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長線活動

  參考資料:

  一、 羅布泊介紹:

  羅布泊位於亞歐大陸的中心,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的東北部,塔裏木河下游,南抵阿爾金山山脈,北至庫魯克塔格。這裡面積遼闊,降雨十分稀少,四季異常乾旱。廣袤無垠的沙丘、鹽漬及雅丹形成了羅布泊荒原雄渾、奇詭、動人心魄的自然景觀。

  古代的羅布泊是中國第二大內陸湖,煙波浩渺蘆葦連天,《漢書西域傳》記載該湖“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

  50年代科學家們還證實了羅布泊的存在,到60年代曾經“滄海”的羅布泊徹底消失了。到如今成了“死亡之海,茫茫鹽漠”,一個近3000平方公里的大湖是如何干涸的呢?眾多科學家為此而苦苦尋覓答案。

  有人認為,羅布泊並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地下,在羅布荒原的地下,埋藏著一個巨大的地下湖泊...種種説法不一而足,也許真正的謎底還待後人來揭開。羅布泊在若羌縣境東北部,海拔780米,面積約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處塔裏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要衝而著稱於世,古羅布泊誕生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距今已有200萬年,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構造運動影響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傾斜抬升,分割成幾塊洼地。現在羅布泊是位於北面最低、最大的一個洼地,曾經是塔裏木盆地的積水中心,古代發源於天山、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羅布洼地形成湖泊。

  羅布泊曾有過許多名稱,有的因它的特點而命名,如坳澤、鹽澤、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等。元代以後,稱羅布淖爾。漢代,羅布泊“廣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減”,它的豐盈,使人猜測它“潛行地下,南也積石為中國河也”。這種誤認羅布泊為黃河上源的觀點,由先秦至清末,流傳了2000多年。到公元四世紀,曾經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羅布泊西之樓蘭,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據境地。清代末葉,羅布泊水漲時,僅有“東西長八九十里,南北寬二三里或一二里不等”,成了區區一小湖。1921年,塔裏木河改道東流,經注羅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積又達2000多平方公里。60年代因塔裏木河下游斷流,使羅布泊漸漸乾涸,1972年底,徹底乾涸。歷史上,羅布泊最大面積為5350平方公里,民國20年(1931),陳宗器等人測得面積為1900平方公里。民國31年(1941年),在蘇制1/50萬地形圖上,量得面積為3006平方公里。1958年,我國分省地圖標定面積為2570平方公里。1962年,航測的1/20萬地形圖上,其面積為660平方公里。1972年,最後乾涸部分為450平方公里。注入羅布泊的水,主要有:塔裏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和米蘭河等,同時也部分的受到齊連山冰川融水的補給,融水從東南通過勒河流入湖中。近代,一些進入羅布泊地區的外國人把羅布泊説成是“遊移湖”。1876年,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在塔裏木下游考察後,以其片面之見,錯誤的認定,卡拉河和順湖即中國古記所記羅布泊。他的學生科茲洛夫和英國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德國地理學家范李希霍芬卻持反對的觀點。接著,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統的提出一套關於羅布泊遊移的理論,認為它南北遊移的週期是1500年,是由於湖底週期性沉積、抬升和風飽蝕降低的結果。這種遊移説,曾長期為中外學者所接受。除斯文赫定外,美國人亨廷頓提出了“盈虧湖”的理論。中國學者陳宗器發表了“交替湖”的觀點,而蘇聯地質學家西尼村則試圖用構造運動來做解説,圍繞羅布泊遊移問題的爭論,延續了一個世紀。我國科學家近年實地考察,證實了羅布泊是塔裏木盆地的最低點和集流區,湖水不會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底沉積物3600年僅1.5厘米),乾涸後變成堅固的鹽殼,短期內湖底地形不會劇烈變化。對湖底沉積物通過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裏木盆地的匯水中心。這説明,遊移説是不切實際的推斷。兩千多年來,不少中外探險家來羅布泊考察,寫下了許多專著和名篇,發表了不少有關羅布泊的報道。但是,由於各種局限和偏見,也製造了許多訛誤,為羅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羅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他們生活在塔裏木河畔的小海子邊,“不種五穀,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魚為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這是一個單一食魚的民族,豐富的營養使許多人都長生不老。八九十歲都是好勞力,甚至還有一百歲的新郎。羅布人結婚的陪嫁,是一個小海子,這在世界上恐怕絕無僅有。

