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藏見聞     美麗的西藏     西藏巨變      走近西藏    

西藏建築
  ■城鎮
  西藏著名古城鎮有拉薩、日喀則、昌都、江孜、夏魯、阿裏、薩迦、窮結等地。佈局方式大體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由於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使得城鎮與寺廟結合一體,宗教色彩濃厚。拉薩、昌都等城鎮,均是以佛教經堂或寺院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拉薩古稱"惹薩",而"惹薩"最初正是大昭寺的名字。公元七世紀,吐蕃王朝松讚幹布興建大昭寺,拉薩成為王朝的政治中心。公元17世紀,五世達賴建立了噶丹頗章王朝,重建拉薩,大昭寺周圍出現了貢德林、澤門林、丹傑林、澤覺林寺院,各大寺院的扎倉、康村,僧俗官員與貴族府邸,市場以及民房等。整個城鎮佔地1.3平方公里,以大昭寺為中心,向四週延伸。設內、中、外三條朝拜道,並以中、外朝拜道組成城市交通網。每年大、小法會時,市內可容納2、3萬喇嘛講經説法。它既是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一座典型的宗教城市。夏魯鎮在鎮寺組合上,又是另一種處理方法。夏魯,相傳吐蕃時代的十大商市之一,位於日喀則附近的谷地,鎮的四週,有土城墻圍繞,夏魯寺則位於城西,佔據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薩迦、桑耶,則以寺廟為主體。規模宏大的薩迦南、北寺和平措、卓瑪兩座法王宮殿,佔據重曲河兩岸,北寺逶迤幾裏,居民區依附於寺廟。桑耶寺也是如此。城鎮的另一種類型是以宗為主體,居住區、寺院圍繞宗山建築佈置。宗政府佔據山頭,山下為居民區簇擁,寺廟或位於城鎮的一端,或建於山腰。如日喀則、江孜、窮結宗均是典型實例。
  
  宗山
  宗山建築,係西藏宗政府(相當縣政府)所在地。宗,本意為"碉堡"、"山寨"、"要塞"。古代的宗,一般是各大、小酋長的駐地,到了14世紀,帕木竹巴政權新建13個宗級地方行政機關。解放前夕,西藏設147宗(包括相當於宗級的谿卡)。宗山建築,包括經堂、佛殿、宗政府、監獄、倉庫等,一般建造在山頭上,山下則為居民區。宗山建築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完備的防禦系統。如古格王朝遺址,位於象泉河畔,背山面水,地形險要。建築群由王宮區、居民區、寺廟區所組成,遺址內城垣重疊,明雕暗堡遍佈,暗道縱橫,上下之間有秘密水道連接,組成嚴密的防禦系統。江孜宗,位於江孜城的南端,宗政府、經堂、佛殿、城垣、碉堡、倉庫等建築在山上,亦有水道與山下居民區相連,保證山頂用水。公元1904年,西藏軍民,用火槍土炮、大刀弓箭,憑藉宗山地形和防禦工程設施與英侵略軍對抗三天三夜,表現出它的軍事意義和價值。
  
  宮殿
  宮殿建築,藏語稱頗章。歷史上吐蕃王朝歷代讚普建有不少宮殿建築,著名的有青瓦達孜宮、子母宮等等。而後來,隨着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宮殿則為各個喇嘛教派的法王、宗教領袖們所有,這既是它的一個最大特點,也是區別於歷代帝宮如北京故宮的根本所在。如薩迦寺的平措頗章、卓瑪頗章,係薩迦法王的宮殿;扎什倫布寺的頗章,則是班禪的宮殿;哲蚌寺噶丹頗章曾經是達賴的宮殿。公元17世紀簡稱的布達拉宮則是最輝煌的宮殿建築。它佔地41公頃,分宮堡、山下城堡(雪)、林卡(龍王潭)三大部分。紅宮、曬佛台中心部位上下連貫13層,高117.19米。宮堡部分主要有紅宮、白宮、郎傑扎倉、僧官學校、東歡樂廣場等部分。白宮頂層的東、西日光殿為達賴喇嘛的寢宮,白宮內還有攝政王、達賴經師的居室和噶廈辦公用房。紅宮則是一座佛殿建築。山下城堡內有行政衙屬、司法機關、監獄、印經院、佛像佛器創建工場等。整個建築氣勢磅薄,成為西藏政權、神權的無上權威。
  
