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主隨筆

找 折
水均益

  聽到要專訪安南,我的腦袋一"大"。記得當時説了一句話:這不是自己給自己刨坑兒嗎?!去年的訪談《與聯合國秘書長對話》專訪了加利,效果不錯,反應也行,最近還剛剛拿到了1996年度的中國電視獎一等獎。雖然説上次是加利,這次是安南,可都是聯合國秘書長,背景差不多,主題差不多,能談的焦點話題也差不多。這不是"找折"嗎?
  類似的"折"不是沒有過:阿拉法特我採訪過兩次,第二次就不如第一次;基辛格採訪過三次,除了第一次《有朋自遠方來》較為成功以外,其他兩次坦率地講,我認為一次不如一次。另外,還有類似的"找折"--一年一度的什麼什麼APEC會、論壇、年會、多少多少什麼什麼週年,不計其數。
  安南怎麼辦?和以前一樣,編導李群英手裏拿著一大摞資料,有聯合國也有安南,什麼安南是某個酋長的兒子,在哪兒上的學,娶了幾個,膝下幾兒幾女,愛好某一類型音樂等等,凡是留下印象的,一律涂之以透明黃色墨水。至於專訪怎麼做,兩個字:尷尬。似乎我們誰也無法擺脫採訪外國政要時"自然而然"的約定俗成的三段式:國際關係、個人情況、與中國關係。不同的大不了在哪兒來點兒音樂,或者編一段歷史資料,或者想點兒歪招,結尾讓人家對著鏡頭説兩句(亦或唱兩句),總之,都玩過了。無可奈何,英子説,乾脆,和加利一樣,找一幫學生和安南對話。我沒同意。因為那才是結結實實的"找折"呢。
  其實,大概不僅僅是我們遇上過這樣的尷尬,這恐怕也是評論部不得不面對的一種挑戰。一方面,我們要求創新,恨不得每一個節目都要有新意,有的時候甚至不惜以牽強附會,或者旁門左道為代價,而另一方面,我們又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老的套路,從鏡頭,到採訪,到節目形態。這裡也許有一個誤區,就是也許我們過於看中了節目的花裏胡哨,也許我們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以"玩"的心態在對待電視,對待我們的觀眾。至於説到我們時不時"炮製"那些名人專訪,我們忽略的也許恰恰是我們採訪的實質內容。這一點,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人家的專訪幾乎從來沒有什麼花裏胡哨的形式,往往是一上來就直搗龍門,而且是"一搗到底"。
  最後,我們全體達成一致,這次採訪安南,來它個"返璞歸真",回到真正的訪談上,以內容取勝。以"聯合國的改革"為主題的安南專訪是否取勝不敢妄言,不過,這個節目為避免國際節目訪談"找折"提供了一次嘗試。 ---- 選自<<空談>>(東方時空內部雜誌)

葛氏父子採訪記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