  吸引力:作為旅遊探險區域,羅布泊擁有的自然現象和和歷史內涵是其他區域沒有或少有的,尤其該地區發生的許多事件構成獨特的誘惑,許多歷史和自然的謎團考究,特別是探究“生命禁區”的奧秘,體驗荒漠的艱辛旅途,挑戰自我,羅布泊是很好的選擇。到了今天,羅布泊已不是令人談虎色變之地,探險的成分正逐步淡化,凸現的是一種特殊的現代人十分需要的經歷和體驗。

  自然景觀:主要以沙漠、山地、和荒漠地貌為主。荒漠中表現的形態有鹽殼、濕地、戈壁灘、雅丹地貌。此外野駱駝、黃羊、野兔、沙狐時可發現其蹤跡。

  人文景觀:漢代絲綢之路曾經途徑羅布泊,歷史上稱為絲路南道。主要遺跡有樓蘭、米蘭、土垠、營盤、小河五號墓地。

  行:穿越羅布泊沒道路可言,與普通觀光遊客存在不可比性。穿越全靠越野車/乘坐越野車馳騁荒原大漠,與顛簸中尋覓到的感受是普通交通工具不能提供的人生經歷。

  住:無人區的住宿品需穿越者全部自行攜帶,以帳篷為主。大漠野營是都市裏尋找不到的一種特殊享受,天氣良好時,還可以天當被地當床,讓人獲得終身難忘的回味。不過羅布泊常刮沙暴,遇到了,連帳篷也搭不起來,行程難度較大。

  食:食品要按照計劃準備好。攜帶食品只能從簡,行程期間的膳食一般較簡單,中午用乾糧,早晚可在營地野炊。

  娛:荒原大漠安排一些戶外文娛活動,是有意義之事。于篝火跳躍的昏黃光影中或漫步起舞,或席地而坐,自娛自唱,令人難以忘懷。

  二、 沿途主要景點介紹:

  1、 吐魯番:

  吐魯番是我國氣溫最高的地方,歷史上就有“火洲”之稱。據觀測,這裡的最高氣溫達到過攝氏49.6度,地表溫度也曾達到攝氏89.2度,當地民間有沙窩裏蒸熟雞蛋、石頭上烤熟面餅的説法。吐魯番日最高氣溫高於攝氏35度的炎熱日年均100天以上,高於攝氏40度的酷熱日年均35—40天。不諳內情的人常常疑問:這麼酷熱的天氣,當地人怎麼生活?原來,這裡氣溫雖然高,但相對濕度卻很低,高溫低濕,雖熱而不悶。另外晝夜溫差很大,常可達20度。正午朗日高照,炎熱如夏,早晚則清涼宜人,十分舒適。吐魯番的春天也較烏魯木齊等其他新疆城市要早40多天,當這些地方還是冰雪料峭時,吐魯番盆地已經綠染枝頭,適宜旅遊的季節每年較新疆平均時間長四個月左右。

  吐魯番地區物寶天華,人傑地靈,歷史悠久。在火焰山兩側水源豐富的綠洲地帶,人們已發現10余處之多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且伴存著夾粗砂陶片,它標誌著盆地的主人從距今一萬年以來,逐漸從採集、狩獵為主的生活方式,進入農業、畜牧業兼營的社會過程。   

  2、 迪坎兒:

  迪坎兒是鄯善縣最南端的一個鄉。從迪坎兒往南,可以進入羅布泊,通樓蘭城。在古代,這條路線是通往樓蘭的幾條主要路線之一。因為從迪坎兒往南,就進入羅布荒漠地帶,從此人煙罕見,所以這個地方又被稱作“最後的村莊”,或是“零的村莊”。迪坎爾村以種植甜瓜和葡萄為生,村民百分之百為維吾爾族。

  3、 庫姆塔格沙漠:

  庫姆塔格沙漠位於羅布洼地東南、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由於覆蓋在低山丘陵臺地上、形成巍峨的沙山、因山體對風的折射、使高大的金字塔型沙丘大面積分佈、而且還形成面積約4000平方公里的羽毛狀沙垅、構成了庫姆塔格沙漠的獨特景觀。

  4、 庫魯克塔格山

  由西向東或途經羅布泊北部區域,均要接觸到庫魯克塔格山。該山脈雖沒甚名氣,但説及羅布泊的人均會聯絡到庫魯克塔格山並以其作為坐標參照物。

  庫魯克塔格山脈東西走向,幾乎橫亙整個羅布泊地區北岸,如同一道漫漫山障,抵禦著荒漠的擴張。庫魯克塔格山是岩土裸露的禿山群,幾乎一毛不長,大多是怪石嶙峋的地貌,極度荒涼。古老的孔雀河沿著庫魯克塔格山南麓邊緣流入羅布泊,河流涸竭後,河床依存。沿孔雀道,就可走進羅布泊。一般走羅布泊的人常以庫魯克塔格山為參照物。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彈坑也在庫魯克塔格山脈的洼地中,至今還有近兩公里直徑的鍋狀的彈坑痕跡。

