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01.01.15 08:42:42)
經濟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世界各國的人們,無論其地域、膚色、信仰如何,都對這一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現象表示出極大的關注:有的歡迎,有的反對,有的熱情謳歌,有的為之擔憂……
對於剛剛邁進新世紀的人類來説,全球化究竟意味着什麼?應當如何面對它呢?
在近日於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二屆全球化論壇上,記者就此作了專題探訪——
全球化——一個必然的趨勢
2001年1月12日,三亞,第二屆全球化論壇主會場。
主席臺正面的背景圖案上,一個靈動飛揚的“e”字,像一條飄舞的紐帶環繞着藍色的地球,把五洲四海聯在一起。
會場內,來自中國、美國、日本、英國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正利用開幕式前的空隙相互交談,接受採訪,氣氛輕鬆、開放而且熱烈。
置身這樣的場合,記者忽然感覺到,這分明是一個全球化的縮影……
世紀之交,全球化成為各國人民關注的一個焦點,但對什麼是全球化的回答,卻眾説紛紜。出席這次論壇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慎明認為,所謂全球化,應當是指由於高新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及其産業的迅猛發展,直接推動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和國際金融的迅速發展和高新科技的廣泛擴散和輻射,使整個世界經濟空前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來自美國馬裏蘭大學的厄內斯特 威爾遜教授則指出,對世界經濟發展來説,全球化是一種狀態,也是一個趨勢、一個過程。
一些與會專家學者認為,從歷史的角度審視,經濟全球化可以説是經濟生活國際化的繼續和發展。早在18、19世紀,歐洲工業化進程就已經打破各個地區和民族自給自足的閉關自守狀態,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從而開始出現經濟生活國際化的趨勢。“二戰”以後,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總體規模不斷擴大,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絡不斷加強和深化。從20世紀70、80年代開始,經濟生活國際化逐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即經濟全球化階段。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進一步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認識到,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因為它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今天世界經濟發展的規模、水平,是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比擬的。許多國際性大企業的生産和經營都超越了國界。
世界經濟發展要求全球化,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則為實現這一要求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與19世紀末的經濟生活國際化過程相似,全球化也是隨着新一輪技術進步而發展起來的。如果説經濟生活國際化是和工業革命相聯絡的,那麼全球化則同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緊緊地聯絡在一起。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把互聯網稱作是“加速全球化進程的興奮劑”。現代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世界經濟産生了革命性的影響,以前沒有一種技術能像它這樣覆蓋每個行業、每個企業,對經濟全球化産生如此大的推動作用。
各種跡象表明,伴隨着新世紀的來臨,經濟全球化確實在向我們大步走來。
全球化——一個難得的機遇
在這次全球化論壇期間,使用頻率最高的詞除了“全球化”,恐怕就要數“ 機遇”和“挑戰”了。出席論壇的專家學者們普遍認為,經濟全球化給世界各國、包括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寶貴的機遇。
全球化將為世界經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同其它事物一樣,經濟活動也是需要空間的。經濟發展的規模越大、水平越高,所需要的發展空間也就越大。這種空間,包括市場和資源配置的各個方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隨着高新科技的迅速發展,國際分工愈益深化,世界市場迅速擴大。這就要求各國間加強經濟協調和合作,盡可能實現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實現各國經濟的優勢互補和全球範圍的專業化協作。在這一大環境中,世界各國經濟都有可能獲得更大的發展,而發展中國家儘管實力較弱,也同樣有可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全球化將有力地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改革和調整。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黃亞生認為,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中國家必須增加國內改革的規模和力度。多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積極改革和完善本國的經濟體制,大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取得了可喜進展,但總體上仍未完成這一改革和調整。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發展中國家要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使本國的經濟體制加速與國際接軌,同時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和産業結構的調整,以增強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競爭力。
