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忠誠拍《忠誠》——導演胡玫談獻禮劇《忠誠》
胡玫因執導《雍正王朝》聲譽鵲起後,從北京來到上海落戶已有兩年了。兩年中,她默默無聞,埋頭耕耘,終於在黨的80華誕之際,在申城又拿出了一部力作——20集電視連續劇《忠誠》。
一部是被歷史塵封了200多年的清宮戲,一部則是表現當今現實生活的獻禮劇;一部揭露了封建宮廷內部的血腥爭鬥,一部則是熱情謳歌了一批共産黨人的光輝形象。這兩者一古一今,在題材、風格上都相距甚遠,當記者問胡玫為何會180度大轉彎去拍攝《忠誠》時,胡玫認真地説:“説老實話,拍攝《雍正王朝》,我忙了整整3年。本想逃到現實生活中去鬆口氣,但沒想到還要累!”
淚流滿面
胡玫説,兩年前,當她接受上海有關方面邀請,決定把作家周梅森被中宣部評為建國50週年獻禮長篇小説第一名的《中國製造》搬上熒屏時,她一口氣看完了原著,竟激動得淚流滿面。她被作品直面現實的勇氣和膽識所震撼,為作品所表現的改革進程中的種種曲折和艱難而感慨,同時也為作品所展現的一批忠誠于黨、忠誠於人民的黨員幹部形象所感動。小説令人回腸蕩氣,感慨萬千。但把這部優秀小説搬上熒屏,把文字描寫變成鮮活的人物,困難很大。
首先,藝術之家出身的胡玫對省委、市委、縣委等這一系列黨員幹部群體的生活不太熟悉,而《中國製造》描寫的主要就是這些黨員幹部。胡玫説:“要讓那些為官從政者真正認可劇中著力塑造的人物,讓他們心服口服,這是這部作品拍攝的最難之處。”為此,她花了整整一年時間,深入到上海、深圳、河南、大同等地,接觸了上至省、市委書記,下至廠長經理、普通工人。尤其是當胡玫和大家共同學習了江總書記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後,心裏頓時豁然:無私奉獻的共産黨人,不正是“三個代表”的執行者、實踐者嗎?找到了這一“戲魂”,胡玫更自信了。她個人貸款70萬元,和拍攝單位共同投資,決心打造一部精品力作。
舍命拼搏
談到《忠誠》的拍攝時,胡玫説,她原想拍現實生活的戲會輕鬆點,沒想到去年底一開機就困難重重。為了能在今年“七一”期間搶出此劇,劇組首先搶拍的就是夏天抗洪救災的戲,但此時已到冬天。如果大隊人馬南下去拍,時間不允許,經費也不充裕。劇組來到上海附近的長江邊,頂著呼呼作響的寒風,在潮水中拍攝。經過計算,劇組在灘地上臨時搭建的屋棚,在漲潮時只能堅持半個小時,否則就會被潮水吞沒並被席捲而去。數十位演員喝了酒、喝了薑湯下水了,在冰冷的浪潮撲騰。胡玫含著眼淚指揮,儘管她叫啞了嗓門,但江風太大,大家根本沒法聽見。幸虧事先作了安排,戲總算能順利拍攝。但此時,扮演縣委書記田立業的陶海卻凍昏了,他被大家拉上岸時,閉著眼睛只想睡。在場的醫生給了他兩下重重的耳光,把他打醒了。因為,如果此時一睡,很容易心臟犯病猝死。戲停下了,正當胡玫犯愁時,又有一人挺身而出,穿上紅背心跳入江中,主動當起了陶海的替身,他就是共産黨員、製片主任唐國亮。胡玫的眼睛又濕潤了……
上下齊心
説到這裡,胡玫説,為拍這部獻禮劇,劇組上下都有著一股子勁。這也許是劇中的黨員形象在感召著大家。主演張國立、焦晃兩人都分別扮演過康熙皇帝,這次也甘為“人民公僕”,擔任新、老市委書記。焦晃扮演鐘超林,腦子興奮得整夜整夜失眠,人累到極點,還一絲不茍地琢磨臺詞。張國立對自己扮演的高長河也全身心投入,從不遲到早退。因為第一次演黨員幹部,他不敢掉以輕心,用他的話説,一部戲演砸了,幾部戲都救不回來。扮演鋼廠廠長的張孝中,本來就在鋼廠工作,也積極出點子,為戲貢獻了不少生動的語言、細節。小演員陳偉棟戲也很多,他也和大家一樣,經常熬夜拍戲,從不叫苦。
胡玫説,這部戲拍攝前開了多次劇本研討會,周梅森、瞿新華等七易其稿,精益求精。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有關領導也十分支持,作了大量的組織協調工作。她曾問應該以什麼標準拍《忠誠》,一個領導對她説一個字“好!”,你認為怎麼好就怎麼拍。就衝著一個“好”字,她就為《忠誠》整整忙了兩年。(新民晚報記者 俞亮鑫/文 胡曉芒/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