  從庫爾勒進入羅布泊,沿著庫魯克塔格山或孔雀河行進,會碰上許多文化古跡或古墓,途中,道路幾經山區峽谷,大多為無生命之區域。

  5、 土垠驛站:

  土垠位於羅布泊北岸的臺地,曾三面環水,北邊通陸地,為漢代水陸碼頭及驛站所在之地。1930年為中國第一位進入羅布泊的考古學家所發現,根據其年代和歷史上的地位,被稱為僅次於樓蘭古城的重要遺址。

  漢代時期,土垠的生産以畜牧業為主,糧食來源於鄰近的屯田區。其處於西域南道和北道的互相分途點上,是西域境內最重要的交通樞紐。西漢時成為通向西域大動脈的交通咽喉,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現土垠遺址最顯著的有一長條狀土臺上殘墻基和木樁,有倉庫的遺址也有衙署和士兵屯駐之遺址,還有壕溝痕跡。範圍東西平均寬100米左右,南北約110米,面積為1200平方米。西漢時,土垠充當的職能是倉儲和交通,位於淡水和鹹水分界之處,是長途跋涉來往商賈的休整地,交通和接待工作比較繁忙。因此,當時駐守的軍隊除去倉儲,最主要的日常工作是迎送往來使者、官吏,提供食宿和車馬。同時,對附近沿線各烽燧進行管理和提供給養。成為平時的糧倉和管理機構所在,戰時為西域漢軍的後方補給基地。

  土垠屬於風蝕十分嚴重的古遺址,能見的建築物墻址很少。臺基伸延入湖盆,古代滿注孔雀河水的羅布泊形成了天然屏障,現在前往土垠,車輛于涸湖盆中行駛至土臺前下車,攀上約3米高的陡坡就可見到遺址。

  在土垠遺址臺地下邊,有一堆深綠色的啤酒瓶半埋灰土中,那是96年6月上海電視臺的人送別余純順的營地位置。余純順最後的晚餐在此結束後,第二天一去不返,徒步向南行走30多公里後遇難。

  站在土垠的高土臺上,向北望是一片土臺雅丹群,向南望則是茫茫一片看不到邊際的羅布泊湖心區。東西兩邊有分散的土臺,似一座座孤立的小土丘,從土垠遺址向南行進,還可看到大片枯死的蘆葦根莖。當年,這裡的蘆葦面積和長勢不亞於白洋淀的蘆葦。並且,架上小木舟,隨便可捕撈到肥大的湖魚,從北岸划船可一直去到南岸,是一水路前往南道的途徑。

  6、 龍城:

  羅布泊北岸的高臺地,在水與風的作用下,已形成了規模恢弘的雅丹群,龍城與白龍堆一起,一東一西佇立於北岸,成為羅布泊地區三個著名的雅丹群之一。

  龍城的雅丹造型與白龍堆的近似,有規則地南北向排列,大多土臺呈橢圓形或長條狀。龍城的土臺高約6—20多米,有明顯的方向性風蝕痕跡,如北端昂起,南端低矮,遠遠望去,尤如一群昂首的巨龍在大漠遊弋,氣勢懾人。長條狀的土臺造形變化較多,有的似城廓,有的似遊龍,故被史學家稱為龍城。由於龍城位於羅布泊西北岸,是最多遊人經過的地方,凡進入樓蘭、湖心、土垠者,基本要在龍城紮營。該雅丹群區域多有人為留下的物跡,一條清晰的便道(車輪碾成的痕跡)在土台下曲回伸延,兩頭隱入土臺群間。

  龍城土臺更酷似龍狀,與白龍堆不同的是龍城的土臺含物質與白龍堆不同,沒有白色的膏泥或反光層,基本為土黃色的原土色。遊人攀爬上土臺較其他雅丹群容易,大多可以從南邊由低而高地一層層登上去,十分痛快。在臺頂上遠眺,有如立於波浪起伏的大洋浪尖上,土臺群一直伸延到天際,氣勢浩瀚雄偉。

