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到“十五”末進入西部地區前列;2010年達到全國中等水平;21世紀中葉實現鄧小平提出的“在中國四個現代化建設中走進前列”的目標--經過50年的建設,西藏自治區在新世紀之初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藍圖,其中的每一項目標都讓西藏人民感到振奮和鼓舞。
舊西藏脫胎于黑暗落後的封建農奴社會,經濟基礎十分薄弱,連一枚鐵釘、一根火柴、一塊肥皂都要從外地運進,現代意義的工業生産幾乎一片空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由中央政府投資,在西藏各地創辦了與人民群眾生活、生産密切相關的電力、建築、輕工、煤炭、採礦和汽車修理等産業,西藏從此掀開了現代工業發展的序幕。
和平解放50年來,中央政府持續不斷地幫助西藏發展,僅財政支持和基本建設投資累計達500多億元。同時,在中央及全國其他省市的無私援助下,西藏的民族幹部和各類專業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已初步建立了現代教育、醫療、電力和工業體系,經濟社會發生全新的變化。
這些宏偉目標的提出同時也是立足於西藏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50年間,西藏的經濟總量、經濟規模迅速擴大,西藏經濟佔全國的份額也逐步上升。
去年西藏國內生産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比起改革開放初1980年的1.5億元有了天壤之別。奇正藏藥、聖地礦泉水、珠峰摩托等一批名牌産品已成為西藏特色工業發展的標誌,西藏的經濟在不斷摸索中走上了發展特色之路。
截至2000年底,西藏全區已有8家上市公司,非公有經濟稅收比重達30%以上,全區批准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15家,利用外資1.6億美元。“九五”期間,西藏完成稅收比“八五”增長1.6倍,去年稅收收入為8.2億元,較上年增長14.6%。西藏已形成全國最大的鉻鐵和硼砂礦生産基地,市場佔有率達到80%以上。如今的西藏已具備一定的自我積累、自我發展能力。
雖然中央對西藏的援助力度在不斷加大和深入。但是西藏並不願“坐等中央和兄弟省市送來一個現代化”。他們認識到,單純的“輸血”援助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落後問題,必須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西藏自治區立足高原實際,學習、引進內地和沿海發達地區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先後進行了計劃、投資、科技、教育、財稅、金融、物價等領域的改革,大力發展非公有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經過近十年來的快速發展,西藏已基本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西藏自治區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速達12.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藏自治區正確處理穩定與發展、依靠援助與自力更生、調整産業結構與壯大特色經濟三大關係,西藏也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經濟發展時期,並在中央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轉移中乘勢而上、跨越發展。
西藏審時度勢,果斷地從不佔優勢的行業中退出,在比較中尋找自己的優勢特色産業。自治區立足當地實際,努力發展“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以市場為導向的高原特色經濟,使之成為全區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撐。九十年代以來,西藏已陸續關閉了400多家效益差、技術含量低等不適合西藏發展的工業企業。自治區在已通過的“十五”規劃中明確提出發展旅遊、藏醫藥、綠色産品等六大支柱,並圍繞這些特色優勢行業形成産業鏈,走上西藏的特色經濟發展之路。
去年一年旅遊部門接待遊客突破56萬人次,直接收入6.3億元,佔全區GDP的5.6%。旅遊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其他産業的快速發展,其中實現間接收入32億元,佔全區GDP的28%,吸收就業人員3.6萬人。
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藏藥生産也逐步從手工作坊式走向現代化生産。目前,西藏已有22家藏藥廠,有41種藏藥材、97種藏成藥達到國家標準,有12種藏藥成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有25種藏藥被列入國家醫療保險用藥目錄。“諾迪康”和“奇正消痛貼”還獲得國際發明金獎,並已進入美國、日本、韓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去年,全區藏藥業總産值達3.3億元,上繳利稅2378萬元。
“十五”期間,西藏將進一步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壯大旅遊、藏醫藏藥、高原生物和綠色飲料、農畜産品加工和民族手工業、礦業等高原特色産業,以此促進西藏經濟産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從根本上提升西藏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權威人士認為,隨著高原特色經濟進一步壯大和成熟,西藏在西部大開發中的後發優勢將更趨明顯,實現跨越式發展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