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論壇

地震專家:雖然全球地震頻繁 地球仍在穩定轉動

  新華網洛杉磯2月3日專電 不久前,印度遭強烈地震襲擊,舉世震驚。美國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酈永剛博士在接受採訪時指出,印度地震與近年來世界上其它一些大地震並無必然聯絡,“從全球整體來説,6.5級以上的大地震近年並沒有增加。”
  1月26日發生在印度的強烈震災,不能不讓人憶起1999年到2001年間的數次大地震:哥倫比亞地震、土耳其地震、希臘地震、中國台灣地震、日本地震和薩爾瓦多地震。每一次地震的背後都有骨肉分離、房屋倒塌、財産化為烏有的血淚故事。一些人懷疑:世界地震次數正在增加。帶著這一疑問,記者採訪了進行地震學研究長達30年、曾在美國《科學》雜誌上三次發表學術論文的酈永剛博士。
  酈博士解釋説,地球上每年都會發生多次大地震,這在地質上是正常的。比如,澳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結合部就因為兩大板塊的衝撞,經常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近一兩年的地震之所以引起世人關注,主要原因是它們發生在人口稠密地區,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但他指出,這並不代表地震的發作頻繁了,事實上,地球“仍在穩定地轉動”。
  準確預報地震的發生時間和地點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無數科學家為此付出了智慧與汗水。但酈博士不無遺憾地指出,直至目前,人類仍不能準確預報地震,原因是人類記錄地震的歷史相比地震的活動週期而言,還是太短,人類還沒有足夠的數據以發現地震變化的準確規律。
  不過,酈博士興奮地指出,現在地震學研究出現了一個新的方向,即研究某一地區的地下構造,然後預測地震可能會對該地區造成的影響。他所在的南加州地震中心今年1月公佈的一項成果發現:不同地質影響震波傳送,地層結構鬆軟、深厚的沉積層及盆地的聚焦作用,會使地震波産生增大作用,一旦發生地震,可能出現較強烈的震動。酈博士説,雖然地震造成的災難還要由震中、強度、人口密度等因素決定,但這項新發現提醒人們在未來建造大型建築物時,應避免選在地震震幅可能放大的區域。
  酈博士建議,各國應建立專門機構,制訂應付重大自然災害的長期政策,同時組織專家對地震高發地區的地質構造進行研究。他舉例説,1994年1月17日,洛杉磯地區發生6.7級地震,造成54人死亡,財産損失兩百億美元以上。此後,洛杉磯地區的大學組成了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與美國地質研究中心(USGS)共同組成研究小組,進行洛杉磯地區的詳細地質和地殼構造研究。
  總結自己多年進行地震研究的經驗,酈博士深有感觸地説:“亡羊補牢,為時固然未晚,但如能早做準備,效果將會更佳。”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