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開發中的三大科技問題
西部大開發中的三大科技問題


  科技部門對西部的專題調研報告顯示,目前西部的科技力量難以為西部大開發提供有力的支撐,西部還沒有形成以生態經濟帶動生態環境治理的良性循環,西部還具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因此,專家們認為,在西部大開發中堅持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至關重要——

  去年底,科技部組織有關部門和專家到我國西部省區進行了專題調研,對西部地區的科技現狀和西部大開發中的科技需求進行了摸底。專家們發現,在西部大開發的科技工作中存在三大突出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否則,開發將會困難重重。

  一、科技力量薄弱,投入嚴重偏低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已經奠定了一定的科技基礎,部分地區如西安、成都、重慶、蘭州等地均具有較強的科技實力。但從總體上講,目前西部的科技力量還無法對西部大開發提供有力的支撐。現有的農業科技力量難以提供發展高效農業所需的技術和品種,農業科技人員十分匱乏,科技仲介組織和技術人才市場發育遲緩。

  西部的科技基礎設施非常落後,科研單位的研究與開發經費稀缺,難以吸引和固留人才,不少地方出現了人才斷檔現象,即使是在職的科研人員,也由於缺乏經費而被迫從事科技以外的工作。加上研究手段陳舊,缺乏科技信息,就是與國內其他地區的交流都很困難,更不要説與國外了。

  二、與生態有關的一些重大科技問題尚未有效解決

  西部大開發的切入點應是生態建設,這已是眾所週知的事情了,但西部10個省區的生態環境存在著很大的不同,情況相當複雜。對於西部不同生態類型惡化的成因,如對土地的荒漠化,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等,還沒有透徹的科學研究成果,缺乏適於規模化治理的系統方案以及相應的技術集成,缺乏以生態經濟帶動生態環境治理的科學規劃和科技支撐。

  過去在西部曾組織實施了一些重大工程,但由於缺乏科學論證和合理規劃,導致工程難以達到預期的效益,並且帶來了一些難以克服的副作用,其教訓是深刻的。如在陜甘寧黃土高原區,曾開展過植樹種草活動,但由於對當地氣候、生態問題深入研究不夠,樹雖成活,但都成了多年不長的老人樹,有些地方草長了幾年又都枯死了,反而加重了荒漠化的程度。

  三、科技資源與經濟建設結合不緊

  西部大部分地區目前計劃經濟的色彩比較濃厚,觀念落後,科技體制改革嚴重滯後於東部地區,科技人員尚未普遍樹立科技經濟結合的觀念,現行的一些機制和體制又不利於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企業本身的技術力量和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産品的技術含量低。多數支撐縣鄉經濟的中小企業基本沒有什麼技術力量,並且難以得到研究機構的支持,從而成為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的主要根源。部分地區的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相對富集,但並沒有有效地支撐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科技經濟兩張皮問題。

  專家們認為,目前西部地區都在積極響應中央“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並且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因此,實事求是地根據本地的資源、地理、科技和經濟承載力,依據市場的需求和可能,進行科學的論證和評估後,再進行項目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在西部乾旱半乾旱地區,恢復生態的措施是“還林”還是“還草”?具體的林草品種又是什麼?都必須進行深入的研究。(光明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