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場機制調動積極性 西部省區崛起生態産業
用市場機制調動積極性 西部省區崛起生態産業



  記者最近在西部省區採訪時欣喜地看到,無論是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還是開展防沙治沙工程,各地都十分注意把經濟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努力用市場機制調動農民和企業植樹種草的積極性,一個以林果、草畜、苗木、加工為主的生態産業正在崛起。

  能否充分調動農民和企業的造林積極性,是確保西部省區順利開展生態建設、恢復生態植被的關鍵。近幾年,西部各省區通過總結經驗教訓,將市場機制引入生態建設中,採取誰造林誰受益的辦法,鼓勵企業和個人投資承包經營“四荒”,並結合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發展市場前景看好的名、優、特、新林果、牧草及加工業,使造林能賺錢的新觀念深入人心,形成多方投資生態建設發展生態産業的新態勢。

  記者在西部省區採訪時了解到,許多農民通過營林已擺脫貧困走上致富路。內蒙古自治區達拉特旗樹林召鄉三頃地村農民王淑琴,十多年前被風沙逼得搬了3次家,1994年在村裏承包“四荒”優惠政策支持下,借款1.5萬元承包了村裏130畝沙地,用70畝地育苗,其餘的種果樹和經濟作物,還養了300隻羊。經過幾年的辛勤耕耘,如今她年收入近10萬元,不僅還清了借款,蓋起了漂亮的二層樓房,還買了汽車和摩托車。陜西省楊淩農民胡向學去年看準育苗能賺錢的商機,培育松樹苗40畝,今春正趕上苗木暢銷,苗木全部賣光,收入10多萬元。

  受利益機制驅動,許多企業和個人紛紛將資本投向荒山、荒漠,植樹種草發展生態産業。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廣夏股份公司出鉅資購買沙地10萬畝,種植了3萬畝釀酒用的葡萄,200多萬株樹木以及藥用麻黃草,建成全國最大的麻黃草種植基地和麻黃加工廠,不僅每年收益數億元,還使近10萬畝荒漠變成綠洲。甘肅省定西地區臨洮縣太石鎮農民石建全籌資購買1萬多畝荒山經營權,於今年3月整地2000畝,修建3個蓄水池從山腳提水上山,栽植優質油桃4萬株,側柏大苗1.5萬株,總投資130多萬元。

  多方投資生態建設新態勢引起了西部各省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他們因勢利導,積極落實中央“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個體承包”及農村産業結構調整政策,有意識地扶持生態産業的發展,並以此推動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工程的實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結合發展林果業啟動退耕還林試點工程,全區在今年退耕還林果12萬畝的基礎上,計劃用5到10年時間發展林果700萬畝,達到全區農民人均1畝果,使農民每年林果收入佔純收入的三分之一。青海省今年實施退耕還林27萬畝,其中一半還草發展畜牧業。雲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區也紛紛通過培育林果、草畜、育苗、加工等産業,推動退耕還林試點工程。

  專家評價認為,將市場機制引入生態建設意義重大,因為只有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高度統一起來,才能將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等生態工程長期堅持下去,最終建成山川秀美、經濟發展的西部。(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