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我心中的風景
斯琴塔娜

  內蒙古烏蘭察布盟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是我生長的地方。
  清沏的艾布蓋河繞過女兒山,注入廣袤的草原。女兒山的傳説也伴著我童年生活五彩的夢。
  女兒山下有座小廟,每年春夏都有很多百靈鳥在這裡棲息,因而,人們便給它起名叫“百靈廟”。地隨廟名,我家鄉的小鎮也就被稱為百靈廟鎮。常聽太姥姥説:“百靈廟,保祐百事皆靈。”
  或許因為出生在這裡,我也就出落得很聰慧了。
  我出生在一個蒙漢結合的家庭。父親出生在北京,1958年大學畢業後,支援邊疆來到內蒙古草原,開始了他教書育人的生涯。從此,這位來自北京的漢族青年在百靈廟紮根安家。
  母親是一位純樸善良的蒙古族女性,曾經是兼通蒙漢兩種語言的播音員,但在那個年代,由於家庭出身的原因,剛剛工作了兩年的母親,便不得不離開自己熱愛的工作崗位。
  多才多藝的父親擅長書法繪畫,並能彈奏幾種樂器。在父親的指導下,我從小就開始學畫、書法、背唐詩。記得有一天,父親用他積攢的錢給我買了一把柳琴,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學會彈奏的第一首練習曲就是《我愛北京天安門》。
  我的童年是在快樂但又清貧的環境中度過的,謙和寬容的母親哺育我成長並教我與人為善。父母的嚴厲和我個人的勤奮努力,使我學業優異,深得老師的讚揚,連續被評為“三好學生”。雙語家庭的影響,也使我成為學校文藝活動的骨幹。初中三年級時,盟裏舉行普通話比賽,我取得了一等獎並獲得參加全國普通話觀摩會的資格。在我16歲時便為走上電視語言專業、實現母親未能如願的播音職業道路奠定了基礎。
  1983年,我取得了北京廣播學院的准考證。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母親陪我到北京廣播學院。在考場門口,一位外省考生給母親一塊薄荷糖,説是潤喉的。母親聽了這話,悄悄將糖用一塊小紙包了起來,在我臨考前又悄悄塞進我的嘴裏,讓我潤潤嗓子……我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成了廣播學院83年播音係的一名學生。
  四年的大學生活,豐富了我的知識、拓寬了我的視野,畢業後分配在內蒙古電視臺工作,主播《內蒙古新聞》,同時主持文藝類、專題類節目。1991年調入中央電視臺,成為第一位少數民族漢語節目主持人。
  在中央電視臺的幾年裏,無論是主持《經濟半小時》還是《中國財經報道》,面對全國觀眾,把市場經濟的大量信息傳遞給千家萬戶,無疑對主持人的政策水平、知識結構、思想修養都有很高的要求。在赴全國各地採訪中,也到過革命老區,所到之處,都給我留下了難忘而深刻的印象。社會各界、廣大觀眾對我的工作給予了肯定與支持,也使我的專業能力日臻成熟。我熱愛這份工作,我更珍惜現在的一切。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風景。我心中的景色,曾經是那綠色的原野、白雲似的羊群、清澈的河水。然而,一次內蒙之行,我所熟悉的一切都變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現代化工廠鱗次櫛比,名牌産品耀眼奪目。昔日,文人筆下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歷史已被現代化新牧場所替代。草原這個荒涼、貧瘠的概念已因森林、鋼鐵、糧田及各種稀有礦藏的開發,被人們重新認識。如今的內蒙古家鄉,正以它特有的民族風貌和時代特質,向前邁進。
  我為家鄉的變化而興奮,我為自己是草原的女兒而驕傲,是草原給了我生命的乳汗,是女兒山給了我想象的情愫,無論走到哪,草原都是我心中最美好的景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