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國在西藏首次發現100公里古油藏帶 專家預測,藏北高原可能蘊藏億噸大油田 |
新華社拉薩8月20日電(記者李斌 尕瑪多吉)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科學家日前首次在雪域高原發現長達100公里的古油藏帶。專家預測,位於藏北高原的羌塘盆地可能蘊藏著一個億噸大油田。這是記者從正在此間舉行的“西部開發與西藏發展戰略高層研討會”上獲悉的。
據介紹,目前世界上的油氣資源主要來自海相盆地,而青藏高原恰好擁有多個典型海相盆地,1億多年前,那裏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海相沉積的歷史很長。同時,青藏高原地處特提斯油氣聚集帶,這條油氣帶上已經發現了中東油田、裏海油田等世界性大油氣田,而惟獨青藏高原對科學家來説一直是個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地質工作者就在西藏開展了油氣資源的早期調查和研究工作。尤其是1994年到1997年,原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投資4億多元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油氣調查,調查範圍涉及羌塘盆地等3個海盆地。
調查中,面積16萬平方公里的羌塘盆地引起了科學家的關注。去年7月,由成都理工大學王成善教授率領的科考小組奔赴海拔5000多米的羌塘盆地南部進一步開展野外考察,採集了大量油頁巖和相關地層標本,研究剖面達300多公里。
經過20多天的野外考察,科技人員發現了長約100公里的古油藏帶,這直接表明了西藏高原海相盆地曾經有過大規模油氣生成和聚集過程,這為尋找大油氣田展示了美好的前景。通過進一步展開室內研究,科學家首次確認了羌塘盆地油氣標誌物——烴源岩的地質年代:大約為1.8億年前的早侏羅世-拖爾早期。
“年代的確定很重要,因為那個時代發生了迄今已知最早的一次全球範圍的海洋缺氧事件,而目前世界上大油氣田烴源岩的形成,大都和這些缺氧事件有關。由於發生缺氧事件,海底以微生物為主體的有機物在缺氧的環境下,
才得以在億萬年的地質變遷中演變為烴源岩,並形成油氣田。”專家認為,“這種岩石年代的確定,也表明羌塘盆地油氣資源埋藏較深,勘探範圍較大。”
根據多種方法,科學家進一步預測羌塘盆地油氣資源量大約在40億至54億噸,很可能蘊藏著一個億噸大型油氣田。有關專家呼籲,油氣資源是戰略資源,我國在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同時,應抓緊在西藏尤其是羌塘盆地進行大規模油氣勘探,以便早日實現戰略發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