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記者楊小萍、陳劍英 5月22日西藏報道)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50週年,我們乘飛機前往西藏採訪。從北京到拉薩的飛機要在四川的雙流機場休整一下,增加給養,上下旅客。我們正在聊天時,只見一位40歲開外的男士,右手抱著一位看似不到一歲的男孩,左手提著一個大旅行包,風塵僕僕地走了過來,坐在了我們旁邊。安頓好後,男士把孩子抱在腿上,慈愛地説:“再過兩個小時,就要見到媽媽了。”孩子笑了,撲閃著兩隻亮亮的大眼睛,好奇地左看看,右看看,嘴裏還不停地説著什麼,樣子十分可愛。
“孩子多大了?”我搭訕道。“一歲兩個月。”“去拉薩找孩子媽媽?”“對,去找他爸爸、媽媽,他們在拉薩的北京中學教書,半年多沒有見過孩子了。”我們還以為他是孩子的父親呢,原來不是。“您是孩子的什麼人呀?”“外公。孩子一直由我帶著。”我們還從外公的口中得知,孩子叫孫嘉岷,因為爸爸是在嘉陵江邊長大的,媽媽是在岷江邊長大的。孩子的父親叫孫貴林。這麼小的孩子一般都是在父母溫暖的懷抱中長大的,小嘉岷的父母為什麼自己不帶著孩子,把他留給了外公來照顧呢?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們來到拉薩北京中學拜訪了這一家人。一進門,就看到外公在喂小嘉岷吃飯。男主人孫貴林個子在1.75米左右,帶著眼鏡,文質彬彬的。女主人上班去了,很遺憾沒有見到。
“終於闔家團圓了,心理一定特別高興。”
“是的。見到孩子,心理特別激動。他媽媽高興得掉下了眼淚。孩子五個月時,我回老家見過他一次。”
“孩子出生時您不在身邊?”
“那時學校工作忙,抽不開身。她比預産期提前兩周就有反應了,還是在半夜裏。家裏人連夜趕了40多裏路,把她送到了鎮醫院,還難産,最後剖腹把孩子生了下來。她們最需要我的時候我卻不在身邊,現在想起來還很內疚。”
“孩子不在身邊,想不想?”
“做夢都在想, 夢到孩子好的時候,心情就特別好;夢到孩子不好的時候,心裏難過極了。她媽媽想他想得經常哭。”
“那以前為什麼不把孩子帶到身邊來?現在又想把他帶來了?”
“西藏高原缺氧,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的60%,對孩子身體成長不利。把孩子放在老家,父母是文盲,無法給予孩子早期教育。心裏矛盾極了,權衡了很久,最後決定還是把孩子帶來,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
可憐天下父母心。無論如何,他們一家總算團圓了。儘管高原缺氧,但小嘉岷能享受到來自父母的陽光雨露般的愛,這對他身心的成長更為重要。衷心祝他們全家扎西德勒!
孫貴林老師來自四川廣元的一個貧窮山村,1995年大專畢業後,受西藏區教委招聘,來到拉薩一中教高中英語。1998年調入拉薩北京中學,被委以重任,擔任學校第一屆第一個重點班和班主任,同時歷任高中漢文班的英語課教學。段吉成副校長是這樣評價他的: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成績突出,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
古桑群覺是孫老師的學生。
“你覺得孫老師的課教得怎麼樣?”
“教學方法獨特。以前上英語課時,我們就學學單詞,翻譯一下課文,做做課後練習就行了。而孫老師先把課文中的生詞提出來,講與之相關的語法,然後再學習課文,讓我們自己翻譯課文。我特別喜歡他的方法。”
“孫老師和學生關係好不好?”
“非常好。孫老師管理學生很有藝術水平。現在的學生個性強,不太好管理。他既能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個性,又不違反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他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比如我吧,他覺得我很聰明,就跟我説聰明的人不一定能成功,好鋼要用猛火煉。鼓勵我用功學習。老師還經常和我們一起玩,週末時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不錯呢。”
從古桑群覺的言談話語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對孫老師由衷的尊敬和愛戴。
據段吉成副校長説,像孫老師這樣為西藏的教育事業默默奉獻著的內地援藏教師僅在拉薩北京中學就佔全校教師的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