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藏刀世家及其秘技 |
坐在自己的藏式二層樓上,次登旺傑為客人剛買下的孜隆藏刀開刃。之後,他又拿出另一把同樣亮晃晃的普通刀來。次登的兒子用孜隆刀像削蘋果皮一樣,輕鬆地從那把普通刀上削下一片片鋼末,讓記者看到了什麼叫“削鐵如泥”。
孜隆刀的製造術是次登家四代相傳的秘技。次登住在西藏拉孜縣雷步鄉孜隆村,他的刀就以村名命名。次登生産的每一把藏刀上,都刻著藏文“孜隆”的字樣。五十七歲的次登農忙下地,農閒打刀。孜隆刀在西藏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藏刀是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族必備的生活用品,它可以用來割食牛羊肉,也可以防身,但如今日子越來越富足的藏民,更多地把藏刀別在腰間作為裝飾品。
孜隆刀鋒利無比,首先源於選材的精良。次登選用的鋼材、白銅、銀粉都是最好的。據次登説,淬火、打磨、上光等十五道工序中,最關鍵的是淬火,火大了刀易斷,火小了刀口軟。次登曾經把淬火的秘訣在電視拍攝機前一道道演示,甚至連淬火時用的是清油都告訴了別人,但淬火的火候,卻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只能憑經驗來判斷的。
按祖上的規矩,次登家的手藝傳子不傳女,次登雖然疼愛唯一的女兒,但到學習手藝時,女兒只能在一邊擦擦刀子,而沒有接觸關鍵性工藝的權利。
至今,次登也不知道祖先是怎麼琢磨出來的打刀絕藝。但他知道,是當時西藏的地方官員逼他祖先打刀來作為賦稅,重壓之下,祖先費了一番苦心後,刀子越打越好,但日子卻越過越窮。當時,西藏鐵匠的地位是最底層的,被稱作“黑骨頭”。
如今,次登卻不必為賣刀而上市場。他和兒子做的刀子已供不應求,許多外國旅遊者不顧山高水遠,找到地處偏僻、位於海拔四千多米的次登家來。聽著人們對他手藝的嘖嘖讚嘆,次登的眼角笑成了一朵花。現在,他每年可以從賣刀中得到四五千元的收入。
次登膝前坐著玩耍的小孫子,在這個十一口人的藏族大家庭裏,溫馨和諧的氣氛充溢其間,日子越過越富裕。次登家擁有十五畝地、八頭牛和一百多只羊,每年有一兩萬元收入。在次登家的院子裏,拖拉機、揚場機、磨面機有序擺放著,農活都是機械化。去年,次登家花了四五萬元建造了樓房,屋裏,哈達圍裹著的毛主席像不止一幅,與孜隆刀所得的“中國輕工産品金質獎狀”都挂在最顯眼處。
如今,次登的兒子子承父業,已可獨擋一面,兒子做的刀子已經與次登的工藝水平不相上下。
“作為藏族人的傳統,孜隆刀秘技將世代相傳下去。” 次登説。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