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專訪:從胥午梅



  胥午梅本人讓你很難和《新聞30分》中那個身著套裝一絲不茍播音的形象聯絡起來。她穿著色彩鮮艷的休閒服,背著雙肩包,戴著一副讓她的大眼睛顯得更大的遠視眼鏡,走路慢悠悠,説話也慢悠悠的,富有磁性的嗓音中還帶著股甜甜的、懶洋洋的鼻音。連她的笑容也是慢悠悠地浮現出來,久久地停留在臉上。這種慢悠悠並不是拖泥帶水,而是一種從容和極其放鬆的狀態。這樣的狀態讓她周圍的人多了一份輕鬆和自由。而且,這樣的狀態大概有助於人超常發揮自己的能力,於是就有了胥午梅説的“運氣比較好”。

  胥午梅畢業於安徽師大音樂系,可謂音樂科班出身。畢業後不久,趕上安徽電視臺第一屆電視播音員大獎賽,她通過參賽調入了她一直嚮往的省電視臺,這時是1984年。她本想從事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去文藝部當主持人或做音樂編輯。可是臺裏奇缺播音員,領導讓她以後再考慮專業的事兒,先頂這個缺。沒想到這一頂就是九年。直到現在,胥午梅都沒有機會再搞音樂,她的專業成了她的業餘愛好,給她帶來了很多快樂。所以她説:改行不是壞事兒。事實上,作為一個沒有受過播音訓練的播音員,她出眾的聲音正得益於她所受到的正規聲樂訓練。

  在安徽臺的九年,她成了臺裏的當家花旦,凡是大型的活動,少不了她的身影。這九年也是她全方位接觸電視的九年,專題、紀錄片、大獎賽、現場採訪甚至給動畫片配音都參與過。後來,她在《新聞30分》劇組剛與新同事見面的時候,有兩個年輕同事對她説:胥午梅,我們是看著你的電視長大的!

  九年是一段並不短的時間,當胥午梅覺得工作難有突破,甚至沒有一個能給她造成危機感的年輕人頂上來的時候,她生出退下來轉做幕後工作的念頭。胥午梅放下了對一般人來説很難割捨的事業,負笈北京,到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進修,為轉行做準備。這時的她根本沒有想到要進播音係提高提高業務。可是她與主持人這份工作的緣分遠遠沒有斷。1995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了第一個以直播方式播報新聞的《新聞30分》欄目,希望選拔出有記者素質的主持人,在一試、二試都沒有合適人選的情況下,由於胥午梅在省臺現場採訪的表現引人注目,有人想到了她。她抱著觀望的態度去了,當時有很多經過精心準備的記者和主持人試鏡,而輪到胥午梅時,她臨時在一張紙上寫下幾百字的播報稿,對著鏡頭一分鐘播完後就離開了。不久,消息傳來,她成為《新聞30分》錄用的3個主持人之一。

  在中央臺的5年,胥午梅的視野大大開擴了。特別是1998年黃河小浪底樞紐工程截流,在各個直播點的現場採訪對她多年的積累做了一次全面的考驗和展示。由於小浪底現場的出色表現,她獲得電視主持人年度政府特別獎。

  其實,覺得正兒八經的採訪有點難為胥午梅,可能是她的心態太平常了,就像她本人所説的,她是個非常淡泊的人,從來不把自己現在的工作看作是一個得來不易的、至高無上的職位,然後緊緊地抓住不放。所以,她不是一個老練的被採訪者,也不去接受一些心理暗示。當她把自己走到現在這一步歸結為運氣好時,問她:難道沒有天份或者別的什麼原因嗎?她説不知道。沒有受過播音員的專業訓練的她,還總説對自己的播音功夫特別沒底氣。問她有什麼難忘的經歷,她説比較難忘的就是特別擔心在播音的時候咳嗽什麼的,説她看到別人一板一眼地播,就想,自己怎麼老出現這種問題。她坦白自己的缺點是惰性,説自己是個被動的人,從來不會主動出擊。她也不掩飾作為播音員很難有所突破的惶惑。她太自然和真實了,這種自然和真實的鬆弛狀態讓她有種特別的幽默感和可愛勁兒。

  在胥午梅看來,工作是生活的一種調劑,並非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她笑嘻嘻地壓低嗓門説:“我覺得我挺愛過日子,挺重視過日子的。”她的烹飪手藝在朋友圈裏是有名的,全是她憑感覺摸索出來的。她做好吃的滋養自己,也不忘記別人。她去上班的時候,同事們只要看到她手裏比平時多了一個沉甸甸的袋子,準會歡呼雀躍起來。

  胥午梅看起來比她實際年齡年輕很多,她的舉止、笑容和完美的皮膚,就像20齣頭的小女孩兒。《中國婦女報》的記者還專門就美容方面的內容採訪過她。可是胥午梅從來不去美容院,她的護膚密訣,一是充足的睡眠,二是不往臉上糊很多東西,讓皮膚自由呼吸。其實還應該加上一條,那就是一份真實健康的心態。(木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