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證券頻道 > 滬深統一300指數發佈 > 正文

滬深300指數誕生記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6日 14:25)

  證券時報

  □本報記者 顧惠中 黃婷

  4月8日,期盼已久的股市統一指數———滬深300指數將與投資者正式見面,從1998年開始醞釀,到如今正式推出,共經歷了7年的時間,期間不乏曲折與努力。

  有市場就有指數。1991年上證、深證綜合指數誕生,1992年上證A股、B股指數陸續推出,1995年至2004年,深滬兩市又陸續推出了深證成指 、上證180指數(前身為上證30指數)、深證100指數、巨潮100指數、上證50指數……中國股市指數體系在滬深兩個交易所推動下有了較大突破和進展,以成分股為樣本的指數開發使中國指數市場出現了真正風格化、投資型的指數産品。在當今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股市中,被投資者廣泛接受的、能代表市場變化的指數基本上都是成分股指數。但業內專家指出,我國現有的指數體系,尚不足以滿足市場的投資需求,市場迫切需要一些覆蓋滬深兩市的指數産品。

  就説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它選用了在紐約交易所上市的500種股票作為樣本股,包括400種工業類股票、40種公用事業類股票、20種運輸類股票和40種金融類股票。指數樣本股所包括的股票面廣,樣本股的市價總值之和佔紐約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市價總值之和的75%,這就使得該指數能夠較精確地綜合反映紐約股市價格動態走勢。伴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專家呼籲,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綜合反映滬深兩市走勢的“晴雨錶”———統一指數。

  然而,統一指數之路並不一帆風順。1998年,滬深兩交易所啟動跨市場指數的研究工作,同時,一些仲介機構也對構建跨市場的指數進行探索,包括國外知名的指數商蠢蠢欲動,紛紛尋求指數商機。但直到2001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首先有了&&開發統一指數的想法。

  上證所指數專家委員會提出詳細的指數設計編制方案,由當時財經大學統計系主任徐國祥教授主持的課題研究小組研究完成《中國統一股價指數編制研究》,對上證綜合指數、深證綜合指數、上證30指數以及深證成分指數缺陷進行分析,並且充分考察參考西方成熟市場的成分股指數的基本特徵。

  畢竟編制統一指數是必然的趨勢。終於,在中國證監會&&下,深滬兩個交易所又坐在了一起,分別著手進行統一指數的設計開發工作,就指數編制方案、指數計算與發佈、指數的管理等方面問題進行充分的交流。證監會的出面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方案編制過程中的利益衝突,加快了指數推出的步伐,到了2003年,兩家交易所終於初步達成了聯合編制和發佈滬深300指數的共識。指數小組對於指數計算和發佈的技術問題充分探討,結合國內具體情況,並充分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選擇大量優質股票為樣本股,以求在市值覆蓋率、與現有市場指數相關性高等方面相統一。

  據悉,建立商業化模式運作的專門指數機構(公司)將是證監會以及交易所下一步的計劃。那樣,統一指數可以在不涉及兩個交易所的利益紛爭中更市場化地運作,更好地反映滬深兩個市場整體走勢。

  統一指數的推出給人們以想象。以統一指數為標的物可以開發出不少金融衍生産品,對股指期貨的遐想更讓不少券商和專業人士興奮不已。據説,已有部分券商著手設計以滬深300指數為標的物的産品模型,但應該冷靜地看到,相關金融衍生産品的開發,僅有統一指數是不夠的,股指期貨等衍生産品還有著法律法規等方面的障礙。

責編:劉科研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