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藏見聞     美麗的西藏     西藏巨變      走近西藏    

神奇藏醫藥甘澤四海神州
  高高的青藏雪原流淌着千古不絕的清泉,這清泉像甘露滋潤着多彩多姿的大地。孕育於這遼闊高原的神奇藏醫藏藥就被譽為人間的甘露。
  記者來到西藏自治區藏藥廠,看到了一系列被冠以甘露、採自世界屋脊的人間奇葩。   
  西藏藏醫院所屬西藏自治區藏藥廠於1964年成立。1995年藏藥廠擴建工程列入西藏自治區30大慶重點建設項目,江蘇省負責援建,成為自治區規模最大的現代化藏藥廠。藥廠設有傳統劑型和新劑型兩條生産線,生産的品種350種,其中然納桑培(七十味珍珠丸)、常覺等7種傳統型的名貴藏藥和十味龍膽花,六味能消膠囊等4種新型藏藥打入區內外醫藥市場。     
  經過一代代藏醫藥人員不懈的努力,傳統藏醫藥煥發勃勃生機,不僅贏得了藏族同胞和國內各民族人民的信賴,而且正享譽世界五大洲。   三十多年來,自治區藏藥廠引進現代科學的制藥設備和國內中藥廠家的技術專長,結合傳統藏藥的製造工藝,開創了由機械化制藥替代人工制藥的手段,是藏藥精品推向市場的第一家藏藥廠。該廠生産的"甘露"牌産品均根據藏醫學原理,選用生長在世界屋脊海撥4000米以上特殊生態環境下的天然、珍貴、優質藏材,以現代科學方法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生産。目前藏藥廠生産的劑型主要是傳統的水泛丸,能生産300多個品種,年産量達3.7萬公斤,2000年已實現利稅1610萬元。  
  西藏自治區已把發展藏醫藥作為自治區的支柱産業,西藏自治區藏藥廠以“建設現代藏藥企業,繁榮西藏經濟”為企業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為了實現古老藏藥産業化國際化,該廠全面實施CMP認證,加快股份制改造,積極推進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運用現代科技技術,改造傳統藏藥,實現藏藥現代化。   
  藏醫藏藥在中華民族醫藥學寶庫中獨樹一幟,是祖國傳統醫學大家族中的瑰寶。西藏和平解放50年來,國家撥款十億多元發展西藏的藏醫藏藥事業,促進了藏醫藏藥的蓬勃發展。   
  據西藏藏醫院院長佔堆回憶:在1959年前,西藏的醫療機構僅有拉薩"門孜康"(即藏醫星算學院)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兩所,門診建築面積總共才500平方米,從業人員不足50人,條件十分簡陋,主要是為貴族、領主和上層喇嘛服務的。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後,將"門孜康"和藥王山醫學利眾院兩處醫療機構合併成立了拉薩市藏醫院。1980年擴建成為西藏自治區藏醫院。  
  西藏和平解放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支持下,傳統藏醫藥學得到發揚光大。目前該院已成為全自治區藏醫醫療、教學、科研和藏藥生産之中心。醫院總面積4萬多平方米,職工450人,其中高級職稱34人(含國家級專家1人,自治區級專家4人),中級職稱74人,是薈萃德高望重的名老藏醫和高素質藏醫科技人才的藏醫藥最高學府,人稱"藥師雲城"   
  醫院開設腦血管專科、胃病專科、肝病專科、骨傷專科等十二個臨床醫療科室和兩個研究所(藏醫藥研究所、天文曆算研究所),藏藥制廠等三個附屬機構,300張病床,年門診量達261萬多人次,形成了醫、教、研、開發生産一體化。同時圍繞發展藏醫學術主體為中心,積極主動地消化吸收現代化醫學科技成果,引進了一批高科技現代化診療設備和科研設備,堅持有藏醫特色的辦院方向,加強專科、專病,堅持以"院有專科、科有專病、人有專長"的原則,在醫治常見病、多發病和多種疑難雜症方面,充分應用藏醫獨特診療方法和西藏高原得天獨厚的天然藥材資源,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對腦血管疾病、慢性肝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疾病的防治達到國家先進水平。  
  藏醫藥是祖國醫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有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為藏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過巨大貢獻。     藏醫藥學科學研究和教育工作得到重視。各級藏醫機構積極開展藏醫藥科學研究,蒐集整理近百部藏醫學文獻、專著,在繼承前輩藏醫學家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精華的基礎上,在藏醫史、藏醫藥文獻、醫藥學理論、醫德與師承、藏醫本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成果問世。《四部醫典》(藏漢文版)、《藍琉璃》、《四部醫典系列挂圖全集》、《藏醫診斷學》、《藏醫新劑學》、《藏醫名醫列傳》等32部專著已付梓出版。西藏藏醫學院歷年來共輸送各級各類藏醫藥人才615名。藏藥生産走上標準化、規範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藏醫藥正在走向世界,引起國際醫學界的關注。每年有大批外國專家、學者到西藏考察藏醫學,美、英、德等國還引進了藏醫藏藥,一些國家派出留學生到西藏學習。隨着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藏醫藥學這門古老的科學,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提高西藏人民的身體健康水平,造福人類,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