全球化還將為許多國家帶來超越式發展的機遇。一些經濟發達國家進行工業革命已經數百年了,積累了龐大的經濟和科技實力,廣大發展中國家如果按照常規,跟在發達國家後面亦步亦趨,就永遠沒有趕上和超越的希望。但在全球化進程中,依託新的科技革命,發展中國家完全有可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和潛力,迎頭趕上,爭取超越式的發展。
在這次全球化論壇上,一些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介紹了本國在高科技領域爭取超越式發展的情況,使人很受鼓舞和啟發。以色列高科技産業和印度軟體業的發展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芬蘭前總理、著名經濟學家埃斯科 阿霍的介紹更為風趣。他説:“芬蘭是一個小國,地處寒帶,缺乏資源,但由於産生了諾基亞這樣國際聞名的大企業,芬蘭在信息技術領域已經躍居世界先進行列。現在諾基亞在世界上的名聲大大超過了芬蘭,以致當我向國外朋友介紹自己來自芬蘭時,人們常常會説,噢,這是諾基亞所在的國家。”
全球化———一個嚴峻的挑戰
記者在旁聽論壇的一些專題討論時,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一些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者在發言中總是側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加快改革以適應全球化的要求;而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則更關注全球化帶來的挑戰,強調全球化應當遵循的道義準則。
仔細想想,其實也不奇怪,因為迄今為止,全球化進程給發達國家帶來的好處明顯多於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則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正如與會的厄瓜多爾前總統、著名學者馬華德 維特所説,這是一個不平等的、非對稱性的進程。
挑戰在哪?從眾多專家學者的發言中,我們可以看到——
全球化有鴻溝。事實證明,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順利地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要參與全球化進程,首先必須信息化,而要實現信息化,則不是那麼容易的。有關資料表明,在互聯網促進全球增長的同時,許多由於經濟技術落後不能有效利用互聯網的國家正日益面臨經濟邊緣化的危險。例如,在美國有30%人口上網,而發展中國家上網的人口只有0.6%,對這些國家來説,全球化就像一個現代的神話,可望而不可及。這種情況如不改變,無疑將使經濟全球化進程受到嚴重的影響。
全球化有風險。全球化使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這種環境下,任何一個國家的內部失衡都會反映成為外部失衡,進而很快影響到與其有緊密貿易和投資關係的國家,最後極有可能將所有國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與危機的境地。1997年始於泰國的金融危機,先後蔓延到其他一些亞洲國家和俄羅斯,幾乎摧毀了巴西經濟並且導致美國一個對衝基金的破産,便是明顯的例證。
全球化有陷阱。其中對各國經濟威脅最大的是金融陷阱。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迪帕克指出,這些年來,作為一種超越國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國際游資一次又一次地製造或推動了全球性金融動蕩,給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儘管各國經濟學家們一直在探索對國際游資實施控制和監管的方法,許多深受游資衝擊之苦的國家也曾努力加強資本管制,但在全球經濟、貿易發展迅速一體化的環境下,資本管制的有效性正在不斷下降,金融陷阱的危害很難徹底消除。
全球化有隱憂。經濟全球化本質上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市場化過程。這個過程創造了效率,同時也使財富越來越向少數國家或少數利益集團集中,導致南北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據世界銀行統計,1983年發達國家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為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的43倍;到了1994年,這一比例已經擴大為62倍。造成這種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全球化的利益分配不均衡。這不僅不利於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也對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造成了潛在的威脅。
此外,全球化還使各國經濟主權的獨立性面臨日益嚴峻的考驗。歐盟發展的歷程表明,隨着一體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員國經濟主權獨立性則不斷下降,而這种經濟主權的變化曾使許多成員國付出不小的代價,甚至多次危及歐盟經濟體的生存。這個問題對發展中國家顯得更為重要。
直面經濟全球化——一個響亮的回答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誰也回避不了。我們既要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我們既要敢於又要善於參與這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學會趨利避害,充分利用它提供的機遇與有利條件來加快發展自己,又要清醒地認識和及時防範它可能帶來的不利因素與風險。
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這就是我們對於經濟全球化的響亮回答!(呂志勳)
(《解放軍報》 2001-01-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