  龍城雅丹北靠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孔雀河道鐵板河三角洲邊緣。越過孔雀河古河道,與龍城遙遙相對的另一片荒漠土臺則表現為雛形雅丹群地貌,其形成晚于龍城許多,係因孔雀河斷流,羅布泊乾涸,氣候乾燥,土地荒漠化的延續。這片雛形雅丹群中,靜靜地隱藏著舉世聞名的樓蘭古城遺址(注:雛形雅丹群指形成年代較短,落差1—3米的風蝕土臺群)。據地勘資料,龍城雅丹連同樓蘭古城一帶的雅丹在內,其長度東西為40公里,南北最寬處60公里,面積達1800平方公里。

  7、 余純順墓及遇難地

  余純順是一個傳奇人物,被稱為中國當代十大探險家之一。在十分惡劣和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走過許多充滿死亡和危險的地域,在有準備、有後援、條件良好的時候,卻折戟于羅布泊,令後人慨嘆。

  1996年5月,余純順前往新疆,欲實施孤身徒步穿越羅布泊的計劃,上海電視臺提供贊助並作隨行拍攝,擬錄製余純順穿越羅布泊專題。余純順原打算穿越羅布泊後,同年10月再實施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探險計劃。余純順的計劃受到了庫爾勒等有關單位的支持,還安排了熟悉羅布泊情況的地質工程師等人作余純順的嚮導,提供了所需物資和交通工具。

  6月6日,余純順一行進發羅布泊地區,路線為自西向東南,經胡楊溝、營盤、老開屏、前進橋、龍城雅丹群、土垠進入羅布泊湖心。庫爾勒旅遊局在樓蘭賓館為余純順舉行了壯行儀式。余純順面對百餘名與會人士表示,一定能順利實現穿越,打破6月份不能進入和穿越羅布泊的神話。

  6月8日,余純順一行人抵達龍城雅丹,高興時説:“迄今為止,到過和將要到過羅布泊的上海人,一個是彭加木,一個就是我。如今,彭加木已經魂歸大漠,只有我余純順,一定要征服羅布泊!”

  6月9日,余純順一行抵達土垠,並開始了徒步穿越羅布泊的準備工作。余純順計劃從土垠開始用3天時間穿越羅布泊和樓蘭,最後到達前進橋止。為此他們勘查了計劃徒步線路,並在食物飲水供應點埋下水和乾糧。每7公里埋6瓶礦泉水,隔35公里埋一天干糧及飲用水,余純順親手以白色膠袋裝上沙土放在埋糧、水點上作為標識。

  6月10日,隨行人員為余純順壯行,于土垠遺址的土台下圍著篝火輪流為余純順敬酒,祝他穿越成功。余純順一反健談之態,變得寡言少語,當有人以季節不合適試圖勸説他放棄計劃時,他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説:“如果這次穿越不成功,那是天亡我也。”

  6月11日,余純順告別隨行人員,孤身徒步離開土垠走向湖盆。他的穿越線路全長約107公里。由於天氣酷熱,氣溫升至45度以上,隨行人員不放心,于下午驅車追上步行了33公里的余純順,看到余純順狀態良好,意氣激昂,於是再次與余純順道別。按計劃,余純順再步行2到3公里可抵一埋水、乾糧地點並宿營。

  6月12日傍晚,颳起沙暴,直刮到13日晚上。余純順沒按計劃時間出現。

  6月14日隨行人員開始尋找,並電告庫爾勒方面請求援助。15日又起沙暴,尋找工作受阻。17日出動直升飛機尋找,18日上午10時多,發現余純順遇難地方,帳篷中的余純順已死亡數日,頭部腫脹,五官變形,裸露的上身佈滿水泡。

  余純順在6月11日因迷失了方向,高溫、補給不及導致他急性脫水,衰竭昏迷而死亡。

  6月18日,新華社正式發出“探險家余純順在羅布泊遇難”的消息。

  97年5月,余純順墓被盜,再次被有關方面修復,同年10月,上海方面來人用水泥、紅磚、木料重新修葺余純順墓,墓前50米的土臺上立大理石墓碑,碑上鑲有餘純順銅頭像,碑座上嵌有一雙銅鑄的靴子,以示崇敬。現在,余純順遇難地已成羅布泊一著名景點,為進入羅布泊壯遊者必到之處。

