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陳獨秀——形象塑造的設想及手法

孔祥玉

    《日出東方》這個劇,全景式的展現了在黑暗沉重的舊中國從1919年五四運動至中國共産黨的成立,以及建立井崗山革命根據地,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如同東方日出一般,使風雲變幻、動蕩不安、災難深重的中國大地出現了曙光,東方的睡獅甦醒了!而這一時期,離不開一個富有爭議的、大家都知道但不十分了解的人物,他就是陳獨秀。
    我有幸在劇中扮演這個人物,首先我考慮的是這樣兩個問題:一是與我以前扮演的周恩來形象區別開;二是如何把握這個有爭議的人物。全過反復考慮,與導演協商,參閱大量資料,我漸漸地明確了從這兩個方面著手來把握人物基調,展示人物內心性格,完成形象的塑造。
    一、不要被人物的歷史結論所影響,丟掉概念化,演一個栩栩如生的有文化的革命人。他是新文化運動中的領袖、主編、學者、文學科長(北京大學),反封建、高舉科學與民主旗幟的革命者,他探索真理,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組織建立中國共産黨,領導著黨的工作。 在我的印象中,受多年教育和宣傳中得來的印像是:陳獨秀是犯有右傾機會主義的托派人物,甚至是混入黨內“竊取了黨的總書記”。近些年,對陳獨秀的歷史評價客觀了許多,“混入”、“竊取”就不存在了,對革命的貢獻也得到了承認,但到底如何評價和表現,仍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我這是説弄清一個人的歷史評價,並不只憑一個簡單的是非概念,直奔結果地去演一個“好”人或一個“壞”人。塑造好人物必須要把握和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思考意識,進一步才能從內到外地刻畫出栩栩如生的物來。一句話:再現人物在全戲中發展轉變的全過程,使人物有充分的、有説服力的、合乎邏輯、合乎情理的語言、行動的內心依據。 通過翻閱大量資料,發現毛澤東兩次在報告中提到陳獨秀,其中七大報告中説:“關於陳獨秀這個人我們今天可以講,他是有過功勞的,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他周圍的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很大作用的……我們是他們那一代的學生……,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的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説是由他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毛澤東對陳獨秀這一實事求是的評價是準確的,這就是我把握人物的總的基調。
    因此,我認定陳獨秀在全劇一系列事件中,不僅僅是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而且是在徬徨中積極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的革命者。他創辦《新青年》雜誌,高舉科學與民主的旗幟,喚醒民眾,猛烈抨擊舊禮教、舊文化;他不僅説,而且身體力行,領導五四運動,宣傳馬克思主義,創立中國共産黨。全劇也正展示了陳獨秀在這一歷史時期的活動,尤其是前14集。 在擔任黨的領導後,陳獨秀為保持黨的獨立性與馬林等人爭論,都是積極的,國共合作的問題也是陳獨秀深刻思考後決定的大事。但以後在與國民黨合作中節節退讓、不爭領導權等,這與他的認識水平有關係,直到最後他也堅持自己的觀點,客觀上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但他仍然理論上不服。理順了人物思想發展、行為的總體脈絡,也就明確了人物的一系列行為的內心依據,把握人物就有了依靠。
    二、正確把握人物在全劇各大事件和矛盾中的態度,準確處理 與周圍人物之間的關係,同時展現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思想脈絡清楚了,就可以正確把握人物在全劇各大事件及矛盾衝突中的態度。比如陳獨秀與馬林之間的關係,吵翻又合好,乃至摔茶杯,最後完全明確共産國際的指示,這既是陳獨秀思想認識的轉變、發展過程,同時又是性格的展現!
    對李大釗十分尊重,無話不説,是一位真誠的朋友;對毛澤東非常器重,但又不久師長身份;對孩子嚴厲有餘,但內心卻慈重有力; 對李達等他認為意志不堅者,嚴厲而不留情面。陳獨秀因為年長、威信高、職務高,又是一個學識高深的學者,因此是家長式的,居高臨下的,因此在黨內他常常是發號施令式的,是自由散漫的。 正如陳中凡講,“看他表面冷淡,與人落落寡合,實則胸懷俊邁,富於熱情,故當其奔走革命之際,能勇往直前,入死出生,歷百折終不稍挫,及至臨大難,則從容不迫,怡然自處,尤其意志堅之,具有嚴氣正性,石心腸者不能臻此。”
    三、正確把握人物的外部特徵。我設計一個眼鏡常挂在胸前,看書看報必戴。髮式我與化粧師商量,儘量具有些中分,這樣可以增加時代感。演講時,動作較大;但因為是學者,體態鬆懈,走路微晃,動作有些笨拙,如爬窗戶、翻墻等,明顯是個書獃子。 藝術創作是一個綜合性藝術,我作為一個演員,從自身扮演的人物考慮是這些,當然不僅僅是這些,還需要與對手合作配合,各部門共同參與。



 


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