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總投資達5.2億元的岳陽樓景區擴建工程正式啟動。擴建的岳陽樓景區以岳陽樓公園為核心,用地面積約33萬平方米。整個工程以“三國”文化為主題,將部分恢復岳州古城的原貌,以重現“巴陵勝狀”。(《三湘都市報》3月24日)
岳陽是一座有2500多年曆史的古城,原稱巴陵,臨湖而築的岳陽樓之出名,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北宋名臣范仲淹所寫的散文名篇《岳陽樓記》,其筆下“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巴陵勝狀”,已被當地政府視作一張提升城市品位的名片,大張旗鼓地打了好幾十年了。從市場經濟層面來看,這並無不妥之處。問題在於,3年前當地政府已斥資數百萬元重修岳陽樓,現在究竟有無必要再拿出好幾個億來大興土木,“重現”當地政府官員心目中的所謂“巴陵勝狀”?
筆者之所以在“巴陵勝狀”前面加了個定語,基於這麼三點:
其一,范仲淹當年憑著豐富的想像寫下《岳陽樓記》,表達的是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文中描繪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象,不過是這位官場兼文壇老前輩用來宣泄個人情緒的一種鋪墊。而今當地政府卻不惜剜割《岳陽樓記》的靈魂,著力部分恢復岳州古城的原貌,這是否有舍本求末之嫌?
其二,岳陽市的經濟總量及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據我所知,在湖南地級市的排名並不靠前。眼下,除了幾個黃金周,到岳陽樓及君山等景點觀光的遊客並不是很多。這種情況下,動用如此鉅額的公共資金來擴張乃至人為製造旅遊景點,想當然地打造“巴陵勝狀”,這筆錢用在了刀刃上嗎?
其三,建設部頒布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將於今年4月1日起正式實施。新《辦法》第16條明確規定,地方政府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必須採取公示、徵詢等方式,聽取公眾意見,並對有關意見的採納情況予以公佈。那麼請問,當地政府計劃部分恢復岳州古城的原貌,是否徵求過市民代表的意見?有多少人同意花幾個億如此再現“巴陵勝狀”?趕在新《辦法》實施之前匆忙拋出城建改造計劃,是不是在打公眾知情權的“時間差”?
近幾年,一些地方政府在人文、自然景觀上借題發揮的現象層出不窮,動輒投入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盲目擴大、增加人造景區的做法屢禁不止。這一方面説明在城市規劃編制方面缺乏必要的監控機制,以致不少官員想咋幹就咋幹;另一方面則折射出部分官員以亂打歷史或文化牌來遮蓋自己的政績衝動。岳陽斥資5.2億重現“巴陵勝狀”,不過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而已。(徐林林)
責編:青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