  8、湖心

  羅布泊湖心是進入羅布泊乾涸湖盆者希望抵達的地方,它的出現亦是進入羅布泊的探險者和旅遊者日漸增多之故。1997年10月,新疆某酒廠資助生産建設兵團一職工騎摩托車穿越羅布泊活動時,一位地質勘探專家根據現代地圖標示範圍而測定了一個標誌點,並在隨行工作人員幫助下于擬設的標誌點埋下一個空汽油桶標示湖心位置。由於此後一直沒人去進行復測或考證,至今旅遊者均將其當作湖心標誌。有關專家認為,雖未作專業的論證,但誤差不會很大,標誌點當位於湖盆中心區。1998年2月春節首個羅布泊女子探險隊在標誌點豎下了第一塊木碑,上書“羅布泊湖心”,26名女子探險隊員在木碑上簽了名。此後,連續不斷有探險團抵達,湖心標誌點成了進入羅布泊湖盆的必到之處。

  羅布泊湖心標誌點距余純順遇難地約30公里,經緯度為東經9018’30”,北緯4025’30”,余純順、彭加木生前均未到過此地,與當時沒人去勘定其位置有關。

  羅布泊湖心為平坦的鹽殼地貌,站立其位,舉望蒼茫一片沒有邊際,灰褐色的地表死氣沉沉,沒一絲生氣,人在薄脆、翻翹的硬鹽殼上行走,踩下去都是淹至腳踝的鬆軟粉狀灰土,令人步履飄浮,有如到達了月球表面。人們到了湖心常感覺似進入一個只有在夢中才出現的死寂和廣袤,大聲呼喊沒絲毫回音,又舉步不得的絕望之地。又到過湖心標誌點的人説,那地方令人産生一種異樣的感覺,但又描述不出。

  如果南北縱穿羅布泊,沿湖盆中心線行進,均會經湖心標誌點。若東西向穿越,一般以土垠或龍城雅丹群為營地,另驅車前往,同時參觀余純順遇難地。

  8、 米蘭故城

  若羌縣城東北70公里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二師36團所在地,距36團約6公里就是佔地約10平方公里的米蘭古城遺址。

  米蘭作為絲路南道的重要城鎮之一,曾經繁華熱鬧,是商賈由東向西穿過羅布荒漠後遇上的第一個商貿城市,也是商賈東進羅布荒漠的一個大驛站。這裡曾留下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也留下歷史悠久的古城遺址。

  現存米蘭遺址分佈在36團場東約6公里往青海的廢棄公路兩側,有大小遺址14處,其中有戍堡1座,佛塔8座,寺院3座,烽燧2座,還有民居遺址、窯址和墓葬等。地表散佈著陶片、石磨盤、銅、鐵飾件等。現在到米蘭遺址參觀,以戍堡遺址為主。該戍堡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約56米,呈不規則方形。圍墻殘高6—13米,夯土板築而成,間夾有層層紅柳枝,上層局部有土坯壘築。四角有望樓,南墻中部凸出一大土臺,高13米,起到了望和烽燧作用。西墻有兩段5—6米的缺口,應為城門。該戍堡最後修築為唐代吐蕃,但之前已有多次修築。

  米蘭佛塔遺址為數較多,現僅剩殘基,高約3—6米,基底寬約4—10米,有夯土築的也有土坯砌築。有的上部中空,頂部殘缺,所有佛塔基座都有盜洞。寺廟遺址也較多,但受破壞嚴重。一座寬長各9米的寺廟遺址中,1907年斯坦因發掘並盜走了著名的“有翼飛天像”壁畫,帶有濃厚的古希臘羅馬藝術風格,在新疆地區另具一格。在另一座寺廟遺址中,斯坦因盜揭走有卻盧文題證的“維薩達羅五子本生故事”壁畫及下部的一組青年男女群像,現殘留有零星的陶片和火燒的痕跡。在第三座寺廟遺址中,斯坦因盜走0.9米高的佛像頭。斯坦因的行為和發現轟動了當時歐洲的文化界學術界,使絲綢之路的米蘭再不是一個陌生名字,198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再次發現“有翼天使”的壁畫,在國內引起轟動。在文化界學術界,“有翼天使”被視為中亞繪畫藝術的精品,米蘭壁畫也被認為是了解東西方文化關係的途徑之一。

  米蘭在漢代時曾為鄯善的伊循城,是鄯善國政治、文化中心,通往甘肅、青海和南疆的要道,公元三至四世紀為其盛期,五世紀時毀於戰亂,到唐時尚未恢復,後被吐蕃佔據近百年,九世紀後荒廢。

