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論壇

透視中日貿易戰
(新華網)


 

  今年4月,日本決定對中國出口的大蔥、生蘑菇和燈心草實施緊急進口限制措施,為期200天,直到11月8日結束。兩個月之後,即在上星期,中國宣佈採取報復措施,對日本的汽車、移動電話和空調設備徵收100%特別關稅。至此為止,中日摩擦加劇,雙邊貿易關係瀕臨惡性循環的邊緣。

  日本當時決定對中國三種農産品實行進口限制,時間正好是在大選前夕。自民黨企圖以保護本國農民利益的口號和行動,來拉攏農協和農村選民的支持。北京方面雖然對這一行動表達了強烈不滿,但考慮到日本政治選舉的環境,故而沒有立即採取反擊措施,只是希望通過談判予以解決。

  苦口婆心與得寸進尺

  對北京方面給予的這種"照顧",東京當局其實也心領神會,但就是毫無回報之意。恰恰相反,在此後一個多月的談判中,日本的立場變得越來越強硬,不僅不同意取消限制措施,反而企圖得寸進尺。

  6月初,APEC在上海舉行部長級會議,討論貿易自由化問題。幾乎在此同時,中日兩國代表在北京就雙邊貿易爭執進行談判,但結果還是不歡而散。在此過程中,日本輿論趁機對雙邊貿易糾紛大肆渲染,致使作為APEC會議東道主的中國感到難堪。6月6日,中國外經貿部長石廣生向新聞媒體表達了不悅,並同時透露,外經貿部已經準備了價值1億5000萬美元的報復清單。

  但是,在石廣生發出威脅之後,中國外經貿部仍然沒有採取行動。這種情況不僅説明中國不希望因報復措施而導致兩敗俱傷,而且還説明,儘管談判非常艱難,但北京還是抱著一絲希望。可是,兩天之後,日本以禽流感為由,再次宣佈禁止從中國進口禽類産品。儘管如此,北京只是予以抗議,仍然沒有實質行動。

  中方遲遲不肯採取應對措施,實際上助長了日方的強硬態度。六年前,日本曾在一場貿易爭執中嘗過甜頭,因此現在還想重溫一次。1995年,雙方就中國出口的大蒜和生薑發生糾紛,中國當時在談判中作出退讓,同意對這兩種産品實施出口配額制,也就是主動限制出口量。這一次,日本之所以一直保持強硬態度,目的就是希望以同樣的解決方式來結束談判。

  在官方不願出手的情況下,中國國內業界和輿論界已感到很不耐煩。在本月初的北京談判破裂之後,有些人就質問,外經貿部聲稱要"保留採取措施的權利",可是到現在為什麼還不行使這種權利?6月12日,北京出版的《中華工商時報》發表署名文章,直截了當地指出:"我們還猶豫什麼?再多的苦口婆心也比不上以果斷的行動讓態度強硬的日本有清醒的認識。"

  小小措施立竿見影

  果不其然,東京方面終於在行動面前開始清醒。6月19日,在中國外經貿部發言人宣佈報復清單次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親自站出來作出回應,表示要"認真聽取"中方的意見,願意通過冷靜和建設性方式、通過談判來尋求解決的途徑。他甚至還表示,日方不會採取可能使糾紛再度惡化的步驟。

  與此同時,日本一些製造商也表示,它們暫時不再要求政府對中國其他商品實行限制措施。而在此之前,日本的木筷、鰻魚、裙帶菜、毛巾、領帶和腳踏車等製造商,都已向政府提出申請,要求限制從中國進口同類商品。

  在長達兩個月的交涉和談判中,北京一直未能使東京放棄強硬態度,未能使日本政府最高領導人通情達理地站出來表態,更未能迫使日本不再單方面限制中國産品的進口。可是,到了最後,一份微不足道的報復清單,卻輕而易舉地做到了這一點。

  由此看來,所謂的貿易戰雖然不應該發生,但既然發生了,它也並非絕對是一件可怕的事。儘管貿易戰有可能使事態擴大,使局面難以收拾,但它也有可能更有利於問題的解決,甚至還有可能帶來皆大歡喜的結局。

  很多人都已經提到,中國宣佈的報復措施不會對日本製造商帶來多大衝擊,這是事實。去年,韓國對中國山東大蒜實行貿易限制措施,遭到中國對韓國産品徵收50倍關稅的報復。相比之下,北京這次對日本已經相當遷就。很明顯,中國的目的並非是要引發衝擊,而是要日本清醒過來,這一目的現在已基本達到。這種結果進一步説明,在與日本解決貿易糾紛或者其他爭端時,具體的反擊措施,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行動有時候還是必要的。只靠口頭規勸、警告、譴責和威脅,一切都缺乏刺激效應,很難在談判桌上使日本回心轉意。

  貿易糾紛與政治因素

  長期以來,日本對歐美貿易摩擦十分頻繁,貿易戰高潮迭起,很少有間斷。而在日本與中國之間,貿易糾紛過去並不多,多的只是政治摩擦。現在,這種糾紛突然增多起來,説明了兩個相互矛盾的問題。一方面,中日雙邊貿易正日趨增多,摩擦和糾紛也隨之而來;另一方面,中日經貿地位正在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日方還不太適應中方的突起。

  在過去十年裏,中國出口額翻了兩番,外貿總值居世界第九位。貿易的快速增長不僅表現在勞動密集性産品上,而且還表現在科技含量較高的産品上。令日本感到驚訝的是,中國出口額最大的項目是機械産品。

  據日本傳媒報道,在中國對日本出口貿易中,高增值産品越來越多,電腦、家用電器、精密儀器等機械産品佔三分之一。日本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製造業,這是它一直保持領先地位並引以為豪的領域。現在,中國製造業正在冒起。在日本看來,這顯然是一種威脅。今年5月,日本政府在年度白皮書中就認為,中國經濟的崛起削弱了日本作為該地區工業大國的地位。在這種思維的主導下,來自中國的商品自然也是一種威脅。

  日本目前正處於經濟蕭條期。在這種形勢下,人們很容易誇大對華貿易逆差的負面影響。日本有不少人甚至認為,貿易逆差是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限制外國産品的進入,特別是中國的産品。

  從這一背景去看,日本對中國三種農産品發難,雖然直接導火線是為了撈取農民的選票,但是,在根本上,這一行動反映了日本對本國經濟前景的悲觀以及對中國經濟崛起的不安。

  對於中國採取的報復措施,日本國內可能有兩種看法。一是更加堅信中國就是威脅,從而更加抵觸中國;二是能夠比較冷靜地看待貿易摩擦,並以現實的眼光看待中日關係。如果是後者佔上風,那麼,這場貿易戰還是值得的。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