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鄉長,兩個女兒是鄉民,住戶僅此一家,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是從1985年至1995年,這是玉麥鄉的真實情況。後來,縣裏為玉麥鄉派來了一名鄉黨委書記,父親桑傑曲巴退休,大女兒卓嘎任鄉長,一名醫生兼任教師和副鄉長,住戶由原來的1戶增加到了3戶,全鄉18個人,這是玉麥鄉1996年的狀況。到2004年,住戶由原先的3戶變成了7戶,人數由18人增加到了27人,卓嘎仍然是這個鄉的"最高行政長官"。
處於中國與印度邊境線上的特殊地理位置,西藏山南地區隆子縣玉麥鄉是目前我國人口最少的鄉,而它的土地面積卻有1987平方公里。
| |
國家投資5000多萬元,于2002年修通了玉麥鄉的公路 |
從1戶到7戶,從3人到27人
玉麥鄉的每一個人都能將鄉里所有人的名字倒背如流,包括那些剛剛會説話的小孩子。鄉長卓嘎的小兒子白拉説:"書記一家有3個人,醫生一家4個人,我們5個人,我姨媽央宗一家3口,開小賣部的一家3口,從扎熱鄉搬遷進來的兩戶共9人。"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從1982年鄉政府成立到1996年,玉麥鄉只有一戶人家,就是已故鄉長桑傑曲巴和他的兩個女兒——現任鄉長卓嘎和妹妹央宗一家三口。緩緩流淌的玉麥河見證了這一家的喜怒哀樂,鬱鬱蔥蔥的樹木銘刻了這一家人對玉麥的眷顧。
| |
玉麥鄉7戶27口人管轄著1987平方公里的國土 |
卓嘎聽父親桑吉曲巴説,歷史上玉麥規模最大時也有20多戶300多人口。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西藏民主改革的進行,高原各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地方都有了公路,生活、生産條件迅速改觀。原先玉麥鄉的住戶陸續遷出重山阻隔、交通閉塞的玉麥,去"過更好的日子"了。到1962年,荒草開始佔領玉麥眾多廢棄的屋舍,這裡只剩下包括桑吉曲巴在內的三戶牧民。雖説來自印度洋的季風每年都給這裡送來充沛的雨水,但玉麥看似肥沃的土地卻怎麼也長不了莊稼,糧食必須從山外運進。當時玉麥離最近的公路有40多公里,而通往公路的羊腸山道上,玉麥人每運一次糧食,要穿越一片沼澤遍地的原始森林,翻越海拔5001米的日拉雪山,再走過一個陡峭的山谷。更讓人難受的是,每年11月過後,大雪封山,玉麥又將與世隔絕。
1962年後,有一批批的人來過玉麥,但都忍受不了大雪封山後的寂靜,又一批批地遷出去了。1983年,政府考慮到這些困難, 將玉麥剩下的3戶人家搬到山外條件較好的曲松鄉,但在曲松只住了一個冬天,桑吉曲巴又帶著家人回到玉麥。
父親桑傑曲巴的一席話,至今還深深印在卓嘎的腦海中:"我實在是捨不得玉麥,這畢竟是我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啊!"
就這樣,一直到1996年,政府為玉麥鄉派來了一名時任鄉黨委書記的幹部和一名醫生兼任副鄉長和教師,拖家帶口的這兩戶人著實讓玉麥鄉"人丁興旺"起來。"人多了真熱鬧!"卓嘎這樣形容當時的情形。到1999年,政府又為玉麥增加了兩戶人家,這樣,玉麥鄉開始變得有人氣了。細説玉麥鄉戶數和人口的變化,簡單的數字最具説服力:1999年,玉麥鄉共5戶,22人;2000年,7戶,23人;2001年,7戶,25人;2002年,7戶,26人;2004年,7戶,27人。最後的數字至今沒有發生變化。
副鄉長扎西羅布説:"近兩年,玉麥鄉鄉民中生育孩子的比較多,所以人數一直處於增長態勢。"鄉長卓嘎説:"我從小長在這裡,生活在這裡,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我都有深深的感情,所以,我現在哪兒都不想去,只想呆在這裡,一直到老。"
新時期的"花木蘭"——鄉長卓嘎
卓嘎今年45歲,1996年父親桑傑曲巴退休之後,她"替父從政",任了玉麥鄉的"最高行政長官"——鄉長。
已經擔任鄉長近十年的卓嘎,開初心裏總是忐忑不安。她説:"我是一個文盲,斗大的字也不識一個,怎能當鄉長?"