  米蘭歷史上曾為一片小綠洲,它的水源來自阿爾金山的米蘭河,面積有12平方公里。1965年生産建設兵團的人勘測時發現了漢代米蘭水利灌溉系統。該系統由總幹渠、7條支渠和許多鬥渠、毛渠組成,呈一扇形由南向北展開。所灌溉範圍30平方公里。總幹渠高大、筆直、整齊,長約8公里,寬約10—20米,高約10米。支渠寬3—5米,高約2—4米,長3—5公里。在渠道流經的地面範圍,發現有有機肥成分,一些土壤剖面發現有犁溝痕跡,還有麥草和麥穗。不過,現在整個灌溉區域都覆蓋有1—10厘米的沙礫。追溯其年代,屬於漢唐時代的耕地。

  米蘭灌溉渠的存在與當地的氣候條件有關。跟若羌一樣,米蘭的年降雨量只有10毫米,為此就要挖渠引灌阿爾金山冰雪融水。該處水利規模十分宏大,也反映了較高的技術水平。幹渠引水均勻,還有排通廢水的設計,反映了當時的農業生産相當發達,規模也很大。《漢書西域傳》有記載:鄯善“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自古米蘭就以屯田聞名。解放後,米蘭遺址附近的荒漠成了生産建築兵團的墾區,使其綠洲風采再現。由南路進入羅布泊,第二站即為米蘭。並且,米蘭古城遺址是一處不可不參觀的景點,行南道者,都不會漏過。米蘭位羅布泊西南邊緣,因此,從米蘭向東踏出一步,就是荒涼的大漠了。

  9、 若羌:

  位於羅布泊西南的若羌縣,是中國行政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約20.23萬平方公里。人口三萬餘人,有十一個民族。若羌是巴州的南大門,東與青海、甘肅相連,南依崑崙山脈與西藏接壤,西與且末毗鄰,北與尉犁縣以及吐魯番、哈密兩地交界。東西寬約570公里,南北長約600公里,相當於6個台灣省的面積。全縣耕地僅佔總面積0.02%,戈壁和沙漠佔了約60%,其餘為山地和0.54%的湖泊。若羌地勢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境內最高點為東崑崙山的木孜塔格峰,海拔6973米,最低點為羅布泊洼地,海拔780米。

  若羌是一處歷史悠久的古城,建置較早。西漢時期為西域、若羌、樓蘭(鄯善)國地。若羌、樓蘭(鄯善)國滅後,公元609年設立鄯善郡,後廢郡設鎮。此後千餘年,幾經興衰,唐至明還設置鄯善鎮、石城鎮、典合城、泥城、新城、弩支城、羅布鎮。1899年設卡堯裏堯縣丞,1903年設若羌縣,自此縣名沿用至今。

  若羌雖幾經興廢交替,仍得人類繼續繁衍和設置城都,主要是它一直充當河西走廊進入西域的南道重鎮,其次為自然條件較羅布泊西北岸好,有崑崙山脈的冰川融水和泉源滋潤,草原面積達1720萬畝,森林面積85萬畝,水源保障和一定的森林植被源,使其數千年未被沙漠淹埋,荒漠化緩慢。樓蘭國與其命運相反,水流源遠,在乾旱的環境中十分脆弱且易形成斷流,成為無水之地,荒漠化隨之而來。

  自然條件使若羌經受住多次的戰亂,維持其西域政治、軍事、文化中心之一的地位,成為歷史上中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若羌的歷史遺址很多,與其長遠的歷史背景無不相關。在大自然的特殊地理條件下,也形成了一些獨特的自然奇觀,使若羌縣的旅遊資源豐富且具特性。

