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拉薩5月29日電(記者 裘立華) 西藏尼木縣塔榮鎮雪拉村,藏紙匠人次仁多布吉家門前的曬麥場上曬著一張張藏紙,在陽光下煞是晃眼。
現年51歲的次仁多布吉高挽著袖口,把一面用木條繃緊的紗布框伸入紙漿池中,熟練地抖動幾下,等拿起來時,一層薄薄的紙漿便均勻覆蓋在紗布上。“把它揭下來,曬乾,就成了一張藏紙。”次仁多布吉對我説。
做好的藏紙半米見方,色呈米黃,有光澤,稍厚,翻動時發出脆響,用手扯感覺很柔韌。從藏紙的工藝來看,製作方法與內地的手工造紙工藝非常相似。次仁多布吉説: “西藏的造紙術是文成公主從長安帶來的,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它和內地紙最大的不同是原料。”
藏紙的原料是西藏當地産的一種叫狼毒草的野草,藏語叫“日加”,聽名字就有毒。匠人從山上挖回毒草根,趁新鮮剝去褐色的外皮,把內根放石臼內搗爛,然後放入鍋煮,一般半天即可。現在村民都用太陽灶煮,在露天可以避免毒氣熏人。等煮熟後,取出再搗,直到成茸,倒入紙漿池,攪拌後便成為紙漿。
次仁多布吉的臉紅腫著,這是毒氣給熏的。他把手伸給我看,也正在蛻皮。“我每年農閒時都做紙,每次開始都要這樣,過段時間就會習慣的。”
也正是有毒,藏紙不怕蟲蛀鼠咬,易於保存。過去西藏廣泛採用這種手工土紙,經書卷冊、政府文札、檔案卷宗都用它,因此在林芝、山南、江孜等地都産藏紙。
次仁多布吉説:“在舊社會土地是領主的,收入少,還要交稅,像我們靠紙為生的必須用紙交稅。而現在做紙只是我們的副業了,家裏的主要精力都在農牧業,現在國家允許多种經營,又不用交稅。”
依靠造紙,次仁多布吉的收入每年3、4千元,“現在用藏紙的越來越少,除了給拉薩、山南的檔案館外,我主要賣給遊客,一張5塊錢。村裏像我這樣的有3戶。”
由於做藏紙對身體有害,銷路還成問題,次仁多布吉的兒輩們都不想學這個手藝,他的兒子在當雄當教師,女兒在日喀則做卡墊。
“聽我兒子説,現在有一種什麼電腦,寫字都不要紙了,我不信,真想親眼看看。”次仁多布吉不服氣地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