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環保:實現跨越式發展——訪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
西部環保:實現跨越式發展——訪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


  “在前不久召開的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江澤民總書記明確提出,要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和緊迫任務,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搞好開發建設的環境監督管理,切實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老路。江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瞻遠矚,為西部地區的環保事業指明了方向,全國的環保工作者深受鼓舞。”説起西部的環境保護,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精神振奮,“作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主管部門,我們將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積極推進西部地區的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解振華説,“西部地區是長江、黃河等重大江河的發源地,上遊的生態惡化直接危及中下游的生態安全。嚴重的水土流失已對長江、黃河中下游兩岸地區的發展構成重大威脅;西北地區的生態惡化使強沙塵暴呈加劇趨勢,對我國北部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同時,西部地區又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的地區,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基因庫,對推動我國的醫藥衛生、工農業發展及生物技術開發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目前脆弱的生態環境和有限的環境容量已經成為制約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和影響該地區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重要因素。因此,西部開發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應放在突出位置。”

  西部地區的環境保護怎麼搞?對此已經做過深入調研和長久思索的解振華回答説:“一定要按照江總書記‘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要求,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並重、生態建設與生態保護並舉、城鎮污染治理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並重、統籌兼顧綜合決策的方針,力爭實現西部環保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西部地區實現環保的跨越式發展,並不是空穴來風。解振華娓娓道來:一方面,我國的環保事業經過20多年的探索,已經形成一套比較完善的環保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標準準則,摸索出一條適合國情的環保之路;另一方面,經過多年積累,西部開發具有明顯的後發優勢,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可以越過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階段,大力發展高科技産業、生態農業和生態城鎮,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贏”。因此,只要在西部大開發的過程中充分借鑒東部地區的成功經驗,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少走彎路,突破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被動治理模式,實現與東部的環保對接。

  怎樣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解振華回答説,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摸清家底,搞好規劃;嚴格執法,減少工業污染;遵循自然規律,搞好生態保護。

  摸清家底是搞好西部地區環保工作的基礎,家底不清,保護工作就無從著手。説到這裡,解振華局長捧出厚厚一大摞《甘肅省環境狀況調查與保護對策報告》,“這套資料共分水環境、森林生態環境、草原生態環境等10個部分,從去年開始西部省區的環保部門就開始做這項工作,估計今年可全部完成。這將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佈局和進行歷史評價提供科學的依據。”在摸清西部生態環境家底的基礎上,還應搞好生態功能區劃和生態保護規劃;真正把環境保護納入西部大開發的整體部署中。確保該地區的交通、通訊、水利、能源等基礎建設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據介紹,新成立的國家環保總局科技委員會將把西部地區的環境保護作為調查研究的重點,優先安排,提供科學支持。

  “西部地區的生態保護與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更需要提高科技含量。”解振華強調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西部地區的生態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技含量太低。因此,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結合地區特點,科學規劃,就顯得特別重要。他認為,在提高林草植被方面,要因地制宜,採取人工建設與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法。黃土高原地區,年均降水量在450—500毫米以上的,應當以種植灌木為主、種草為輔;年均降水量450毫米以下的,則以種草為主、灌木為輔;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區,重點要放在草甸恢復上。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的植被恢復方面,要把退耕還林還草與減輕環境的人口壓力有機結合起來;在交通困難、難以解決生活出路的地區和生態退化嚴重的産糧區,應在總量控制的前提下,集中力量建好高效穩産(梯)田,退出其餘耕地還林還草。在城市建設方面,要在合理規劃、科學佈局的基礎上,優先建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將排污管網、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系統和清潔能源規劃好。

  保障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責無旁貸。放眼未來,解振華局長滿懷信心:“只要腳踏實地,開拓進取,講求科學,就一定能夠唱好環境保護這臺大戲,造就一個經濟發達、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區!” (人民日報)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