  10、羅布人村寨

  羅布人村寨位於新疆塔裏木盆地東北邊緣尉犁縣墩闊坦鄉的塔裏木河河畔,景區距尉犁縣縣城35公里,距巴州首府庫爾勒市85公里,總面積為72平方公里。景區以羅布文化為靈魂,以生態建設為基礎,以綜合資源開發為目標,以民俗文化、探險旅遊為特色。它是一個集沙漠、胡楊、河流、湖泊于一體,是一個自然景色各異,生態環境優美的旅遊區。中國面積最大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在景區南面,連綿起伏,茫茫無邊,洶湧澎湃。騎“沙漠之舟”涉沙海深處,看大漠風光,聽駝鈴遺韻,悠悠情懷,心曠神怡。羅布人也叫羅布泊人。傳説羅布人力大無比,兩人合力可拔起一棵胡楊樹;説話聲音洪亮,可傳到很遠的地方;羅布人打獵的弓箭用紅柳製作。青海的土匪和蒙古人來搶劫時,羅布人就用紅柳箭射擊,百發百中,打得來犯者往往落荒而逃。歷史上,羅布人“結蘆為屋,捕魚為食”,其住房大多用紅柳條和蘆葦編扎而成,門用胡楊木拼連。早些時候,羅布人不吃牛、羊肉什麼的,甚至也不吃糧食,光吃魚。清代徐松在《西域水道記》中説:“羅布人不食五穀,不牧牲畜,惟以小舟捕魚為食。”他們有時嚼白嫩的蘆葦根、喝玉米麵摻沙棗的糊糊,偶爾也捕些獸類吃,穿的衣服一般用羅布麻做成。後來,由於羅布泊地區環境日趨惡化,塔裏木河水逐漸縮短,羅布人賴以生存的湖泊相繼乾涸。以魚為生的羅布人只好棄船上岸,放牧為生。後來為生計所迫,他們不斷遷移,並學會種莊稼。102歲的羅布老人烏茲曼尼亞孜回憶説,剛開始他們很不習慣,經過多年努力,他們才學會種棉花、小麥等農作物,並逐步把新家園建設成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羅布人青年男女自由戀愛,通常在部落之間相互選擇,婚禮別具一格。羅布姑娘出嫁時,陪嫁品是一個小海子(湖)。結婚那天,男女雙方的親友齊聚海子邊,燃起篝火烤魚吃,然後大家圍在海子邊唱歌跳舞,在一片歡樂聲中完成婚禮。有了小海子,一對新人就可以守住它過日子了。在漫長的歲月中,飽經滄桑不斷遷移的羅布人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有關專家稱,羅布文化堪稱新疆最古老的文化,羅布人的民歌、民俗、民間故事等,都具有十分獨特的藝術價值。因此,許多中外學者對羅布文化非常感興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研究羅布人的歷史、習俗、方言等。羅布人:蒙古人?樓蘭遺民?維吾爾族人?在歷史的長河中,羅布人幾經流離變遷,其歷史至今仍是個謎。有的資料將羅布人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聯絡在一起,稱當時一部分蒙古人遊牧到羅布泊一帶,與當地人通婚,因此,羅布人的文化中有明顯的蒙古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物研究所專家楊鐮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廢棄于20年代的阿不但漁村是古樓蘭遺民的最後聚集地,羅布人就是其後裔。然而,有關專家對此持否定態度。因為歷史上樓蘭人操印歐語系,而羅布人使用的卻是夾雜方言的維吾爾族語言。也有專家認為,羅布人是至今生活在塔裏木河中下游廣大地區、講羅布方言的維吾爾族人。史載:清朝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二月,清軍將領阿裏袞率兵追捕準噶爾頭目巴雅爾途經羅布泊時,其頭人率眾投降。並説:“回民聚處於此凡數十年,有兩千戶。”由此推斷,羅布人到這裡居住大約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史學家介紹説,羅布人本是居住在今新疆焉耆縣的維吾爾族人,由於準噶爾貴族強佔土地,對他們橫徵暴斂,他們不堪忍受壓迫和剝削,被迫四處逃走。其中一部分逃到羅布泊地區,因自然環境所迫,過起了比較原始的漁獵生活。有關專家介紹,從羅布泊地區古墓溝、樓蘭城郊發掘的古墓來看,3800年前的羅布人有著高隆的鼻梁,黃褐色的卷髮,戴著尖頂的氈帽,高加索人的特徵相當明顯。

  新疆考古學者在樓蘭城東北的兩個漢代古墓群發掘的9座古墓中,選擇了6個頭骨進行研究,其中5個屬歐洲人種,1個屬蒙古人種。專家由此推測,漢代前後,羅布人的種族組成,歐洲人種的地中海東支類型應佔相當優勢,而個別蒙古人頭骨的存在,説明羅布人的人類學成分不是單純的歐洲人種。後來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東西方古文明。

  11:博斯騰湖

  博斯騰湖古稱“西海”,唐謂“魚海”,清代中期定名為博斯騰湖,位於焉耆盆地東南面博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博斯騰淖爾,蒙古語意為“站立”,因三道湖心山屹立於湖中而得名。博斯騰湖距博湖縣城14公里,距焉耆縣城24公里,湖面海拔1048米,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略呈三角形,大湖面積988平方公里。大湖西南部分佈有大小不等的數十個小湖區,小湖區有較大的湖泊,總面積為240平方公里,湖水西東深,最深16米,最淺0.8--2米,平均深度約10米左右。總面積1228平方公里的博斯騰湖與雪山、湖光、綠洲、沙漠、奇禽、異獸同生共榮,互相映襯,組成豐富多彩的風景畫卷。大湖水域遼闊,煙波浩淼,天水一色,被譽為沙漠瀚海中的一顆明珠。小湖區,葦翠荷香,曲徑邃深,被譽為“世外桃源”。

