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藏見聞     美麗的西藏     西藏巨變      走近西藏    

西藏生産力的三次飛躍

  西藏和平解放50年來,世界屋脊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在此期間,西藏的生産力發展有三次飛躍:第一次是1959年開始的民主改革時期;第二次是改革開放後,全面實行“兩個長期不變”政策時期;第三次是從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後。

  1959年民主改革前,西藏處於極其殘酷、腐朽、罪惡的封建農奴制度統治下,佔總人口不及5%的三大領主(官家、貴族、上層寺院)幾乎佔有了西藏的全部土地、草原、山林和絕大部分牲畜。農奴主對生産資料的集中佔有,從根本上剝奪了農奴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

  1959年,西藏一舉砸碎了封建農奴制枷鎖,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産資料所有權。百萬翻身農奴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牲畜和生産工具,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生産積極性。僅糧食生産一項就從1951年的近15萬噸增加到1965年自治區成立時的29萬噸,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

  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後,西藏明確實行了“土地歸戶使用、自主經營、長期不變”和“牲畜歸戶、私有私養、自主經營長期不變”等一系列促使農牧民休養生息的優惠政策。340多萬畝耕地、十幾萬隻牲畜,很快分到了100多萬農牧民手中,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得以推廣。於是,西藏社會生産力實現了第二次飛躍。

  這次生産關係的調整使西藏土地得到充分開發與利用,科技成為農業發展新的生産力。西藏每年有33萬農民接受技術培訓,他們開始掌握了化肥施用、良種精選、藥劑播種、機械耕作等技術,土地的産出率因而得到提高,多數群眾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並加大了生産的投入。僅僅10多年間,種子更新了幾代,畝産一年比一年高。同時,一批輕工、建材、水泥、啤酒等工廠建立起來,民族工業迅速崛起。據西藏自治區統計,在8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中,科技貢獻率達到28%。

  黨的十四大召開,特別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後,隨著全國支援西藏形成高潮,西藏的社會變革進一步深化,思想不斷解放,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支柱産業蓬勃興起,資源優勢開始轉變為經濟優勢。西藏社會生産力第三次得到快速發展。作為生産力基本要素的生産工具得以更新換代。傳統生産、生活方式被現代方式代替,信息技術、高新技術的作用日益增強。西藏擁有了電力、採礦、建材、森工、藏藥、食品等現代工業。

  7年來,西藏國民經濟連續持續增長,年均增長11.9%。去年,全區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17.42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1331元和6448元,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群眾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部分群眾過上了小康生活;基礎設施明顯改善,交通運輸、郵電通訊事業發展很快,現在已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連接區內外的公路、航空運輸和郵電通信網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新華社記者 尕瑪多吉 羅布次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