一年之後,卓嘎漸漸熟悉了自己的工作。由於玉麥鄉人口少,鄉里的事情不是很多,再加之地域遙遠,來來往往的人也不多,除了一些必要的諸如傳達上級指示精神和選舉等事情之外,鄉里沒有更多的事情可做。當然,卓嘎每年有一到兩次走出大山,到隆子縣參加會議。玉麥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建制,上級部門的照顧,也使卓嘎的工作輕鬆了許多。然而,堅定卓嘎擔任鄉長信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老鄉長、父親桑傑曲巴生前經常説的一席話:"玉麥鄉人口少,行政事務不多,但是地處邊境,守衛國土才是我們最主要的工作。"
| |
玉麥鄉牧民曲宗正在打酥油茶 |
"從此開始,我對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卓嘎説:"我們是雪域邊陲上的國土守望者!"1997年,新華社記者首次對中國人口最少的玉麥鄉進行報道之後,給卓嘎和她的妹妹央宗的生活帶來了一個小小的插曲。
"那段時間,每次送信員來到鄉里,都有我們的信件。"卓嘎回憶當時的情形説。上千封信件紛至沓來,讓卓嘎和央宗一時莫名其妙。
更讓她們奇怪的是所有信件都是寄自內地。不識漢字的卓嘎和妹妹央宗於是找到當時被分配到玉麥鄉的醫生扎西羅布——畢業于山南地區職業中學——請他幫忙翻譯裏面的內容。
原來,這些來自內地的信件絕大多數都是求愛信。這讓當時年輕的姐妹倆既高興又害羞。
當然,這個插曲沒有改變兩個人的生活。後來,卓嘎和央宗相繼結婚,鄰近的三安曲靈鄉和扎熱鄉的兩個藏族小夥子成為了她們的丈夫。
如今卓嘎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6歲的小兒子白拉很頑皮,長得眉清目秀;10歲的大女兒巴桑央吉在玉麥鄉鄰近的三安曲靈鄉完全小學上學,另一個女兒齊米卓嘎也已經8歲了。
"政府從未忘記我們!"
2001年,政府投鉅資修建了從扎熱鄉到玉麥鄉的公路。這就如同"桃花島"前的"桃花陣"被人破譯一般,玉麥真正擺脫了與世隔絕的生存狀態。
鄉長卓嘎説:"雖然我們地處偏遠,人口又少,但是政府從未忘記我們!"
如今,玉麥特産的竹編籃子,能夠在山南地區銷售;玉麥盛産的酥油、奶酪也能走出大山,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
此前,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隆子縣縣政府撥款42萬元,從山外運來水泥、鐵皮等建築材料,蓋起了鄉政府、衛生院和民房。2.5千瓦水電站和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的建成,使桑傑曲巴一家有了照明電,並看上了電視。2004年10月24日,中國電信公司為玉麥鄉開通了兩部衛星電話,使這個鄉從此不再封閉。
"這是我第一次直接與外界進行溝通!"從小生長在玉麥的央宗興奮地説。
投資32萬元開通的衛星電話,讓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跨越了時代的門欄,邁向現代化的明天。
| |
玉麥鄉衛星電話信號塔 |
玉麥人如今的生活是真正的衣食無憂。
中國人口最少的西藏隆子縣玉麥鄉于2003年通電話,至此玉麥鄉實現了供電、電話、廣播電視、公路等四通。
一份材料説明了這一點:1999年,玉麥鄉人均收入2143元,全鄉總收入將近6萬元;2000年,人均收入達到2195元,全鄉總收入為4.83萬元;2001年,人均收入增加到2850元,全鄉總收入為7萬餘元;2003年,人均收入達到了3281元,全鄉總收入超過10萬元;2004年,人均收入增加到3541元,全鄉總收入10.8萬元。這份數據表明,玉麥鄉的人均收入,從1999年開始,便已經超過了西藏農牧民的平均收入,這與玉麥鄉人口少不無關係。於是,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家用電器走進了這個偏遠山村人們的家庭。
然而,鄉長卓嘎也有煩惱。
由於玉麥鄉目前僅有27個人,其中適齡兒童僅有6名,所以鄉里至今沒有學校。卓嘎和央宗她們只得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離玉麥鄉100多公里外的三安曲靈鄉完小上學,讓他們寄宿在親戚家裏。"我真的非常希望政府能為我們鄉辦一個小學,就算只有幾名孩子上學,那也能為我們解決實際問題。"卓嘎説。(策劃:多吉佔堆 文字:邊巴次仁 攝影:索朗羅布 製作:達娃)
責編:青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