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國立
“紅領章”是歷史的標識,又是超越歷史的精神旗幟;“紅領章”是具體的軍隊符號,又是富有張力的審美意象,“紅領章”讓我們感受歷史,同時又讓我們感受貫通歷史的美好情懷。
——作者
在新中國56年生命歷程中,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前的生活已成為晚近的歷史。近年來,一批電視劇對這段歷史生活有所表現。24集軍旅電視劇《紅領章》是其中一部很有特色的作品。我特別注意到,無論有無軍旅生活的各種各樣的觀眾在觀看這部電視劇時,都抑制不住淚水盈眶,心潮翻涌。面對《紅領章》的觀賞效應,要回答的就是兩個問題,我們從《紅領章》所反映的昨天的生活——那逝去的年代中收穫了什麼?編導又是採取了什麼樣的表意策略讓觀眾得到這些收穫的?然後我們會發現,怎樣看待昨天的生活和在已今非昔比的21世紀的熒屏上表現逝去的年代遠非過時的課題。
《紅領章》讓我們沉醉於美好的情感世界
如果説,我們是在從《紅領章》這片生活和海洋中汲取生活的營養,那麼,最好的養分來自於正直人格的展現。如果説,任何時代、任何社會中,人的生存歸根結底都是在以自己的人格立世,一個人真正的底色是人格的底色,一個人真正的進步是人格的完善,一個人最大的財富是擁有正直美好的情感人格。那麼,正是這種正直美好的人格情感閃光,構成了《紅領章》全劇的主旋律,成為縈繞觀眾心田的美好心曲。
《紅領章》的故事發生在70年代初到1984年新中國成立35週年的日子裏。在這十幾年間,一批踏進軍營的年輕人,開始了他們充滿著人格比照和人格較量的成長途程。軍營正是一個錘煉優秀人格的戰場。軍區副司令員的女兒劉越,直爽、熱情、正直,她處處愛護父母還在受迫害的幹部子弟黃小川。何濤欺負黃小川,她與何濤怒賽木馬,以弱者不可欺的精神硬是鎮服了何濤;黃小川的父母解放後,小川沒有絲毫得志後的得意,主動要求復員回到落難時棲身的農場;當過知青有點自負的戰士馬春光心地正直,打破城市兵的小圈子,在喂豬中磨練心性,後來成為了一名副連長;孤兒出身的女兵方敏,善良、自強,幹一行愛一行,在搶修電話線路中榮立三等功,提升為技術員;愛調皮惹事的何濤,是軍營的熏陶使他懂得了尊重他人,復員後成為一名副科長……主人公趙海民是一面突出的鏡子。他是抗美援朝老戰士的後代,有著做正直人的家庭影響。同村入伍的李勝利受欺負,他總是挺身幫助他。李勝利暗中整他,他能夠寬厚對待。對背著家庭問題包袱的黃小川,他格外關心,鼓勵他“只要心中裝著紅領章,就永遠是軍人!”趙海民這種形象很容易概念化。由於編導在他成長途程中注意賦予人格成熟的意味,增強了可信性。從他當新兵時違反紀律給家裏寄軍用大頭鞋,他被鼓動表現拆裝槍,丟失槍件受到嚴厲批評和關禁閉,後來遭遇提幹風波等等坎坷,都是在組織和同志們的幫助關懷下,在自身人格底色的作用下,經受住了挫折和委屈,開闊了心懷,一步步成熟起來,成為一代優秀軍人的代表。看這部電視劇,我們從生活深處獲得的最大的感悟是,無論任何時代裏,優秀人格都是應當效倣和努力擁有的。健康的人格情感是個人的,更是社會不可缺少的財富。
與趙海民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同村入伍的李勝利。在人格情感方面有許多小我的表現,但與其説這是一個負面形象,不如説更是一個引人思考的複雜形象,或者説一個有著複雜人格情感的形象。他的父親是個貪心的生産隊長,巴結大隊支書讓兒子參軍。李勝利來到軍營後,用盡心機出人頭地,實現人生目標。為爭緊急集合第一名,他穿著軍裝睡覺;他常常“主動”為別人洗衣服,天天給連隊豬圈打豬草;年終評獎期間,趙海民的槍零件掉了,他看到後悄悄用腳埋在地下,同時也“埋掉”了趙海民的三等功。他做好事給駐地張大爺幹活時,阻擋了張大爺的兒子、兒媳砸軍屬牌子的行為,終於當上典型,提升為炊事班副班長。全連武裝拉練途中,他組織炊事班燒水給戰士們燙腳,為了買到豬肉,給連隊改善伙食,他將自己的棉鞋、絨衣送給大隊幹部;為了穩提司務長,他寫信給家鄉大隊支書,製造支書與趙海民的矛盾,影響海民的提幹外調。