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熒屏亮點 好評如潮
從某種意義而言,央視獻禮大戲《長征》得到的好評是顯而易見的,這不僅體現在最直觀的收視率上,而且可以看到,作為一部電視劇,《長征》主創者與觀眾的共鳴是理智與和諧的。對於一部革命歷史藝術作品,人們對《長征》已不再"糾纏"于類似"領袖該説什麼話"這樣的形式問題上。似乎這段歷史給予了創作者很大的發揮空間,作品在整個格調上能感受到一種激情的存在,這就像"長征"本身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政治事件,更多的讓人感到人創造歷史的快感。改編、駕馭這個偉大創舉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導演兼主演唐國強曾在不同的場合表示,雖然是第二次拍攝以"長征"為題材的影視劇,但重走長征路帶來的震撼仍然讓人心情久久難以平息。
從觀眾的角度看,這同樣是一部值得一看的電視劇。史詩劇《長征》展現的是一種久違的高昂的力度,一種克服萬難的氣魄,長征本身蘊含的革命主義、浪漫主義情懷對許多人有著天然的吸引力,再加上建黨80週年營造的大環境,這使得《長征》登場時,天時、地利、人和兼備,《長征》形成的互動自然是良性的,更重要的是《長征》在情節與人物塑造上的新意使它很吸引人觀看。
《長征》目前已播到"二度赤水"。從已播出的劇集來看,《長征》對於長征前中國共産黨現實處境的描寫令人欣喜。過去描寫這段歷史的影視作品並不很多,觀眾多少有一些神秘感,《長征》正好將中國共産黨歷史上這段非常艱難的日子再現給觀眾,從某種程度上説,這具有添補空白的意義。比如《長征》對李德、博古等人物的描寫就很鮮活,這最大的好處是讓人們看到當時黨在特殊時期的另一種面貌,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以毛澤東為首的老一輩革命家在逆境中的真實狀態。為了紅軍的命運,毛澤東與李德爭執,周恩來面對李德的無禮拍案而起、拂袖而去,這些場景對觀眾來説是全新的。劇中當李德對中央領導大聲叫嚷,"難道紅軍的失敗應該讓一個外國人來負責嗎 quot;我想作為一個中國人,這時應該徹底明白,中國的路到底應該由誰來選擇,也更加意識到中國革命的坎坷,看到了毛澤東最終領導中國共産黨走出困境的歷史必然。這對今天來説,也同樣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人物塑造是《長征》的一個亮點,準確地説或許應該叫一個亮面,劇中人物塑造是集體成功的。這仍然體現在一個"新"字上。擺脫了過去許多革命歷史劇為追求形似而形似的窠臼,《長征》演員對於"精氣神"的追求要遠遠大於對形的模倣。對於唐國強而言,扮演毛澤東已不是第一次,不同於《開國領袖毛澤東》,在《長征》中唐國強對於毛澤東作為知識型、智慧型革命家、軍事家的再現是立體化的。劉勁飾演的周恩來也是全新的,軍事家周恩來在特殊條件下的苦悶與徬徨更多地表現出人性的一面。另外在戰爭年代的張聞天、王稼祥等革命家的形象在劇中也有一定的刻畫。值得一提的是,陳道明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與以往很不一樣、令人耳目一新的蔣介石形象。在《長征》中少了過去 quot;符號"化表演,蔣介石反動政治家陰險與謀略的一面展現得非常鮮活,一方面要剿共,另一方面要清除地方勢力,陳道明的成功之處在於賦予了蔣介石一個鮮明的、咄咄逼人的人物個性。
就思想性與可視性而言,《長征》是近期大量的革命歷史劇中的佼佼者。《長征》為史詩劇賦予了許多探索性的元素,這將對今後此類題材影視劇産生影響。(《北京晚報》6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