  寺廟
  隨着佛教的傳播,寺院建築迅速發展了起來,並成為西藏古建築的主體。由於社會的大量財力、物力耗費在寺院建築上,因而這些建築也最能反映出藏族建築所取得的成就。
  史籍記載,吐蕃王朝松讚幹布建大、小昭經堂和108座神殿,這些宗教建築還不能稱其為寺廟,公元779年赤松德讚建成桑耶寺,正式剃度僧人,標誌着西藏第一座寺廟誕生。公元10-13世紀經過滅佛打擊的佛教在西藏土地上再興,托林、薩迦、粗布等大寺相繼出現。公元1409年黃教格魯派首建甘丹寺和十五世紀哲蚌寺、色拉寺、扎西倫布寺的相繼建成,反映出寺院建築進入了全盛時代。當時的西藏已是寺院林立,氾濫成災。據《聖武記》記載,雍正十一年上報理藩院的黃教寺院數字達3477座,喇嘛31.6萬餘人。甘肅南部的卓尼縣,就擁有大小寺院108座。而花、白、紅等其它教派的寺院大約也有相類似的數量。寺院的膨脹發展,使得藏族社會陷入了畸形狀態,帶來了嚴重的後果。
  西藏寺院一般都很龐大,如哲蚌寺座落在拉薩西郊格培山腰上,建築連綿起伏,鱗次櫛比,層樓疊閣,蔚為壯觀,儼如一座山城。這些大小不一的寺院,既是宗教活動場所,又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財富的集中地。
  由於寺院在藏族社會中所佔的特殊地位,使得它在建築上具備許多特點。
  1、寺廟要進行很多宗教活動,而修習經論仍是一項主要活動。一座寺廟,類似一所佛教大學。哲蚌寺內有教學、教儀、教務、雜務四大部分,下設三所顯宗學院,一所密宗學院。這些經學院,藏語稱扎倉,隸屬於寺廟最高管理機構"機康"。扎倉建築由經堂、佛殿和前院組成,並附設供應喇嘛飲食茶水的大灶房和辯論經典的辯經場。扎倉下面,設若干個康村,康村是寺廟的基層學經僧團,其建築稱扎夏,由僧舍、廚房、小經堂、內院辨經場、各種庫房組成。建築一般為回字形內院式,層高以三至四層居多,有的高達五至六層。寺廟一級的大殿,稱措欽,即大集會殿的意思,其形制與扎倉相同,機康均設在二層。哲蚌寺措欽大殿的經堂面積達2000余平方米,可容納萬餘僧人誦經。
  2、寺院除了修習經論之外,還要進行語言、文字、詩歌、醫藥、天文、歷算教育,寺廟壟斷了藏族社會的文化事業。甘肅拉卜楞寺的"丁科扎倉",是專修天文的,"曼巴扎倉",是修習醫藥的。西藏山南敏珠林寺,也是以修醫藥為主的。這些建築與一般扎倉大同小異,其它如印刷、出版、佛像佛器製造亦控制在寺廟手中,許多寺廟擁有專門作坊,如四川德格寺廟裏設有很大的印經院。布達拉宮山下城堡裏建有兩座印經院和一座佛像佛器製造作坊。日喀則的納唐寺,為藏族地區三大印經院之一,裏面珍藏有納唐版大藏經一套和豐富的藏文印版。薩迦寺藏有印版二千余塊,大經堂內擁有佛教經典、歷史、醫藥、哲學、戲劇、詩歌、歷算、名人傳記等史籍上萬部。有些寺廟,如拉卜楞寺還設有類似圖書館的藏經樓。
  3、很多寺廟帶有行政職能的性質。西藏寺廟有獨立的經濟,佔有莊園,一座寺廟也就是一個經濟實體。哲蚌寺佔有莊園185個,耕地面積5.1萬餘畝,牧場300處以上,農、牧奴兩萬餘人。全藏的40%的耕地歸寺廟所有。這樣,寺廟除了參加地方政權之外,還要統治本寺的轄地。如扎什倫布寺的班禪"拉章"負責管理班禪轄區二十一個宗、六個卡、十余萬農奴。班禪"拉章",有行政權和司法權。"拉章"建築在措欽大殿的後面,高四層,內設"益倉"、桑加列空和各莊園管理機關。班禪日光宮位於建築的最高處,內有臥室、經堂、佛殿和輔助用房。昌都強巴林寺的帕巴拉呼圖克圖"拉章",管轄五十八個屬寺和五個宗、7600余戶屬民。哲蚌寺的噶丹頗章也屬於這類性質的建築,因此,寺廟中的"拉章"建築十分重要,隨着活佛地位的不同,權限也不一樣。但即便是地位較低的"拉章"也有管轄自己封地屬民的職能。
  西藏寺院,就是根據上述各類建築進行佈置的,一般以措欽、扎倉為組合中心,建築群佈局靈活、自由。措欽大殿既是整個寺廟活動中心,也是建築群藝術構圖中心。佛教的教義、戒律、思想,對建築群的總體佈局或殿堂內部設計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如殿堂內部通過帷幕、色彩的處理造成光怪陸離的神秘氣氛,殿堂內部一般都很幽暗,而佛像則十分光亮,以表現"舉世渾暗,唯有佛光"的思想。
  
