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尼洋河畔的林芝縣幫納村,是個有76戶人家的藏族村,舊西藏時是有名的“討飯村”。村委會主任向記者介紹,村裏像他那樣年齡的人都有過挨餓的經歷。今年5月的一天,記者來到幫納村,看到一棟棟藏族風格鮮明的兩層住房,村裏水泥道上兒童在歡快戲耍,很難想象過去的樣子了。
走進村民多吉的家,院子的右側一片綠草坪,草坪上插著一把陽傘,陽傘下襬著桌椅。左側是菜地,嫩綠的蔬菜和草坪相對稱,迎面是一幢兩層藏式住房。多吉一家5口人,我們去時家裏只有他20齣頭的女兒玉珍在家。房屋的一層是存放雜物的地方,上了樓梯,是寬敞的客廳,做工精美的藏式櫃子、沙發、茶几,還有電視、VCD機,室內擺設和佈置格調雅致,收拾得乾乾淨淨。這兩層住房足足有300多平方米。在玉珍爺爺輩,她家是一個十分貧窮的農民家庭,吃不飽,穿不暖。到了玉珍父親多吉這一輩趕上了好時光,尤其近10多年來,他們一家同許許多多藏族人家一樣,除了種地務農,也開始有了商品意識。多吉起初織氆氌(藏族手工藝品)賺些錢,後來學會了開汽車跑運輸,自己買了輛東風大卡車。玉珍和母親在家織氆氌,一年下來全家純收入四五萬元。前幾年,多吉家拆了原來低矮破舊的住房,用7萬多元蓋起了這幢兩層新房。
村委會主任向記者介紹,幫納村像多吉這樣的家庭只算中等,全村現在年人均收入3509元,人均佔有糧食650公斤。村裏幾乎家家有電視,成為有名的“電視村”,近半的家庭安裝了電話。物質條件的改善,帶來了村民精神面貌的新變化,村裏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100%。 (人民日報 李春雷 岳富榮 王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