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之晨——陽光的影子細遠悠長
週一清晨的烏鎮,由於少了許多拿著相機的遊人,這個古樸的江南小鎮正以它往日緩慢而悠閒的生活方式展現在我們面前。沒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容易融入到這個水上小鎮的生活中去,四下裏一片安靜,連自己走在石板路上的腳步聲,都清清楚楚。
中央的那條河,叫車溪塘,又名車溪河,但人們更常用的名稱卻是市河。車溪河裏盪漾的是大運河的碧波,從北柵的分水墩迤邐流到南柵的浮瀾橋,那清澄的碧水少説也有七八里地。洋洋灑灑,像一條玉帶逶迤在兩岸的綠樹叢中,典型的江南水鄉的特色,令不少初到烏鎮的遊客每每為之發出艷羨的驚呼。
昨晚走過的水邊小路在陽光下泛著微微的金光,褪卻了夜晚的蕭索與幽暗,與整個小鎮共同顯現出一種向上的活力。岸邊的民居則“人家盡枕河”,居室的一半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支撐在河床中,上架橫樑,擱上木板,那模樣有一點像傣家的吊腳樓,只不過這“吊腳樓”生根在水上,波光相映,別有一番情趣。水閣三面有窗,窗旁有門,門外有石階,石階一直向下延伸到水下。支撐水閣的石柱可以係船停舟,水閣下的河埠可以臨河打水,也可以洗衣洗菜。
|
|
|
陽光灑在河邊,"烏篷"見證晨讀的少年 |
烏鎮的橋很多,舊時的烏鎮,據説有120座橋,稱得上百步一橋。現在大概只剩下40多座了。在現存的古橋中,浮瀾橋是“年事”最高的,“橋裏橋”則是風姿最靚的。我們尋覓了許久,終於見到這裡出名的“姐妹橋”,即通濟橋和仁濟橋,它們地處鎮郊結合部,一邊是民居櫛比,一邊是翠田綠樹,風光優美,這兩座橋最為奇特的地方是,兩橋直角相連,互為犄角,交相輝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論站在哪一座橋邊,均可以欣賞到“橋裏有橋”、“橋裏套橋”的奇特景觀。據説每當月明星稀的清夜,粼粼的波光中倒映著沉浸在二個橋孔中的一輪明月,幾分迷離,幾分清雅。當地人把兩橋比作“姐妹橋”。
跨過一座座小橋,再轉一個彎,就進入傳統民居區,這裡多的是清代遺留下來的民居建築,老街用青石板鋪路,兩邊的店舖和住家的門面墻都是用一條條木板拼成。有的保留相當完好,梁、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十分精湛雅致狹長,有時候,看得凝神了,竟從民居裏出其不意地走出當地居民來,善意地微笑著。東柵街裏一家家的小作坊,各色手工藝品擺在舖子門口的矮桌子上,有草編、竹刻,最可愛的是用藍印花布做成的小魚、布鞋。在織布的作坊裏,可以看到棉花是怎麼被古老的紡車和織機紡成線織成布的,那些藍花的布,在染房裏高高晾起,總讓人不期然想起電影中的畫面。在酒鋪中,還可以了解釀酒的傳統工藝。
街上的人漸漸多起來了,有賣雲吞湯麵的早餐店殷勤地招呼著,確實肚子也餓了,於是坐在河邊的小涼亭上,早餐店的老闆熱情地把幾碗雲吞面送到了亭子裏。在江南水鄉的河邊吃著雲吞面的感覺委實不錯,而且一碗麵才四塊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