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電視指南

與《對話》主持人沈冰對話——不去嘗試就沒機會


  關注沈冰不僅僅是因為2000年她在央視“榮事達”杯主持人大賽上的脫穎而出,更想知道的是,她在《對話》裏同那麼多業界精英打交道時的從容從何而來。何況,這個大學畢業剛剛兩年的女孩還曾經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有過一段不短的記者經歷。要是沒有回國,她現在已經是當地電視臺的新聞主播了。

  跨出一步就會改變人生

  記者:聽説你是蘇州人,高中畢業進了浙江大學,怎麼會去新加坡《聯合早報》的?

  沈冰:高中畢業保送進了浙大,同年被派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修讀財經課程。中學的時候受了語文老師的影響,很喜歡記者“無冕之王”的説法,所以在南洋理工上學的時候就利用每個假期到《聯合早報》實習,畢業後就留在那裏工作了。

  記者:聽説你要是不離開《聯合早報》,現在已經是當地電視臺的新聞主播了。是什麼促使你放棄新加坡的一切到央視參賽的?

  沈冰:在新加坡當記者比較輕鬆,一般上午會很空,我多半是花兩個小時看書,然後去健身。我9歲就開始打籃球了,在南洋理工唸書3年拿了3個校冠軍,也參加過俱樂部賽,上班以後也堅持鍛鍊,不過只能是一個人去打球然後圍著球場跑上10幾圈。

  因為打球我受過很多傷,不過那種團隊拼搏的精神讓我受益匪淺,喜歡現在的工作也許就是因為這點。打籃球對我啟發很多,我總覺得人要馬虎一點,別太愛護自己了。有時候需要麻木一點,不要對病啊痛的太敏感,這種努力會讓自己更堅強。

  “榮事達”杯主持人大賽的消息是有一天在網上看到的,於是轉發給在國內的朋友。國內的朋友支持我去參賽,報名後很快就接到了筆試通知,於是就回國參加初賽,後來進了前50名,開始有《東方時空》等欄目來找我們。決定回國發展就是在那個時候,感覺是“喚醒心中的一個夢”。

  我覺得年輕人要敢於去嘗試,不要想想就算了。一件事情的背後往往會遇到很多新的機遇,而這些機會不嘗試是不會遇到的。我要是不去報名參加1997年的新加坡國際大專辯論會,《聯合早報》就不會給我上電視的機會;當初要是沒有報名參加“榮事達”主持人大賽,就不會走進《對話》。你所跨出的一步,往往會給你下一步的人生帶來很大的改變。

  學會給嘉賓“設套”

  記者:很多人看了你的節目覺得你有種與年齡不太相符的從容,是不是同你的異國經歷有關?

  沈冰:我從小就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成熟,比較認真、嚴肅,這一點用在現在的節目裏很討巧,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出國以後讓我體會更多的是,讓我們知道了什麼是離開家的感覺,更懂得珍惜親情。

  記者:《聯合早報》的工作對你主持《對話》有什麼影響?

  沈冰:在《聯合早報》當記者與中學時代的預想差別不大。走進《對話》後感覺文字記者和電視記者完全不同,前者比較講究個人的風格和判斷,後者則更直接地面對事實。作為主持人,還得懂怎麼給嘉賓“設套”。

  不過有些東西是相通的,比如都要具備自己的判斷能力,雖然一開始覺得這和我“誠信”的做人原則有出入,但作為記者一定要去核對事實,不能別人説什麼都信,剛在早報實習的時候我有過這方面的教訓。

  還有就是開拓精神,在報社工作的時候我就喜歡自己準備問題找準機會提問,做了《對話》主持人也一樣,每期節目從請業內人士座談、出題開始我就全程參與,節目所有的文案,包括現場的問題、怎麼開場、結尾,我都自己寫,身邊的資料袋不到節目完成是不離身的(她指了指身邊一個印有“央視《對話》”字樣的紙袋),這裡面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臨時有什麼點子也會趕快加進去。

  場上也有發急的時候

  記者:在《對話》一年,難免會出洋相吧?