  林卡
  林卡,係藏語,可以譯為園林。但它的實際含義要廣泛得多,一片叢林也包括在它的含意這內。藏族人民熱愛自然,喜歡到野外的林卡中生活。每到盛夏之日,人們往往闔家而出,尋找一片花木繁茂之地休憩、歌舞、筵宴。有的野營露宿,幾日不返。西藏的貴族上層、官家、寺院、莊園大多擁有人工建造的林卡。如拉薩大小林卡達50余處,佔地7800余畝。著名的有嘎木夏林卡、尼雪林卡、喜德林卡、龍王潭、堯西林卡。山南拉加裏王府的夏宮,是一片面積很大的林卡。朗色林莊園林卡內蒼松古柏,垂柳翠竹,還有梨、蘋果、核桃、石榴、檔以及海棠、牡丹、芍藥、月季等高原少見的果木和花卉。一到盛夏,樹木蔥蘢,花草爭艷。林中建有領主夏天居住的別墅。澤覺林卡是澤覺林寺活佛的夏宮,裏面也是奇花異木,十分美麗。堯為十四世達賴的家院,內有大片楊樹和馬蘭,很有特色。在西藏眾多的林卡中,以羅布林卡最為典型和著名。園林佔地36公頃,是七世及後世達賴處理政務,舉行典禮,消夏避暑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夏宮。全園分羅布林卡、金色林卡兩大部分,有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旦米久頗章三組宮殿建築。按功能的不同,劃分成計多景區,運用樹木、建築、花草組成各種景象。園內有花木一百餘種,全盛時代多達三百種,成為西藏園林之冠。
  
