要趕在天黑前搭起簡易的窩棚,好讓一家老小有個安身避雨的地方;而我們也必須保證在天黑前將衛星車帶出行洪區。

    自重八噸的衛星車,比一般的東風卡車還要寬,與幾輛前方駛來的防汛工程車相遇,路徹底被堵死了。與此同時,張鵬也打來電話説,由於上口門的炸藥量已經夠了,裝炸藥的船取消了航程,他們還在找其它的船,可爆破就要開始了。情況簡直是一團糟!

    眼看塞車隊伍越排越長,肖主任&&下車,跟前方的十幾位司機一一做工作,成功地指揮他們退到一處略寬的堤面。由於泥地裏有了幾位“業餘警察”,衛星車終於得以順利通過。後來我們談起這件事,大家一致認為是我們從武警借來的作訓服發揮了作用——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刻,這身綠軍裝總能帶給人帶來安全感和信任感。“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危急時刻,軍人的形象愈顯崇高而偉大。

    駛出行洪區,張鵬又打來電話,他們已順利完成了採訪任務正準備返回。原來,他們借來了鄉里的一艘小衝鋒舟,硬是衝到了上口門。據説當時船到岸邊時,開船的村民臉都嚇白了。


    11日深夜,衛星車安全抵達王家壩。第二天11:00溫家寶總理結束了在王家壩的視察,我們也順利地將這一消息傳送回北京。

    
站在千年古城墻上


    安徽壽縣,戰國時期楚國的都城。這座千年古城正在遭受著洪水的圍困和內澇的威脅。

    7月12日晚,當我們趕到壽縣城外,進城的路已全部被洪水封住。幾經週折,終於,在當地武警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一處水深相對較淺的路段。

    將車倒出一段“助跑” 的距離,司機師傅運了運氣猛踩油門衝了出去。後面幾輛車馬上跟進。坐在車上我們只覺得是在行船。衛星車的排氣管已完全沒入水中,就像個溺水者在努力喘息並掙扎前進。大家都為它捏了一把汗:如果這個大傢伙在水中熄火,我們就麻煩大了。還好,車隊最終順利通過淹水路段,進入壽縣縣城。


    壽縣古城墻,始建於2500多年前,在歷史上曾多次成功地抵禦了洪水的侵襲。據記載,1954年和1991年的特大洪水也只淹到了距城頭半米處就在也漲不上去了,據説當時百姓們可以坐在城墻上洗腳。其建造的精妙之處至今仍是個迷。

    7月13日,我們將直播點選在了壽縣東門的城墻上。站在城墻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墻內外的受災情況。由於道路被淹,百姓只能從城墻上搭建的臨時通道出入。隨著城外水位的不斷上漲,一些百姓正在抓緊時間修船。

    張鵬和阿黃站在8米多高、僅寬40公分的城墻上一遍遍地演練。考慮到安全問題,肖主任建議他們坐在城墻上報道。而為了更好的播出效果,他們執意要站著報道。於是,為了不破壞畫面,我們蹲在他們身後,穩住他們的雙腿和腳踝以確保安全——電視屏幕前的觀眾可能永遠也想不到,短短1分多鐘的直播報道就是這樣採制的。


    經過幾天的磨練,我們已熟悉了衛星車直播報道的各個環節。在11點新聞與新聞30分中,我們兩次接通信號直播了壽縣奮力抗災並保證百姓生活的情況。

    
衝鋒在後方


    和軍事作戰一樣,新聞報道前線的記者也離不開後方的支援。每天從安徽、江蘇兩省傳回的信號就有六、七路,加上隨時都可能要播發的電話報道與直播報道,後期對新聞素材的及時整理合成顯得尤為重要。由於前方條件有限,很多稿件都是在大堤上手寫的、畫面傳送也往往要幾經週折。按時播出、安全播出,後期的同志們同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在那段抗洪的日子裏,經常可以在方樓二樓看見我們的後方記者拿著稿件、磁帶穿梭于自編間、美編科、審看間,衝鋒在配音機房、候播間、播出線。他們中的很多人已習慣於穿著運動鞋上班,甚至帶著大衣準備在沙發上過夜。

    雖在同一個部門,但在前後期之間很多人是第一次合作。近一個月的並肩作戰建立起了前後期之間的默契、信任和深深的戰友的情誼。每日數次的電話聯絡使不甚熟悉的同事變成了常在心裏掛念的兄弟姐妹。前方的記者經常會説:“把信號傳回家裏”、“給家裏打個電話”……。細細回味,一個“家”字蘊含了多少真情真意。

    在前後期的密切配合下,新聞採訪部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共採制新聞640多條(次),平均每天兩條新聞聯播,完成直播17場,電話連線80多條,受到了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及國家防總的多次表揚。

    隨著汛情漸趨緩和,7月下旬新聞採訪部的大部分前線記者已陸續返回北京。此稿完成時,仍有4名記者繼續堅守在抗洪一線,繼續報道災後重建情況,並繼續關注汛情發展。

    [後記]

    一個月的前線生活,發生的故事又何止這些。每欲停筆,腦海中總又會浮現出更多的人和事……。

    每一位記者的一生,總是在不斷奔向一個又一個的新聞現場。看看身邊的很多前輩,聽聽他們年輕時的前線故事,頓覺時間正在我們身邊以加速度前進。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就意味著要奉獻很多、忽略很多:感情、家庭、甚至所有屬於自己的時間……;而要面臨的是更多的壓力、疲憊、甚至更快的衰老……。

    但每一位記者的一生也因不斷奔向一個又一個的新聞現場而變得精彩且不同尋常。走過一位記者的人生,就如同在閱讀一本厚厚的書——其中典藏著無數精彩的故事與永不退色的記憶。

    只有站在新聞的第一現場,才能實現作為一名記者的人生價值——我們的每一位前線記者都在用心見證著正在發生的歷史,續寫著各自心中的前線故事……。
<<上一頁<<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