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延安頌》首頁

《延安頌》導演闡述

央視國際 2003年12月15日 10:49

                                                            導演:宋業明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在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站在黃河岸邊的黃土高原上吟誦出這大氣磅薄詩篇的六十七年後,我們彼此有緣相會,面向延安,共圓童年的夢寐。我們更慶倖朝柱老師的劇本《延安頌》使我們有機會走進毛澤東,走進延安,走進中華民族抗戰的歷史…

  我們也是在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冬季,踏上征程,去完成這四十集電視連續劇《延安頌》的拍攝。我們的使命,我們的責任,需要你和我的信心、勇氣,還有所有參與創作者凝聚在一起的團隊精神。

  再創作,我們依據的是編劇嘔心瀝血上百萬字的劇本。劇本是“綱領”,是“紅頭文件”,是我們保證歷史真實的準則。我們的創作是在此基礎上,按照中央文獻、重大辦,中央電視臺專家領導們的要求去實現,我們必須是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去完成我們的藝術審美追求和創新。

  一、劇本的內容與結構:

  《延安頌》展現的是1935年冬至1945年春,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陜北後,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代領導人以無以倫比的膽略和才識,呼喚引導中國革命從國內戰爭走向民族解放戰爭的光輝業 績。它真實全面地敘述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産黨的完善和建設,人民軍隊的壯大與發展、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和中國共産黨第一代領導人的優良品格, 以及他們在鬥爭中培養形成的實事求是、獨立自主、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

  全劇在結構上,緊緊圍繞民族矛盾、抗日戰爭這條主線,穿插展現了國內矛盾(共産黨與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閻錫山為首的晉綏軍、蔣介石和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和黨內矛盾(張國燾的分裂主義、王明的投降主義)。在這些眾多複雜的矛盾事件中,全劇通過兩個主要貫穿人物毛澤東與周恩來的視點,獨具匠心地將毛澤東所紮根的陜北高原一一延安與周恩來奔波穿梭于西安、太原、南京、上海、武漢、重慶等各大都市的國統區相互穿插,展現出宏大的、氣勢磅薄的多層次、多信息的抗戰史。在此前提下,劇本又通過無數顆閃光的“金珠”,如毛澤東與許世友、黃克功、衛立煌、梁瀨溟、斯諾、史沫特萊、丁玲、冼星海、伍姨婆等不同階層、不同文化、不同國籍的人士交往,使本劇增加了豐厚的人文景觀和文化底蘊。這是劇作難能可貴的神來之筆,也是我們的再創作必須是從文化的層面去解讀、去思考,去用視覺畫面表現這宏篇巨著的審美魅力的重點所在。

  朝柱老師曾形象地比喻《延安頌》的結構特點,就像《紅樓夢》,“延安”就像“大觀園”,毛澤東就是“大觀園”裏的軸心人物,也是我們全劇將努力塑造的中心人物。

  二、劇本的主題與靈魂

  為什麼説延安是“聖地”?

  為什麼“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從延安唱起?

  為什麼那麼多的中國人、外國人嚮往延安、涌向延安?

  正是因為有了這麼些為什麼,才有了我們今天將要拍攝的《延安頌》。

  《延安頌》頌揚的是中國共産黨在陜北成長鬥爭的十年史。這十年是共産黨最輝煌、正確的黃金歲月。在這黃金的歲月裏,閃耀著光芒的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代領導人,所體現出的中華民族優良的美德:他們自強不息、百折不撓、艱苦奮鬥、實事求是的延安精神,以及深深地紮根於人民群眾中,生生相息,魚水交融處處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所思所行的“延安魂”。

  我們拍攝此片,在主題的把握上無疑要弘揚延安精神,但“延安魂”更是我們藝術追求的所在,她是我們的主題思想,更是我們作品追求的靈魂。

  三、風格、基調與節奏

  風格:史詩性的紀實風格。

  《延安頌》寫的是近代史,到過延安親身經歷過這段歷史的大有人在。對於這段歷史,我們必須做到真實,要在真實的基礎上去進行詩化處理。史與詩,在我們的藝術追求上要側重於詩意化,否則就談不上史詩性的風格,劇作在其結構上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詩化處理的空間,如所有的畫外音,一幕幕驚天動地的戰爭畫卷,大生産運動,安塞腰鼓,黃河大合唱,還有詩人毛澤東所思所想的神韻等等,都要我們去詩化處理,有詩才有意,有意才有氣,神氣貫通,這才是我們的藝術追求。

  基調:真實凝重,大氣磅薄的交響詩。

  節奏:節奏就像音樂作品的總譜。導演、攝影、演員都在作曲,最後的剪輯為指揮,如果我們前期拍攝未把曲作好,後期的指揮就難以控制雜音,所以,攝影的運動,景別的張馳,演員表演的語速、動作均要有節奏感。

  本片的節奏,劇作在其結構上已為我們譜寫了整體的總譜。延安的戲總體要舒緩,以靜為主,外圍的戲要緊湊, 以動為主,兩者相互穿插,形成變化。 由於本片內容所限,在國破山河碎的動蕩時期,所有主要政治軍事人物均處在中青年期,都是血氣方剛的風流人物,所以其節奏整體上要緊張、緊湊,切勿拖泥帶水,尤其是動感較強,需要力度的場面,必須注重節奏。只有在刻畫毛澤東等重點人物時,需要靜的時候,就靜到心裏,靜到極致。尤其是毛澤東的戲,大量的思考狀態,如何體現出內心的動感,如何運用細節以及鏡頭語言來表現出他靜中的動,這是我們的功夫所在。

