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和21日,美英戰機兩次空襲伊拉克,遭到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美英的這次空襲佔了好幾個第一:這是自從1998年12月美英戰機對伊拉克發動代號為"沙漠之狐"軍事打擊以來規模最大的空襲行動;兩國戰機首次攻擊北緯33度以北的巴格達地區;也是布什執政以來第一次對外動武。美國國防部官員辯解説,巴格達附近的雷達系統威脅到盟軍的飛機,"為避免人員和飛機的損失,我們除了進行空襲之外別無選擇"。發動空襲時,正在墨西哥訪問的布什總統在新聞發佈會上聲明,"這是一次例行任務。其目的是要加強'禁飛區'的安全"。他還警告説,美國將繼續密切監視薩達姆,看他是否正在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發現他的確有此企圖,美國"今後的這種軍事行動還會更多、更嚴厲"。如此看來,美國的軍事打擊蓄謀已久,而且"師出有因"。
戰略因素:鞏固中東霸主地位
美國歷來視薩達姆政權為其在中東安全和石油利益的最大威脅。美國20%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而在新世紀,誰掌握能源,誰就能主宰世界。美國為確保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地位,海灣戰爭之後,從來就沒有停止對伊拉克的打擊。
海灣戰爭已逾10年之久。美國幾經改朝換代,老布什之後是克林頓,克林頓之後是小布什。然而,在伊拉克,薩達姆還是薩達姆。布什子承父業,切尼和鮑威爾官長一級,伊拉克和美國的對峙局面依然如故。布什在競選中曾激烈批評克林頓政府對伊不夠強硬,宣稱要搞垮薩達姆。就任美國總統以來,布什本人和他的政府要員多次表示,對伊拉克長期採取的強硬外交政策不會改變;如果有改變的話,那只能是更加強硬。切尼甚至建議使用武力將薩達姆趕下臺。鮑威爾也説,他認為薩達姆已經恢復生産被禁止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2月初,美國政府宣佈,美國已經向伊拉克反對派組織提供了400萬美元的活動經費,這是5年來美國第一次資助伊拉克國內的反對派組織。反對薩達姆的最大流亡組織"伊拉克國民議會"還受到美國政府的邀請去美國活動。該組織的重要成員稱,此行目的就是要和美國政府磋商如何推翻薩達姆政權。前不久,布什和他的國家安全班子在白宮開會,專門討論對付薩達姆的"兩手策略",即一方面加大對反薩達姆組織的資助,另一方面聯合西方盟友特別是英國繼續對伊拉克施壓和打擊。可以説,美國對薩達姆採取軍事行動是遲早的事。
戰術因素:主導巴以和談外圍戰
自去年9月巴以發生衝突特別是沙龍競選以色列總理獲勝以來,中東和平進程處於困境。克林頓在任期結束前未能促使巴以達成最終和平協議,頗為遺憾。布什在競選時就已表示,美國要繼續主導中東和談。
但是,如今的巴以和談出現新的變數。除以色列強硬派沙龍主政外,又增加了一個"薩達姆因素"。近年來,伊拉克積極恢復和發展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大力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反以鬥爭,向巴勒斯坦提供武器、資金和醫藥援助。薩達姆號召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團結起來,對異教徒以色列進行"聖戰"。這一切當然令一向支持以色列的美國感到不快,擔心伊拉克的插手不僅威脅到以色列的安全,而且使巴以和談更加複雜化。
敘利亞和以色列的和談在整個中東和平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原先,敘利亞和伊拉克矛盾較深,美國曾想利用這一矛盾,促成敘以和談,"以敘克伊",但敘以和談一直處於停滯不前狀態。阿薩德總統去世後,敘伊兩國關係有所改善。這也使美國耿耿於懷。
10年來,經歷了海灣戰爭打擊的薩達姆非但打而不倒,影響還有所上升。在阿拉伯世界,薩達姆高舉反美旗幟,大有一呼百應之勢。美國當然非打這個"出頭鳥"不可。實際上,美國的如意算盤是"一石多鳥":打了伊拉克,嚇唬其他阿拉伯國家,同時也警告一些西方盟國以及敢於無視"禁飛令"而與伊拉克接近的國家。
心理因素:消除"弱勢總統"情結
在美國總統選戰當中,布什和戈爾打得難分伯仲。選舉結果揭曉後,布什所獲的選舉人票僅比戈爾多區區5張;而普選票卻比戈爾少了50多萬張。許多民眾都説布什不是"選舉"的總統,而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選擇"的總統,輿論冠之以"弱勢總統"的頭銜。
執政以後,為了擺脫這一陰影,布什著實放了幾把火:抓基礎教育,提減稅方案,揚言大搞導彈防禦系統。然而令布什煩惱的是:卸任的克林頓依然是媒體關注的焦點,而他的新人新政反倒乏人問津。據統計,以2月12日為例,美國三大電視網報道與克林頓有關的新聞,平均歷時12分鐘,而報道布什視察軍隊並宣佈為軍人加薪的新聞卻只有7分鐘。
有分析指出,布什認為只有一鳴驚人,方可望提高其國際、國內聲望。在出訪墨西哥的前一天,布什決定對伊拉克動武。這樣做,既可證實布什在出訪的同時,仍以三軍總司令身份指揮美軍在海外作戰,表明他是位稱職的美國總統,同時也讓世人知道,布什不亞於克林頓,而是比克林頓更強硬,更敢作敢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