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藏見聞     美麗的西藏     西藏巨變      走近西藏    

康北“霍爾” 及霍爾十三座寺院
  蒙古大臣康北建寺

  現甘孜州道孚、爐霍、甘孜部分地區過去稱霍爾,有霍章谷、霍道孚、霍甘孜之稱,這三縣所轄的章谷、朱倭、孔薩、東谷、麻書,統稱霍五家或霍五大地方官(漢史稱土司)。霍是蒙古大汗的“汗”字藏語變音,即指蒙古。為何將康北這些地區稱霍,據甘孜蘭扎活佛珍藏的手稿、章谷寺格聰活佛藏文手稿、大吉寺堪布《降巴克珠傳集》等藏文史料記載:公元1251年元世祖忽必烈(1251~1294)邀請薩迦法王八思巴洛追堅讚(1235~1280)去蒙族地區講經傳法。洛追堅讚與隨員青海稱多地方人噶阿尼膽巴根噶扎巴(1235~1303)等人途經甘孜時看到現漢人寺地址是個吉地。八思巴向忽必烈提及此事,並建議在該地建一寺廟以利眾生。忽必烈當即派一大臣(有説即派其子霍色翁)隨八思巴到康區選址建寺。

  這位大臣在甘孜興建寺廟時,與崗村地方(今拖壩鄉)的一位貌美藏女相愛,當他建成寺院離開甘孜時,將已有身孕的藏女托給當地僧俗首領關照,留下一雙蒙古長靴,並留下話:如生下男孩將此物交給他。後來,那位藏女果然生下一男孩。當地人稱他為霍瑪桑布,意為無意所生蒙古之兒。有些史書又説叫霍朗加,瑪桑布是朗加之子。

霍瑪桑布繁衍下的家族

  霍瑪桑布在甘孜崗稱、呷孜戈、曲多3地娶3女為妻,聚眾一方,成為部落首領,並由其家族世襲了8代。這8代依次為:第一代瑪桑布,即3 母共生之子;第二代根甲,第三代吾結(有稱郎中),第四代崩格傑(有稱阿傑),第五代羅夏(有説崩格傑是第五代),第六代南卡羅絨(又稱霍喇嘛肖,有説他應為第七代),南卡羅絨生有南卡降稱、南卡威熱二子,長子南卡降稱繼任為第七代(也有説他是第八代者),次子南卡威熱出家為僧。

  南卡降稱娶3婦,第一婦生長子翁羅,成為甘孜麻書第一代德本(地方官),次子昂翁彭措是霍13座寺院的倡建者。翁羅為第八代,但有些史書説第八代為南卡降稱;第二婦生昂欽龍顏、堪布昂翁2子,昂欽龍顏為朱倭第一代德本;第三婦也生有2子,長子羅布(有稱洛烏,也有稱翁窮的)為章谷第一代德本,次子丁真。麻書第一代德本翁羅的第二代多吉繞登為孔薩第一代德本。

霍五官及霍稱謂的由來

  第八代翁羅時期,管轄領地擴大到甘孜、章谷、道孚等地。他把所轄8個區域劃分給5個兒子,使之各據一地,成為霍麻書、霍朱倭、霍章谷、霍東谷、霍孔薩五大地方官。藏族稱之為康北霍五官或霍五子統轄區。

  另一説翁羅(有説南卡降稱)死後,由於所娶三妻不和,遂劃分地盤另立門戶,每房妻子的長子管轄一地,成為霍五官和霍五大家族。

  由於康北甘孜、爐霍、道孚等地區的地方官的先祖是蒙古人的血統,世代相襲,由此出現每個地方官的頭銜上都冠有“霍”的稱謂。不僅如此,康區霍的稱謂還與蒙古部落的遷入有關。很早以前,康北地區氣候溫和、水草豐茂,適宜農牧,特別吸引周邊部落的嚮往。公元1639年,和碩特蒙古部落首領固始汗進入康區時,色達阿須部落大多是青海果洛地方遷入的蒙古遊牧部落。隨著固始汗蒙古勢力在康區的深入,鄰近的蒙古遊牧部落紛紛遷入康區,放牧、開荒、種植,逐漸定居下來,擴大了蒙古人管轄的區域。因此,人們也據此稱康北藏區為霍地方。

霍爾十三座寺院

  昂翁彭措是南卡降村第一婦所生,7歲時隨叔父南卡威熱赴拉薩哲蚌寺,在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座前出家為僧,成為很有名望的大學者。由於他的先祖也是蒙古人,他與固始汗關係密切,很受器重。

  固始汗老年時,十分懺悔他率軍入康,鎮壓白利土司鄧悅多吉時,給康北人民帶來的殺人、毀房、毀寺等災難,想在康北各地建立13座佛寺,以為贖罪。但因年老不能親身前去,就將此事託付給昂翁彭措。昂翁彭措在五世達賴喇嘛面前發誓,要在康北建13座格魯派寺院。

  大約在1657年,昂翁彭措回到康區,在今甘孜、爐霍、道孚等地建立13座寺院,分別為:甘孜寺、德格扎科更薩寺、甘孜拖壩孔瑪寺、甘孜扎科桑珠寺、甘孜絨壩岔大吉寺、甘孜扎柯鄉扎覺寺、今爐霍縣城章谷寺(壽靈寺)、章谷西科寺、朱倭卡娘絨寺、道孚尼措寺、朱倭班日寺(又稱覺日寺)、甘孜拖壩孜蘇寺(又稱則色寺)和甘孜東谷寺。也有人認為13寺中有甘孜生康鄉白利寺和西則寺,西科和娘絨寺不屬於霍爾13寺。返回

  據傳,13寺中最後一座為扎科桑珠寺,意為昂翁彭措發誓要建的13座寺院已如願圓滿完成。

  昂翁彭措先祖是蒙古人,固始汗是藏王兼法王,又是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建寺地點又在蒙古人後裔統轄地區,因此,這13座格魯派寺院統稱為“霍爾十三座寺院”。

卻甲昂翁彭措影響深遠

  昂翁彭措在康區建寺招徒、弘揚佛法有功,被後人尊為法王,故稱卻甲昂翁彭措。他于1685年在哲蚌寺圓寂,享年77歲。

  霍爾13座格魯派寺院建立以後,康南和康東各地受此影響,紛紛將原屬其他教派的寺院改宗格魯派,由此形成了康區具有歷史影響的幾大寺院:康南巴塘康寧寺,1639年由噶舉派改宗格魯派;鄉城桑披寺,建於1669年,原為噶舉派桑林寺;得榮龍絨寺,原在仲絨地方,係噶舉派的寺廟,改宗格魯派後遷往龍絨,1665年建成龍絨寺;稻城雄登寺,最早為本教寺院,後改宗噶舉派,再改宗格魯派;康定拉姆則,在噶舉派寺的基礎上于1667年由降秋倫珠建立,五世達賴喇嘛賜名甘登朱批林;中旬寺,1679年建成,五世達賴喇嘛賜名甘登松讚林。

  卻甲昂翁彭措在康區宗教文化史,乃至藏族文化發展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為弘揚佛法、擴大格魯派在康區的影響,傳播佛教文化等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他的英名將流傳韆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