  沈冰:有時候準備的問題拿到場上嘉賓和觀眾都不感興趣。個別嘉賓場下發揮得很好,可到了場上有些話就不願意説了。有時候觀眾把準備好的問題忘了。每期節目都這樣,總會在局部的什麼地方出問題。我是一個沉著的人,在《對話》反而不夠沉著,有時候在場上還是會急,對突發情況的臨場反應是慢慢積累起來的。

  印象最深的是事先準備的信息有誤,到了場上被嘉賓指出來了。感覺越是成就高的人為人就越謙遜,他們替我解了不少圍。我現在已經知道怎麼給嘉賓“設套”了,提問的膽子也練出了不少。

  每月瘦2斤

  記者:很多人在主持人大賽時就發現了你那種與眾不同的從容,除了外形、知識準備和出色的英語表達,你覺得還有別的原因嗎?

  沈冰:我是臨場型的選手,雖然台下也會緊張,可是到了臺上知道沒有退路了,反倒輕鬆了。就像我在復賽結束時説的———“人要坦然面對自己,希望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沈冰。”很多人會説到“包裝”,我覺得最開始的狀態往往最真實,我比較崇尚自然、大氣。

  記者:《對話》是一檔與業界精英談話的節目,你這麼年輕,不會沒壓力吧?

  沈冰:《對話》是一個突出嘉賓的節目,請的人都是在業內或是整個社會有相當知名度的。相對來説,主持人更應該説是團隊的一份子,比如導演的案頭工作會做到81條那麼細緻,製片人、主編、助編和主持人全得環環相扣、默契配合。

  到《對話》節目組前3個月,每過一個月我就瘦1公斤。每次節目的文案最多可以改8稿,比如金庸那期。平時改四五稿是很普通的。每到這個時候我總會很努力地假想準備的這些問題在現場的效果,總擔心話題會不會太偏。

  做節目的頻率一般是一個月兩次,但最密的時候會兩天連錄兩期。平均起來每做一次節目要花上10多天,採訪、查資料、提問都是自己解決,但團隊的力量不可忽視:做節目前會請一二個智囊級人物參與討論,也會先採訪嘉賓、和觀眾聊問題。製片人總是跟我們主持説要做到“世事洞察,人情練達”。這個做多了就有感覺了,能洞察到一些嘉賓的想法、從“蛛絲馬跡”判斷誰想説話了。當然一開始做不到,製片人給了我很多指導:她一般會在事後幫我總結,現場有什麼問題她也會給我提示。

  有機會也穿穿裙子

  記者:你學的是財經,對你的主持有影響嗎?

  沈冰:會有,比如有時候問題過於專業,太窄,製片人會在一旁提醒。也有的時候正因為我知道是怎麼回事,所以沒法同意嘉賓的觀點,可是主持人的職責是把大家的交流整合在一起,所以即使不同意也只能跟大家一塊兒鼓掌。

  我們不想把節目做得太小眾化,所以也很注意這方面的問題。我們不放棄高品位的定位,話題的選擇比較專注于專業,但我們會注意不談技術,而把目光放在一些比較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像企業管理、新經濟這些前沿的、有代表性的話題。

  比如談軟體,我們會注意儘量不用那些過於生僻的專用名詞。談CDMA,我們也會比較注重市場這塊,避免過多涉及技術的內容。

  現在主要是新聞事件跟有知名度的人物的組合。讓人物談事件,而事件要跟著新聞走。我們一直説《對話》永遠“不變”的是“改變”。

  記者:談談觀眾對你的評價?

  沈冰:《對話》的觀眾很“內行”。節目在新浪網上有專門網頁,幾乎每次節目完了我都會到上面去看看。很多人會告訴我在哪有思想包袱,哪知識背景準備得有問題。

  本來以為節目注重的是內涵,主持人的服裝、化粧不重要,現在才知道連髮型觀眾也會提意見的。我現在開始注意造型了,有機會也會穿穿裙子,以前老有觀眾説我太簡樸了。(新聞晨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