  陵墓
  西藏陵墓有二種,即吐蕃王陵和各大寺廟高僧的靈塔。
  吐蕃王陵,又叫藏王墓,位於窮結縣雅礱河畔、背靠木惹山,係公元七--九世紀吐蕃王朝歷代讚普、王子、后妃的墓葬群。明顯墓堆有九處。松讚幹布陵位於墓群的最低處,緊靠雅礱河。據史料記載,"墓內從九格,中央置讚普屍,涂以金",設有"經堂五座,藏有各種珍寶"吐蕃第五代讚普赤松德讚墓前,有記功碑一方,碑上圖片寶珠頂蓋,刻有流雲浮雕,四角刻飛天。碑側為龍紋,刀法精練,線條流暢。另一座墓前,有石獅一對。獅高1.65米,風格粗獷古樸。
  塔葬,興盛於寺廟,各教派,各寺院的法王、呼圖克圖、活佛與高僧圓寂之後,或屍體用香料保護,建塔供養;或建塔以藏骨灰,供人朝拜。墓塔的代表作品要推五世達賴靈塔。塔奉在布達拉宮紅宮內,建於公元1690年。塔分塔座、塔瓶、相輪三個部分,高14.85,內部木構架,外表金皮包裹,耗金一萬餘兩,塔身珠寶鑲嵌,十分華美,被稱為"世界之一飾","唯一莊嚴"。
  
  貴族府邸
  民主改革前,西藏約有貴族二百餘戶,他們除佔有大量的土地、莊園、農奴之外,還擁有豪華的府邸。山南拉加裏王府、拉薩十一、十四世達賴家院都是代表性的實例。這些建築型制大體相同,一般由主樓和前院兩個部分組成。前院多係二層,底層用作倉庫、或作奴隸傭人的住房,有的設置部分客房,接待來客。二層基本上是管家用房以及管家所用廚房,以管理龐大的莊園和財産。主樓居前院以北,一般呈回字形,中間為天井小院。房底層主要是各種庫房,如十一世達賴家院,有鹽庫、藏戲服裝庫和釀酒用房。靠近街面的部分,作租房出租第二層,北側正中,為佛殿,南側為管家會議用房和文件庫,兩側為廚房、主副食倉庫和傢俱庫房。第三層係主人用房,有臥室、起居室、經堂、專用經堂、餐室,以及親隨傭人、奶媽的住室等等。
  後期的貴府宅邸,大多采用別墅式建築。一般佔地比較大,院內林木蔥蘢,廣植花木,主樓僅佔一角。建築以二層居多,度層長方形,二樓北側兩端設露臺,建築平臺呈"凸"字形。為了減少立柱,使室內空間完整,多采用工字型鋼作梁,承重屋蓋。建築南向喜開通間落地大窗,使室內陽光充足。羅布林卡內的十四世達賴所建新宮,也具有這種特點。
  
  莊園
  莊園,出現於公元十世紀後半期,阿裏古格封建害據勢力首領,把轄區分為三個地方,封賜給仁欽桑布譯師,作為供養莊園。到公元十三世紀初葉,衛、藏阿裏、塔布、工布地區普遍確立了領主莊園的土地經營制。隨着莊園經濟的出現,莊園建築得到迅速發展,著名的有朗色林、甲馬赤康、莊孜等莊園建築。
  莊園建築,既是貴族住宅,又是全莊園的管理中心。建築佈局和設計上有明顯地反映出封建農奴制時代社會生活的特點。主要有:
  1:莊園主體建築大都十分豪華,朗色林、莊孜莊園的主樓都高達五層。內有華麗的居室和經堂。朗色林莊軒的南面,還有林卡別墅,這是領主夏天居住的地方。
  2:莊園的總平面設計上,往往有完備的防禦性工程設施,朗色林遍地開花,園有城墻兩道,內外墻之間寬5-6米、深3米左右的壕溝。甲馬赤康莊園城堡的墻垣高三丈寬三尺。城樓上設射箭孔,懸"投石箱",城外四週還有"陷馬坑",防衛十分嚴密。
  3:莊園建築內擁有大量的倉庫,存放糧食,武器、弄具,庫房一般設在主樓的底層。
  4:莊園內,一般都有磨房、紡織機房等工場,供朗生和農奴們捻毛線、織氆氌、製作傢具等生産活動,反映出莊園經濟自給自足的特點。
  5:莊園內朗生(奴隸、家奴)居住的房屋簡陋破爛,狹小陰暗,與領主居室形成鮮明的對比。
  6:莊園內設有懲罰農奴的牢獄,裏面陰森潮濕,並備有腳鐐、皮鞭、皮巴掌等刑具。
  
