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視劇頻道 > 記憶的證明 > 正文

央視《記憶的證明》揭秘中國勞工在日痛史 

央視國際 (2005年01月25日 15:09)


  在戲説搞笑、俠客淑女、青春偶像、警察黑幫各顯神通爭奪觀眾眼球之際,一部讓人警醒、使人震撼的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的大劇《記憶的證明》,正在中央電視臺一套節目黃金時間播出。這部打開往事之門,揭秘二戰末期中國勞工在日痛史,理性反思戰爭對人性扭曲和泯滅的29集電視連續劇,由中央電視台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獨家拍攝,由曾以《牽手》轟動全國的著名美女導演楊陽執導,中日韓三國演員段奕宏、裴秀彬、矢野浩二、川邊久造、小山田小百合、阿部力等聯合主演。

  日前,記者電話採訪了遠在北京的導演楊陽。她説:“鶯歌燕舞固然為好,和平盛世值得珍惜,但‘居安思危’切莫忘記——這是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的興衰沉浮總結出來的警世箴言!”

  直面戰爭痛史接受歷史拷問

  “如果有誰還有良心的話,就請你站出來,為我可憐的兄弟們做一個證明!”這是劇中主人公蕭漢生的一句臺詞,也是創作者發自內心的呼喊。

  二戰末期,1000余名中國勞工和戰俘被抓往日本倉津島,在暗無天日的洞窖裏修築軍事工事。中國勞工不堪日軍的殘酷壓迫,最後進行了一次幾乎沒有任何成功希望的英勇起義,遭到了日軍的殘酷鎮壓。惟一的倖存者蕭漢生回到祖國後,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難友和那些苦難的歲月。他根據記憶寫下了一本殘缺不全卻是個人真實經歷的回憶錄。臨終前,他將回憶錄交給了自己的孫子蕭憶。蕭憶在日本姑娘青山小百合的幫助下,踏上了尋找歷史真相的日本之旅。兩個年輕人的心不斷接受著歷史的拷問,而存活的日本老兵們則不得不再次面對殘酷的過去,沉積了60年的歷史真相終於昭然於世。

  這就是《記憶的證明》。

  理性反思取代衝動復仇心理

  該劇創作前後歷時近5年,僅劇本就磨合了3年。該劇最初的劇本是徐廣順創作的《世界沒有末日》,主要情節是寫中國勞工在日本被奴役的歷史事件。

  楊陽説,她接到這個劇本後,多次聘請中外專家召開研討會,並查閱了大量記錄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資料,隨著思考的不斷深入,她逐漸感覺到無論是這場戰爭的加害方還是受害方,他們如何去面對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雙方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記憶它,從而真正反思歷史、擁抱和平,這才應該是拍攝該劇的最終目的。為此她決定以理性的反思取代衝動的復仇心理,從今天的視角探索非正義戰爭對人性的扭曲和泯滅,打破原劇本結構,把劇情分為“現在時”和“過去時”兩部分,從而在對歷史事件的追憶和求證中,反映出中日兩國兩代人對歷史遺留問題的態度,呼喚人類對戰爭的警覺。因此,劇組在拍攝完成“過去時”部分以後,毅然停機3個多月,專門修改“現在時”部分的劇本。這在中外電視史上也是罕見的。

  韓國演員演活八路軍的連長

  該劇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30個,所動用的中、日、韓3國演員是從近1000名演員中精選出來的。楊陽在邀請我國著名老藝術家藍天野的時候三顧茅廬,已息影多年的藍老最終答應了她的懇求,出色地完成了老年蕭漢生這個角色。該劇還有眾多日本影視、話劇界的老演員參演,他們一反海內外同類題材日本軍官概念化、臉譜化的模式,從特定情景出發,演活了劇中的日本老兵。在影視圈,楊陽是以善於選演員出名的,一部《牽手》捧紅了蔣雯麗、吳若甫、俞飛鴻3人!在《記憶的證明》中,楊陽最為“得意”的,是對我國青年演員段奕宏、日本青年演員矢野浩二、韓國青年演員裴秀彬的啟用。段奕宏以出色的演技和對人物的深刻體驗,鮮明而多層次地表現了中國軍官周尚文為了營救全體勞工和戰俘,忍辱負重、舍生取義的感人形象;矢野浩二將一個極具典型性的日軍指揮官岡田的多重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作品對日本法西斯的揭露和批判更有深度;裴秀彬則以一身粗獷的豪氣,英姿勃發地為觀眾呈現出一個活生生的八路軍連長——年輕蕭漢生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我特別感謝那些日本、韓國演員,他們在整個創作中給予我的幫助,使我感到人類本應具有的正義善良和友愛。我們拍攝這樣一部作品,希望它帶給人們的是和平,是對正義的嚮往,是對生命的熱愛!”楊陽説。

