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5.cctv.com/gate/big5/www.cctv.cn/specials/xizang/sanji/images/c.gif) |
![](//big5.cctv.com/gate/big5/www.cctv.cn/specials/xizang/sanji/images/c.gif) |
![](//big5.cctv.com/gate/big5/www.cctv.cn/specials/xizang/sanji/images/c.gif) |
各類風俗 |
■ “花兒”會
“花兒”會亦“少年”,是一種民間歌曲。因它們音樂曲調時而高亢豪放,時而悠揚婉轉,在藏族人民中頗為流行。人們不僅在平時唱“花兒”,而且在每年春播之後,秋收之前,還舉行大大小小的“花兒”會。有的“花兒”會相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草民藏民節
草民藏民節,有的稱為藏曆年,是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人民的春節,每年農曆正月初舉行,為期一個星期左右。
■ 格吞
藏族游藝習俗。流行於甘孜藏族自治州。藏語音譯,意為用帶子套在脖 子上拔河。比賽時,先在場地上劃兩條平行線為河界,用布帶兩端打結套於 雙方頸部或肩部,在布帶中間係一紅布標誌,懸於河界上方。比賽開始後, 雙方用頸部或肩膀力量猛曳,凡將紅布標誌拉過河界一方為勝。比賽方式有 面對面或背對背的站式和跪式等多種。
■忌捕鷹雕
藏族信仰習俗。藏族人民認為鷹雕是神鳥,捕殺會不吉利。
■菩薩出嫁
藏族信仰習俗。流行於金川縣。當地藏族認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日是菩薩 出嫁的日子。因此,各寺喇嘛都要抬着木頭菩薩在村寨周圍轉一轉。據説,這樣 可保一年順利。人們連着數日玩獅燈,跳猴戲。以示慶賀。
■繞佛塔
藏族信仰習俗。佛塔為佛教重要標誌之一,一般內藏佛經,外刻佛像,歷來為佛教徒所敬重。藏族人民每見佛塔,心按順時針方向繞塔一週,口念六字真言,手捻念珠,以求平安。有的人則繞塔數周,或在塔前置供品。
■跳神
藏族信仰習俗,藏傳佛教祈福銷災的儀式。流行於阿壩州北部等藏族地區。每年藏曆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各寺院都要舉行驅除鬼魔、預慶吉祥如意的法會。會上,喇嘛身着古裝,頭戴面具,裝成各種神佛鬼怪,在廣場或寺院廳內隨着鈸、鼓、嗩吶、海螺等的伴奏,分批登場,自左至右,邊跳邊行,並高聲吶喊, 以驅除鬼魔。當地民間以此驅邪鬼。
■造小塔
藏族信仰習俗。以印模壓制泥胎,經燒制而成。為上尖下大的錐形塔,大小不一,小者數寸,大者尺許。塔內有的裝密宗咒語紙條,有的裝少量青稞。一般用於敬神,放在大佛塔周圍或佛像及佛龕之前。在阿壩藏區,造小塔還作為祈求豐收的活動。每年藏曆二三月,春耕之前,人們將造好的小塔放置在村邊、路旁, 或埋在田間,認為可以消滅蟲災,使糧食獲得豐收。
■轉經輪
藏族信仰習俗。藏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即藏傳佛教。信教必須經常唸經, 但很多人不識字,於是便轉經輪,轉發一圈經輪,相當於念一遍。因此,轉經輪成為許多藏族人民的日常活動,許多人家都有手搖經輪。經輪有大小和質地的不同, 但裏面都裝有經卷。轉經輪時,黃教信奉是順時針方向轉,黑教信奉反時針方向轉,否則被為對菩薩不敬。