他吸取前任司務長的仕途經驗,注意搞好各種“關係”……同時,他在軍營的熏陶中也産生了軍營情結。他想找一個女軍官結婚,哪怕不漂亮,他想讓孩子一齣生,就聽到軍號聲,而不是村裏的雞鳴狗叫。適逢軍隊大整編,他面臨轉業,痛苦不堪,既有理想破滅的迷惘,也有對軍營生活的依戀。李勝利的個人奮鬥途程和奮鬥心理,有著深刻的啟示性。他的心機、他的勤快和他的人生理想都制約于自身的人格缺陷,特別是人格情感的狹隘導致了他發展的局限性,適應不了更高標準的工作和需要更正直品格的崗位。國慶35週年大閱兵那天,已轉業回鄉的李勝利來到磨盤院落,面對13年前的出發地,他不禁失聲痛哭。其實,他的紅領章生涯已經給他提供了擁有一個新的人生狀態的起點,或許他能夠重新尋找人生的坐標。李勝利就像一面生活的鏡子,映襯著他的戰友們的人格光彩,也讓觀眾得以從他自身人格情感方面檢驗他前進的腳步是否踏實。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觀眾還被《紅領章》著重突出的濃厚的軍人情懷感動著。軍隊是一個特殊的戰鬥群體,在集體的氛圍裏,點點滴滴形成了人與人之間特殊深厚的情感——軍營情懷。這種軍營情懷包括著豐富的層面,如軍人之間難以言傳的戰友情,軍人深厚的軍旅事業情,以及上級對下級的關心愛護情等等。戰士何濤父親退休,他為接班要求提前退伍得到批准;海民父親病重拍來電報,連隊同意他探家,海民得以與父親告別;緊急備戰時,劉副司令員讓準備推遲婚期的劉越與海民結婚,享受家庭的溫暖……都體現著軍營對人的關心。劇中,軍營情懷在軍人離別軍營時得到淋漓盡致地表現。每個人的離別時刻都令人回味。當了13年兵的班長張社會離隊時,與站在復員戰士隊伍中的老兵們泣不成聲,他一把抓過連長的肩膀,相擁而泣,他們是聽著連長喊的“一二三四”的隊列號子離開軍營的,陽剛之氣不散;梁連長調離連隊時,是聽著士兵們喊的隊列號子聲走的;已經摘下領章帽徽的何濤參加救災,負傷後為不給部隊添麻煩,不辭而別,一個昔日調皮兵的變化令人唏噓感嘆;黃小川一如他平常那樣,平靜地走進列車,回到他落難時關心過他的農場張大爺身旁,走進溫暖的生活;胡小梅是帶著生活的苦澀和離開軍營的痛苦,在一個早晨悄悄地走的。觀眾希望她能以新的姿態化入生活的海洋;海民所在師成為全軍精簡整編試點,立志不脫軍裝的一代軍人經受著強烈的情感失落,欲哭無淚,最終服從軍隊建設的大局,一一脫下軍裝,珍藏起紅五星、紅領章。這個時刻軍營情懷得到了最飽滿地抒發和昇華。劉越、方敏、馬春光、李勝利臨走前與唯一留隊的趙海民聚餐,十幾度春秋,相聚相離,感觸萬千。在傾訴惜別軍營情感的那一刻,李勝利説出自己多年來對海民的嫉妒,坦蕩了心懷。電視轉播國慶大閱兵那天,轉業在工廠工作的馬春光不看電視在車床旁專心幹活,避免情感的失控;何濤來到電視機前深情地呼喚海民,淚水奪眶而出。換上新式軍裝的趙海民行進在壯闊的國慶閱兵隊列裏,將幾多惆悵消融在闊步前進的軍隊建設的腳步中。
在美的藝術形象中陶冶和享受美的情感,喚醒青春的記憶。《紅領章》表現的是已經成為昨日往事的30多年前的生活,但往事並不如煙。從屏幕上重溫那一代人的溫馨和甜蜜,可以喚醒許許多多人青春的記憶。劇中巧妙地設置兩個相鄰的連隊,一個師偵察連,都是男兵。一個師通信連,都是女兵。隔墻不隔音,他們和她們有嚴格的軍事訓練、值勤生活,也有近距離碰撞和摩擦生出的青春的火花,以及漸漸萌生的美好的情愫。將門之女劉越為人正直、寬厚,讓有較高素質的趙海民怦然心動,在養豬的日子裏,傲氣的馬春光對踏踏實實的方敏的清純、樸素的美從欣賞到愛慕。觀眾也會漸漸從他們和她們的身上得到美麗的青春情感的感染。長途拉練中,眾目睽睽下,馬春光勇敢地背起因來例假不便涉水的方敏過河,那一刻,我們的心潮為之激蕩。戰友們在烽火臺為方敏過生日時,馬春光用口琴吹奏動情的曲子。那一刻,我們的心弦被輕輕撥動。甚至方敏送給馬春光的一個那時軍營流行的編織的白襯領都讓我們怦然心動。可以説,看這部劇,是在喚醒我們青春的記憶。他們已經把最寶貴的年華留在魂牽夢繞的軍營和軍營周圍那些青山綠水草木間,擁有了一份永恒的回憶,我們應當更加珍惜一切樸素美好的人間情感。
《紅領章》採取了什麼樣的表意策略讓觀眾擁有了豐碩的情感收穫?