  絕非僅僅描寫中日兩國恩怨

  楊陽告訴記者,一週前在北京舉行了《記憶的證明》首播新聞發佈會,半個小時的片花放過後全場肅然,隨後掌聲雷動,不少記者和在場的工作人員眼中都閃著淚光。

  “在民族的痛史面前,記憶永遠是痛苦的,特別是加害者至今沒有真正懺悔。因此,記憶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在無數同胞的亡靈面前,我們肩負著沉重的責任。當歷史被有意無意地淡化甚至篡改,一個有良心、有責任感的藝術工作者,職責就是用創作去提醒和喚醒。作為《記憶的證明》的導演,我為這樣一部有強烈歷史責任感的作品而驕傲。”楊陽又指出,呼喚記憶,並不是復述民族恩怨,而是對歷史的感悟,對反人類的邪惡勢力的批判和警醒。只有正視歷史,才能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如果僅僅是描寫一個中日兩國恩怨的故事,就失去了現實意義。

  導演闡述(節選)

  雖然戰爭的骯髒煙塵早已散盡,但對苦難歷史的記憶永遠不會沉睡,因為它帶給我們民族的災難太深重,太深重了!但是,我們又是一個最能忍辱負重的民族,是一個豁達大度不計前嫌的民族,也是一個愛憎分明原則堅定的民族。所以我們對待有過侵略劣跡的日本,只需你認同“以史為鑒”和“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原則,並在實踐中言行一致,大家仍可和睦相處共向未來。願望與現實總是存在距離,君不聞在中日關係中常常有刺耳的噪音出現?君不見“修改歷史教科書”、“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東史郎敗訴”……等等荒唐事件的出現?先哲曾有警示: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當年,我們的前輩面對血腥的侵略無所畏懼,並最終戰而勝之。現在,軍國主義餘孽及右翼政客搖舌鼓唇唾沫四濺對歷史進行篡改,我們又將如何以面對?如何面對這場曠日持久的不流血的戰爭?我們堅信“墨寫的謊言掩蓋不住血寫的事實”,我們信奉“事實勝於雄辯”。因此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複印”出歷史的真跡,查閱記憶的實錄,用以證明歷史的真偽。告誡有歷史劣跡的玩火者,切勿忽視如下信息:當受害者的苦難記憶一旦復蘇,一個受害民族的共同記憶一旦被激活,任何企圖篡改歷史的鼓噪都將被這記憶的怒濤所吞沒。我們應當珍視先輩用鮮血與生命書寫的歷史,決不允許任何玷污歷史的行為。須知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不乏利用民眾對歷史的健忘或無知,篡改歷史以售其姦的陰謀事件。不許歷史的悲劇重演,就必須警惕任何對歷史的歪曲與健忘。簡單一句話:正視歷史以警示現實。

  全劇由“過去時”和“現在時”交叉構成。“過去時”戲劇主要衝突的實質就是因掠奪和奴役而引發的抗爭。奴役中國勞工就是對人力資源的瘋狂掠奪,奴役就是殘酷踐踏人的尊嚴。由此而引發出的對立、衝突、反叛、暴動和廝殺、無不體現受害者為爭取生存和維護人的尊嚴,不惜慷慨捐軀的浩然正氣。

  “現在時”呢?我們不妨借用一個比喻,一個貪婪的強盜或小偷入室作案,首先是拼命地掠取財物,竭盡其瘋狂,一旦事發被擒,便謊話連篇,掩蓋真相,開脫罪責以逃避懲罰。“現在時”毫無疑問是對歷史的追究,是對犯罪事實的澄清,是對犯罪動機的剖析,更是對罪犯進行“良心”與“道義”的重新審判。這就是正視歷史與逃避過去的嚴重衝突。似乎是一場“不流血的戰爭”,是真理、良知、正義和智慧戰勝謬誤、邪惡、愚昧和麻木的角逐。如果説“過去時”的矛盾衝突在決定著生命的生存還是毀滅,則“現在時”的矛盾衝突在決定著道義的伸張還是消亡。

責編:周玫  來源:南方日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