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藏見聞     美麗的西藏     西藏巨變      走近西藏    

西藏人均壽命從36歲提高到67歲

  和平解放以來,生活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上的西藏人民的生存權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藏族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壽命由20世紀50年代的36歲提高到現在的67歲。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西藏65歲以上人口比重為4.5%,比1990年增加0.14個百分點;另據西藏民政部門統計,全區百歲老人已達到116人,成為中國百歲老人最多的省區之一。

  缺醫少藥,疾病橫行,構成對西藏人民生存權的重大威脅,舊西藏人均壽命僅36歲。和平解放後,西藏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疾病治療納入黨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人均壽命的大幅度提高充分反映了50年來西藏醫療衞生事業發展的巨大成就。

  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一所現代醫療衞生機構,僅有拉薩“門孜康”(即藏醫星算學院)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2所傳統醫院,門診面積總共才500平方米,從業人員不足50人,主要為貴族、領主和上層喇嘛服務。

  20世紀50年代初期,進軍西藏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起了西藏最初的人民醫院,從此西藏有了現代醫療衞生事業。和平解放以來,國家對西藏實行免費醫療制度,近年來西藏各地加緊探索建立符合農牧區實際的國家投入為主、個人投入為輔的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提高農牧區的醫療保健水平。目前,大多數鄉村建立了合作醫療機構,國家每年給農牧民的醫療補貼達到2000多萬元。

  20世紀50年代,西藏建立了自治區級和地市兩級醫療機構,1959年民主改革後建立了各縣醫院。到70年代,衞生機構擴展到區鄉一級。中央和內地許多省市派出大批醫療隊為西藏人民防疫治病和培養醫務人才。

  據統計,50年來,國家累計撥款18億多元人民幣,用於發展西藏醫療衞生事業,形成了民族衞生醫療隊伍和遍佈全區的醫療衞生網,並有了自己的藏族醫學博士。目前,全區醫療衞生機構達到1237所,床位6348張,衞生技術人員8948人,每千人口擁有的病床和衞生技術人員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經過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曾經肆虐西藏的地方病和重點傳染病的防治取得突破性進展,全區傳染病總發病率和死亡率由1993年的每10萬人中有550.38例和3.71例分別降至361.62例和1.45例;繼上個世紀60年代消滅天花後,全區已連續7年未發生脊髓灰質炎,麻風病已基本消滅,鼠疫、碘缺乏病、大骨節病和高原病等主要地方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經過50年的發展,藏醫藥學這門古老的科學煥發出勃勃生機,藏醫院、藏醫科遍佈西藏各地,其中藏醫機構已經有14個,60多個縣醫院還設立了藏醫科,專業人員1071人。此外,全區現在還有23家藏藥廠,藏醫藏藥從業人員近萬人,“珍珠七十”等10種名貴藏藥獲得了國家醫藥産品的金質、銀質獎,有的還榮獲國際傳統醫學大會獎。(記者劉喜梅 巫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