一是設計披沙瀝金的總體構思。軍旅歷史題材電視劇是一個永遠有意味和極具韌性的表現領域。歷史在本原的意義上是不可知的,從認識論角度看,歷史表現為後人對歷史規律的描述,在藝術中則可以是情感的表述,可以是想象的空間,可以是藝術家心中的歷史,怎樣在藝術中表現歷史,歸根結底取決於藝術準備向歷史要什麼和作品確立怎樣的價值選擇。《紅領章》的審美理想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是在歷史長河的縱向追溯中,關注歷史意蘊與時代的聯絡,從歷史情境中開掘出更多的有益張揚真善美的人性內涵和文化內涵,而使我們對昨天或前天的回眸更有審視意味,在歷史氛圍裏感悟美好的情懷,這是《紅領章》這樣的軍旅作品應有的一種感召力。同時《紅領章》的社會歷史背景又是龐雜的,進入70年代的中國,受畸形政治鬥爭影響很大,軍營也有各種時代生活的反映。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是新時期的開始,許多舊的影響仍然存在。但《紅領章》沒有糾纏於此,沒有讓沉渣隨著盪漾著春意的波浪泛起,而是在對生活美質提純的的同時濾掉許多渣滓。這是一種披沙瀝金的藝術,是軍旅電視劇的一個新的表現方式和大膽嘗試。從《紅領章》的創作構思看,選取連隊生活內容和比較偏僻的連隊生活環境,也決定著它們對生活負面的影響與社會一般感應程度有所不同。當然,創作者也不是採取虛無態度,《紅領章》中歷史的感覺和某些生活的負面是以細節的方式點染的,如部隊拉練中,因實行“統購統銷”和割資本主義尾巴,部隊買不到副食;“學大寨”標示著1975年的社會背景;宣傳隊的節目表示尚在70年代中期;“搶軍帽”現象則出現在文革後的1979年,等等。
二是從軍隊最具穩定性和恒久性的情感角度,而不是以常用的全知社會視點表現那段歷史生活。世事滄桑,軍隊這樣一個特殊群體中産生的戰友情、軍營情、離別情等等情感,卻有著最大程度的穩定性和恒久性,並具有著人類情感的貫通性。那“凡是過去了的就是美好的和令人留戀的”情感活動是人類的一般規律,也是大限度留存在軍營情懷中,因而《紅領章》這樣的青春軍旅電視劇所反映的那些昨天的生活總是給我們美好的記憶。從藝術創作看,這種角度決定著所選擇的內容又都帶有強烈的個體性,是個體情感體驗基礎上的情感表現,因此,這種情感記憶之弦撥動的心緒,是以個體方式體現的,是個人的,也是屬於他人的,是軍人群體的珍貴情感貯藏。從觀賞接受角度看,有益於觀賞者與屏幕的角色互置。那些青春的往事,那些美好的情感都可以在更大範圍內獲得共享,實現和作品富有感召力的感染力和富有感染力的感召力的融會統一。沒有從軍經歷的,也可以自然地由此及彼地體會到軍人情感的珍貴。因此《紅領章》在走歷史的情感化抒寫與性格的個性化表現相結合的路子的同時,一方面將歷史負麵包括某些劣質的影響有選擇地投射在人物身上,一方面又虛化了歷史的許多消極部分,收到調動觀眾向善情感的積極的審美效應。因而,今天的生活雖已有翻天覆地地變化,穿越歷史的時空,我們仍然可以從許許多多昨天的人物身上和那些連隊往事中煥發著的永遠不會衰敗的豪邁和軍營生活的至情至性中汲取力量,獲得現實生活的啟示。
上述兩方面表意策略在全劇的核心凝聚點是“紅領章”。“紅領章”是中國工農紅軍的鮮明標誌,是解放軍官兵1965年6月以後到1984年再次佩帶過的。回眸昨天,品味生活,我們可以比以往更清楚地看到和領悟到,“紅領章”是歷史的標識,又是超越歷史的精神旗幟;“紅領章”是具體的軍隊符號,又是富有張力的審美意象,“紅領章”讓我們感受歷史,同時又讓我們感受貫通歷史的美好情懷。
責編:淩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