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歲月》是電影頻道(CCTV—6)的一個節目,我是這個節目的主持人,而您看到的這本書《流金歲月》則是由我來寫成的關下一些老電影人的支離破碎的往事。我不是電影史學家或研究者,我不是在為他們每一個人做傳,我寫下的只是我眼中的他們,我腦海中的他們,以我的視角來看待上一輩或上幾輩那些為中國電影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令我尊敬的人們,它是感性的、具有主觀色彩的,這是我需要強調的。
千萬不要把我的這一舉動理解為是“主持人出書”或“名人出書”之類的,不要,我不是。我僅僅覺得在與這麼多老藝術家頻頻接觸的六年中我有很多感悟,我還有一些發現,我並且有一些心得——想與人分享;而且我知道在全國還有許多喜愛老電影和老電影人的觀眾,他們想有一本他們感興趣的書、令他們拿得起放不下的書:能勾起他們關於過去的回憶、能穿越過去和現在大聲告訴每一個人:沒有,我們沒有忘記。
我們沒有忘記童年時看露天電影時的情景,我們沒有忘記為了搞到一張電影票而急得上竄下跳的樣子,我們沒有忘記銀幕上那些英俊的、美麗的面孔和一個又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故事……在文化生活非常貧乏的年代,是電影,唯有電影帶給了我們生動的、鮮活的、與單調的現實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電影教給了我們愛,教給了我們恨,電影讓我們充滿幻想!那時侯我們想:還有什麼比電影更令我們激動?
我們沒有忘記創造這一切的電影人,多年之後,當我以一個採訪者的形象出現在他們面前時,我不想裝作非常鎮靜:是的,歲月無情,他們老了,但我還是一眼就能認出他們:林道靜、李向陽、洪長清、吳瓊花、白毛女……多好啊!他們都還健在,他們熬過了那場十年浩劫,還能跟我們談笑風生地説著過去,而那些在那場劫難中告別人世的電影人,只能透過依然留下來的電影,向我們訴説他們的悲憤和辛酸……
我在主持節目的時候經常會不自覺地説“當年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如何如何”,結果總有人問我:“當年你真看過這部電影嗎?那時候你多小啊!”在這兒,我要鄭重地告訴人家:凡是我在節目中這樣説的,我一定看過,別看我電視裏看著年輕,其實我已經30多歲了,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時候,我居然幾乎把復映的舊片,剛剛上映的新片一網打盡,而且印象奇深——儘管那時侯無法預料後來我會從事與電影相關的工作。
我,和我們一批這樣的人,曾深受中國老電影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並不會輕易抹去。我們可以同時追逐最新潮、最時尚的東西,但在內心深處,童年時與電影的那份淵源會永遠安靜地存在內心深處一隅,而一旦輕輕觸碰,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滋味涌到嗓子眼……
所以,我們沒有忘記,我們不會忘記。我不認為我們的節目只有中老年朋友在看,我不認為我的這本書只有中老年讀者在讀,不要以年齡來劃分,重要的是究竟哪些人,在他們成長的路上,交了一個叫“電影”的朋友。
與那時相比,今天的電影太寂寞了。原因很多,改變很難,那麼就讓我們懷一下舊吧,至少了解一下創造了那時的電影的人們,他們的過去和現在,他們的電影和人生。 這些姑且算作這本書産生的動因。它不是很孤立、很割裂地在談一些陳年舊事:那年、那人、那電影……一定與今天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聯絡,也與你和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為了寫好這本書,我對所寫的一些老影人重新做了文字採訪,有時跟他們一聊就是一整天。他們信任我,願意告訴我他們以前沒有披露過的一些往事,而我在聆聽的過程中,也像是跟他們一起重又回到那難忘的歲月……
由於種種原因,還有一些同樣德高望重的電影藝術家我沒有寫進去,比如謝添、孫道臨、王丹鳳、曲雲、張勇手、劉尚嫻等等,原本都在我的計劃當中……但誰讓這本書是我寫的呢?那就按照我的風格、我的特點、我的筆觸去感受那些老一輩的電影明星吧。如果您能從中看到一個更真實、更具體的、活生生的人,那我就很滿足了。
最後,我想説——
請老電影人們快樂起來:歷史不會忘記每一位曾經為中國電影發展做出過貢獻的人。歷史也會對每一個人做出公正的評價。
我還想——
向你們——
我尊敬的上一輩或上幾輩電影工作者
致敬!
(注:本文是我寫的《流金歲月》一書後記的節選,該書將於2003年初出版,在這本書裏,記錄了許多我採訪過的老影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