■“楚酥切瑪”的禮俗
每逢喜慶年節之時,只要去藏族朋友家,進門時主人在敬獻青稞酒之前,總會捧出一個像鬥樣的盒,裏面分兩個格,一邊裝着炒熟的麥子,一邊裝着糌粑,裝得滿滿的,上面還時過年過節、迎送賓客時用;在祀神、招福招運(用法術招財招寶或招好運的行為)、寺廟慶祝大典插有麥穗和畫着花或粘着彩色酥油花的孜珠(像內地古時令箭似的牌牌)等東西,藏話叫“楚酥切瑪”,譯成漢語有叫酥糕彩鬥盒的,也有人叫豐收吉祥鬥或就叫吉祥鬥。有人説,實際意義上的切瑪是鬥裏一側裝的東西,那是用糌粑、酥油和白糖拌合而成的,因為切瑪一般是裝在鬥裏面的,所以叫法上就“合二為一”了。 在西藏,節慶時用切瑪的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怎樣形成的?它所表達的內涵是什麼?在一些宗教典籍中我們能找出它的蛛絲螞跡。 1300多年前,本教在西藏盛行時期就有使用切瑪的習俗,那和喇嘛唸經等作為供品時用;也是信教群眾燒香祀神供佛的必需品。即使是現在,群眾轉山拜佛時,肩上搭着的褡褳裏一頭裝着切瑪,另一頭裝着混合好的青稞、麥子、大米等糧食,每到煨桑處先把松樹技葉和青岡技葉點燃,抓一把口袋裏的糧食向上揮撒3次,以敬天地神,然後撒些切瑪在火上以供神佛。 藏區為什麼盛行切瑪呢?切瑪象徵着農業的豐收。自古以來,西藏就以農牧業為主,由於地理位置、環境條件的不同,形成了純農業區、純牧業區和半農半牧幾種類型。人們認為糌粑是農業的精華,酥油是牧業的精華,切瑪則是兩種精華的結合。切瑪標誌着過去一年的平平安安、農牧業收成好,預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如今的藏族人家,戶戶都備有豐收吉祥鬥,過藏曆年時,家家都把做好的切瑪裝好,再插上孜珠、麥穗和雞冠花。初一早上,全家人洗漱完畢,穿上節日盛裝,按輩序就坐。主婦手捧吉祥鬥恭恭敬敬地走到長輩跟前説“扎西德勒”,對方抓幾粒麥子邊向上撒邊祝福説:“扎西德勒!美滿幸福,祝主婦身體健康,預祝明年大家仍如此團聚歡慶。”再抓一點切瑪送進嘴裏。每人都要受這一儀式的洗禮,吃些許切瑪,甚至給嬰兒的嘴裏也要放一點。家庭儀式後,家中兩人一個拿青稞酒、銀酒碗,一個手捧切瑪,到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家拜年,敬獻切瑪、青稞酒,互相祝福。 每逢這種時候,可以看到各家各戶端出的各種各樣吉祥鬥,有的雕刻得很精緻,有的畫得五彩繽紛,很有講究,如八吉祥徽:吉祥結、妙蓮、寶傘、右旋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雙魚;七珍:國王、皇后、大臣的三種不同的耳飾,犀牛角,珊瑚樹,象牙和三眼寶石;和氣四瑞即大象、猴子、山兔和羊角雞鷓鴣),它們相互尊敬,和睦相處,使得地方安寧,人壽年豐;還有建築物壁畫常用的六種長壽圖:岩長壽、水長壽、樹長壽、人長壽、鳥長壽、獸長壽(壽星、鹿、仙鶴、松樹、山、水)及鮮桃、蓮花等吉祥物。 在裝滿了切瑪和青稞小麥的吉祥鬥裏,插着麥穗、雞冠花和孜珠,顯露出夏的燦爛秋的豐碩,更表現出人們為奪取來年豐收的信心和決心。
|
![](//big5.cctv.com/gate/big5/www.cctv.cn/specials/xizang/sanji/images/c.gif) |
|
|
![](//big5.cctv.com/gate/big5/www.cctv.cn/specials/xizang/sanji/images/c.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