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送紅軍——訪《十送紅軍》的詞曲作者張士燮、朱正本 (張婭娜)

    提及《十送紅軍》——一首傳唱了四十余載依然擁有鮮活生命力的革命歌曲,很少有人説不知道的。

    建黨八十週年,舉國同慶,《十送紅軍》再次唱響在我們耳邊,感覺還是如此的親切。不禁想問:懷有怎樣的情感,有著怎樣的生活,才能譜寫出這樣經久不衰廣為流傳的作品?為此,我採訪了當年創作《十送紅軍》的著名曲作家朱正本和詞作家張士燮。

    面對兩位頭髮已花白的藝術家,心中有無限觸動,然而在談話間又分明可以感覺到他們那顆為了藝術而跳動著的年輕的心。談起這首歌創作的始末,他們仍然神采奕奕,仿佛昨天並不遙遠。

    “那還是在1960年,我們空政文工團接受了創編《革命歷史歌曲表演唱》的任務,當時是劉亞樓司令主抓這次演出。”朱正本老師向我娓娓道來。“為此,我和老張還有其他幾位同志到江西去采風,第一站就是井岡山地區,八百里井岡山的著名景點幾乎全部都走遍了。在茨坪紅軍敬老院,當年根據地的赤衛隊長、工農代表會議主席、紅軍戰士十余人,一起引吭高歌;尤其是賴發秀老媽媽的一曲《送郎當紅軍》,歌喉嘹亮、婉轉動人。所有井岡山的一切,都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和極大的感染。”

    沒有生活也就沒有藝術。張士燮老師回憶起當時采風的情景,同樣激動。“1960年我們去采風的時候,距紅軍離開井岡山已經多少年過去了,可是老百姓對紅軍的愛卻一點沒減少,當年那真是見山唱山,見水唱水,對紅軍是依依不捨,誰也不知道這一走要多久,還能不能再回來。到1960年時老赤衛隊員們都已經70多歲了,聽説我們要寫當年老百姓唱給紅軍的歌,那滿腔的熱情,那深情的調子,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朱正本老師説他當年創作這首《十送紅軍》,就是根據當時一首送別紅軍的歌。“從演唱一開始,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它的曲調非常口語化,唱詞中央夾雜著不少俚語、方言,唱半句,停一停,旋律婉轉優美,充分抒發了蘇區人民送別親人時如泣如訴、欲言又止的感情。但是它只有一個曲調,來回反復,所以很快這曲調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回到團裏後,我們開始對采風的結果進行整理和創作。其中有一場反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以及擴大紅軍、送紅軍北上抗日的內容,就在這時老張把他編創的《十送紅軍》的歌詞給了我,當即我便想到那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曲調,就根據它來譜曲。一個曲調太單薄,所以我採用迴旋曲式的手法重新創作……”

    沒有一個華麗的修飾詞,全部都是兩位藝術家真情的訴説,卻給了我們無數的美麗和力量。40年來,沒有誰能夠忘記這首歌;40年來,沒有人説不喜歡這首歌。歌曲雖説是在1960年完成的,可是它卻填補了歷史上的空白。讓我們向老一輩的藝術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