  民居
  在西藏廣闊的區域,散佈着形式多樣的民間居住建築,藏北的帳房,衛藏南部谷地的"碉樓",雅魯藏布江流域林區的木構建築,以及阿裏高原的窯洞均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地區色彩。
  牧區,以帳篷為主。睡房的平面一般為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兩米左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四週用牛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篷正脊留有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供採光和通風。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或土坯壘成高約40-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糞。中間置火灶,灶後供佛。這種帳房製作簡單,拆裝靈活,運輸方便,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城鎮和其周圍村莊的土、石木結構的民居,俗稱"碉樓"。拉薩民居,一般為內院回廊形式,二層或三層,院內有水井,廁所設於院落的一角。城鎮周圍,多為手工業者、工匠、農民自建的獨院平房住宅。山南地區農村民居,由於人們喜愛戶外活動,常利用外廊設置開敝式起居空間,頗有特點。許多農村居民建築,無論是居室、廚房、貯藏、庭院的設計,還是牛棚、豬圈,廁所的佈置,功能關係比較合理。有的民居,巧妙地利用山坡地,把建築下層處理成牲口圈,上層作庭院或起居場所,使得人畜分置,互不干擾,改善了衞生條件。
  這些民居建築的顯著特點是:方形居室,功能傢俱和低層高。居室大多以22米柱網為單元,組合成44米的方形平面。建築層高2.2-2.4米。傢俱主要有卡墊床、小方桌、藏櫃,具有矮小、拼裝、多用的特點。傢俱沿墻佈置,充分利用室內邊角面積,使得活動面積集中,方便使用。
  結構系統:多為土木,石木混合結構,土坯墻厚一般40-50厘米,毛石墻厚50-80厘米,冬暖夏涼,適應高原的氣候特點。屋面均採用平屋頂,阿嘎土面。
  西藏東部林區村鎮民居,又另具一格。如林芝地區的民居,多獨院式,由居室(兼廚房)、貯藏間、牲畜間和外廊、廁所等組成。居室平面以方形柱網組合成方形或長方形。室內以爐灶為中心,周圍佈置床和其它傢俱。建築層高在2-2.3米左右。因林區多雨,屋面採用坡頂。山尖空間常被利用作閣樓貯存草料、雜物。建築多采用木構架承屋結構系統,墻體材料除碎石、片石、卵石之外,木板、竹籬柳條籬亦為多見。屋裏密鋪木瓦,上面壓以石塊穩定。這些地區的民居,充分體現出就地取材的特點。
  阿裏地區的民居,河谷平川地帶,多獨立式村宅,土木結構,以二層居多。二層多作夏居,低層作冬居。靠山崖旁,有窯洞和房窯結合的民居。窯洞平面有方、圓、長方形等形狀,以44米方形窯洞為多。窯洞高2-2.2米左右,平頂拱。窯洞民居,是西藏高原上比較少見的一種民居類型。
  西藏民居的歷史十分久遠,4-5千年前已經妯現穴居、半穴居式的居住建築和原始聚落,昌都卡若遺址就是例證。隨着社會進步,居住建築也得到發展。它經過長期的演變,在適應西藏高原的氣候、地理等自然條件和結合民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而形成經濟、適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從實際出發,從生活出發的居住建築。
  