  四、劇中人物與演員表演

  《延安頌》劇中真實的歷史人物兩百多人,這些人物又都是當時中國主要的政治家、軍事家、藝術家和各階層的代表人物,這些人物在我們的社會中均有廣泛的知名度, 因此,我們的演員必須明確這個前提:你所扮演的人物是誰?是什麼職業?人物的性格特徵是什麼?生活習性又是什麼? 每個演員一定要在此基礎上去進行你的藝術創作,如果丟掉了歷史真實人物的特徵,就難以談到表演的成功。我們在表演上注重歷史的真實,更注重你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神韻的發揮,尤其是細節的充實。

  扮演紅軍的演員,千萬不要忘記你是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走過來的,淳樸真摯,不加修飾的氣質一定要追求,尤其是長期生活在都市裏的年輕演員,一定要找到當年人物的感覺。

  扮演國民黨軍官的演員要注重儀錶,切忌臉譜化。

  所有演員的表演,要追求時代感,避免戲劇化。

  特別要注重把握的兩個人物是“張國燾”、“王明”。他們在劇中黨內的矛盾衝突中戲的分量很重,決不要外在化地去表現人物,尤其是批判“張國燾”的戲,不能戲劇化,“王明”的性格很突出,演員在表演時一定要把握好分寸。

  此次拍攝,我們並未採用同期,但凡是演員需要唱歌,説外語的戲,必須提早練習,找到感覺,這是塑造人物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五、造型與氛圍

  朝柱老師在談創作要求時説:“再創作的成功,關鍵是時代背景,歷史氛圍的真實”,我們此次創作的難點也在於此。全片幾百個場景。我們僅有寥寥幾個場景能在實地拍攝,其它環境全部要重新選擇加工,這就需要我們的創作者,尤其是美術師領導的化服道置景等造型部門,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認真研究劇中的時代背景、地域人文、主要人物的造型特點。

  目前我們通過選景,在環境造型上,具備了各自的地域特點。全片以黃土高原、窯洞為主體支點,折射出西安、山西、河北、南京、上海、重慶、以及國外的環境。但對於每一個地域、每一個場景、每一個隊伍、每一個人的造型特點,要達到真實,各具特色,需要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美術師有了一個相當全面的闡述,希望都能落到實處,各造型部門要扎紮實實地去做。

  化粧在人物造型上已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要注意的是紅軍剛到陜北肖像氣質的漸變過程,剛出場的造型一定要樸實自然,千萬不要修飾,全劇的主要人物盡力去突出肖像特徵。

  服裝造型在全片相當重要,各兵種、各時期的變化尤為複雜,加上不同層次的人物眾多,一定要找到各自的特點、規劃清晰,在拍攝上我們無法保證順時空運作,服裝的新舊、更換,就要做好兩手準備,尤其是八路軍的服裝。

  道具相同的場景很多,每個主要人物居住的窯洞,各種作戰場地均要去找到特點,陳設出差異,地圖、報紙、書籍,以及陳設道具,一定要有變化。不同的部隊,不同的道具,身上的準備要有不同的特點。每一個生活環境,要儘量充實,提供演員動作的生活道具。

  六、攝影

  攝影是選取我們所做一切的眼睛,只有經過這雙眼睛的內容和畫面才能與觀眾見面。本片有相當出色的攝影師,已為我們奠定了基礎。

  本片採用的是遮幅式構圖,整體色調未來要模擬出歷史的陳舊感,避開色彩的艷麗,在以陜北高原的褚色調下,利用外圍場景不同的色塊,去找到反差。

  延安窯洞要拍出泥土氣息,窯洞的光效要認真處理,千萬不要過於明亮;相反,外圍的各都市,對場景的拍攝要大氣、華麗,與窯洞形成鮮明的對比。

  本片詩意化的場面很多,對黃河、黃土高原以及不同的戰爭場景,不僅要渾然一體,大氣磅薄,而且對構圖、光效均要講究。

  攝影機的運動、構圖不要過於隨意,要根據內容,依據演員的情緒和調度去掌握動與靜。動要動的流暢,靜要靜到極致,動與靜要有對比。(關於攝影的構思,請閱攝影闡述)。

  關於音樂,朝柱老師與作曲、我們已詳談過,在此不需多説。我們在拍攝過程中,要認真對待環境的氣氛音樂,尤其是劇中那些帶有時代、地域特點的歌曲,演員都要認真學唱。(本片的音樂編輯最好能到現場,幫助掌握每首歌的節奏)。

  對於《延安頌》這部宏篇巨著,我們的再創作,所思所想,所要努力的很多很多,但時間逼迫我們年後必須出征,各位的所有努力和 準備都將要在現場上見。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在思考中拍攝,在拍攝中思考,我們要用長征的精神來體驗延安精神。讓我們攜起手,共同努力吧!

                                                        二零零三年元月二十六日

(編輯:周玫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