  博斯騰湖面積980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 風起時波浪滔滔,宛如滄海;風靜時波光瀲艷,湖水連天。大湖西側星羅棋佈的小湖,湖水相通,萃草濃密,野蓮成片,各種水禽棲集其間。

  博斯騰湖湖水域遼闊,煙波浩淼;西南小湖區,河道蜿蜒,蘆葦叢生,荷花草怒放,禽鳴魚躍,一派江南水鄉景色,故有“西塞明珠”之美稱。博湖風光瑰麗,集大漠與水鄉景色于一體,距南疆重鎮庫爾勒市只有60多千米。近年博湖的蓮花湖、相思湖、回歸大自然等旅遊景點的旅遊設施已初具規模,開闢了遊艇、滑水、湖濱浴場等娛樂項目,還可以品嘗到烤魚和原汁原味的博斯騰魚宴。博湖是南疆一個重要的新興水上遊樂旅遊區,被譽為新疆的“夏威夷”。

  三、 主要服務人員簡歷:

  1、 張耀東(隨隊專家)60歲:

  新疆大學教授,烏魯木齊登山探險協會秘書長。

  自1996年開始涉足戶外活動,1997年協助日本芝蒲工業大學科考登山隊考察帕米爾地區,攀登慕士塔格至5300米;1998年再度進入帕米爾考察;1999年參加烏魯木齊登山協會登山隊,攀登慕士塔格峰至6700米,後因救護其他隊員而下撤。1999——2000年數度徒步跨越北天山、由北坡攀登天格爾峰、參與黑溝探險和呼圖壁大峽谷探險等。2001年與隊友15人徒步進入塔克拉瑪幹南部,捨棄傳統路線成功尋找到尼雅遺址;2002年組隊徒步進入羅布荒原,成功到達奧爾得克古墓群;當年10月參加阿爾金山自然保護區考察;2003年春節組隊考察羅布泊,並在該年3月組織人類首次徒步無後援南北穿越羅布泊行動,擔任後方副總指揮;曾組織參與2001年木扎特水難和2003年黑溝山難救援行動。2004年7月應邀擔任臺胞羅布泊探險旅遊嚮導,在湖盆道路遭遇水害的情況下,成功導引探險隊走出羅布泊。

  具有較豐富的探險旅遊知識和組織實踐能力,酷愛文學,曾在《山野》、《探險》、《西部文學》、《戶外探險》等雜誌發表幾十篇作品。代表作有《召喚 —— 來自冰山之父》、《遭遇滑墜》、《尋夢冰山》、《來自塔克拉瑪幹的誘惑》、《用腳步丈量夢中的腹地》等。曾考察、核定和編撰有新疆境內典型探險旅遊路線多條。其人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地理、地形地貌、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有較多的了解,十分熟悉戶外發燒友們的工作、生活和思想情操。

  2、 張治平58歲(司機隊長兼機械師)

  汽車測試工程師,有豐富的汽車駕駛經驗。駕駛汽車多次進入羅布泊和阿爾金山,曾駕車環繞中國邊境。對新疆各地的地形狀況有著豐富的經驗。

  3、 張鵬55歲(司機)

  較強的團隊協作精神,警察出身。2002年自行車烏市到海南。2004年新疆首屆汽車越野賽第二名。

  4、 海君新40歲(司機)

  賽車愛好者,曾參加2001年北京/烏魯木齊迎奧運汽車拉力賽。

  5、 李誠(隨隊服務):

  烏魯木齊登山協會理事

  2000年底取得過導遊資格,同年徒步穿越博格達經典線路、呼圖壁大峽谷、攀登一號冰川。加入烏魯木

  齊登山協會。

  2001年穿越夏特古道、日本北天山建設二峰登山隊協作員、亞洲登山聯合會亞洲青年慕士塔格山區探險隊

  隊員。

  2002年,徒步小河5號墓地、托木爾峰地區探險考察到達瓊臺蘭冰川海拔4000米地帶、瑞士帕米爾山間

  徒步團領隊、德國慕士塔格登山隊聯絡官、托木爾提峰前期考察到達4000米高度冰川。

  2003博格達峰登山隊聯絡官、首次狼塔之路探險。

  2004年亞通古斯—安迪爾河穿越、2004年中國汽車拉力賽羅布泊賽段道路測試領隊。

<<上一頁
第2頁
(編輯:青樸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