  橋梁
  西藏橋梁的形式很多,其中以懸橋和索橋頗有特色。索橋有藤索橋、鐵索橋多見於東南部門巴、珞巴地區。溜索常見於昌都一帶,在江河兩岸僅一索相連,行人坐在兩端挂在滑輪的橫桿上,飛駛過江。史料記載,公元十五世紀中,寬闊的雅魯藏布江上曾架起多座大型鐵索橋,溝通兩岸往來。當時一位香巴噶舉派僧人湯東傑布,把靠藏戲化緣得來的錢作為資金,徵集設計和冶煉工匠,連年施工,終於把橋建設成功,成為十五世紀西藏技術水平進步的標誌。
  懸橋,亦稱挑橋、飛橋。多見於山高水深、不易打樁的江河上,如阿裏札達縣象泉河上,有一座懸橋,橋長約20米。兩側6米,用圓木分六層向河心懸挑,每層密鋪圓木六根,寬1.7米。層與層之間鋪墊橫向圓木架空。中間8米跨,密鋪六根圓木寬1.7米,與兩端懸挑部分連接。河的兩岸,用石塊砌築橋墩,墩上建門洞,將挑木鎮壓堅實。遇到河道寬闊、水流比較平緩、河水不深的情況,則在河心加橋墩,多跨懸挑。十分壯觀。懸橋,反映出工匠對懸臂結構的理解。也是技術上取得一定成就的反映。
  
  藏族建築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藏族建築藝術造詣很深,能運用統一、平衡、對比、韻律、和諧、比例、尺度等構圖規律,取得美的立面造型。江孜白居塔的外輪廊線基本上是等邊三角形,構圖穩定、嚴謹、比例良好。在建築設計上注意建築功能與藝術的統一,布達拉宮,力求適應當時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政治、宗教和宮廷生活的需要,同時又烘托出神權、政權至高無上的形象與氣氛。托林寺迦薩殿和桑耶寺,則以建築形象描繪佛教世界形成模式--須彌山,表現出強烈的宗教宇宙觀。這種構思奇特的建築設計,達到了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完整統一。在結構與構造上,藏族建築為多層建築,並有建築九層左右的高層建築的能力。工程技術方面,大昭寺的磚墻(公元七世紀)、桑耶寺(公元八世紀)、夏魯寺(公元十一世紀)、羅布林卡(十八世紀)精美的琉璃瓦;薩迦寺(公元十一世紀)的大夯土墻、布達拉宮(十七世紀)和扎什倫布寺(十五世紀)的曬佛臺大片石墻面的砌築;各大寺廟金頂的製作,均體現出不同時期建築技術上所取得的進展。建築施工方面,工場預製,現場裝配建築已經廣泛運用。各大經堂佛殿的梁架立柱系統,都是事先在工場預製、編號、試裝,然後再運到現場組裝。金頂構架和銅皮都是經過精密計算過的,試裝後,刻上編號再運往現場裝配。桑耶寺的琉璃塔用磚,因塔形弧線不同,各個部位磚的規格都是經過事先精心設計然後燒制的,砌築時滿足造型的需要。公元1690年建設布達拉宮紅宮,一千余名工匠、五千五百名烏拉差役參加施工,工場、營地佈置和人力高度有條不紊,充分表現出科學的施工組織計劃和強有力的施工組織能力。在長期的建築實踐中,西藏涌現出各市地多著名工匠和建築家。桑結嘉措不但通曉宗教、天文、醫藥、歷史,對建築設計與施工亦內行並有指揮才能,稱得上一位建築專家,他所寫的一部建築工程技術方面實錄性著作《五世達賴靈塔目錄》就是證明。
  在藏族建築發展過程中,既注意吸收漢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築特色與風格的傳統性,推動了技術的進步,促進了本民族建築事業的發展。文成公主641年進藏,"隨帶營造與工技著作六十種"並召集漢族"要匠和雕塑等工匠",參加小昭寺的修建活動。公元710年金城公主進藏亦是"雜使諸工悉從"。薩迦政權之後,漢族建築藝術和工程技術被大量吸收,夏魯寺就是例證。該寺夏魯拉康大殿,二層佈置四座漢式殿堂,分前殿,正殿、左右配殿,軸線關係明確。屋面為歇山頂,上覆琉璃瓦,檐下鬥拱做工精細,具有元代風格。不斷地吸取,並與本地傳統巧妙結合,使得西藏的建築活潑而富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