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當局應順應潮流儘早接受一個中國原則
在京的台灣問題專家學者5月26日指出,台灣當局領導人應當審時度勢,順應歷史潮流,以台灣人民的根本利益為重,摒棄“台獨”分裂主張,確實展現善意與誠意,儘早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使兩岸關係真正出現柳暗花明的前景。
由香港《文匯報》主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5月26日上午在京舉行。海協副秘書長李亞飛在書面發言中指出,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受權發表的聲明對當前及今後整個兩岸關係問題表明了態度立場,並提出具體建議。這是台灣地區選舉結束以來,祖國大陸方面對兩岸關係發展問題首次全面、具體的闡述,有原則問題的堅持,也有靈活務實的建議。台灣當局越早明確表達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兩岸關係越早步入改善與發展的坦途;反之,兩岸關係仍將持續處在僵局和動蕩之中。這一點,對於台灣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對於台灣當局的執政地位都是至關重要的,台灣當局領導人應該慎思利害。如果以為對一個中國原則採取回避、模糊態度就可以矇混過關,是絕對不可能的。兩岸對話談判必須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台灣當局必須明確承諾不搞“兩國論”,維護海協與台灣海基會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是實現雙方接觸的起點。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余克禮在會上説,台灣領導人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竭力討好迎合外國勢力,看不出有什麼善意和誠意。他在講話中不提自己是中國人,也沒有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説法和任何走向統一的姿態。台灣當局如果真有誠意緩和兩岸關係,就應該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不要再抱其它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中臺辦、國臺辦受權就兩岸關係問題發表的聲明,已為台灣領導人打破兩岸僵局指明了方向。
和平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辛旗認為,台灣當局領導人在講話中使用了華麗的詞藻和學術包裝,但這些包不住一貫的本質。講話中所説的“共同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實質上仍然堅持將一個中國原則作為“議題”的立場。兩岸關係的歷史、現實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必須面對一個中國原則和政治談判。如果台灣當局領導人一廂情願地認為可以用模糊、拖延、回避的方式將問題留給未來,將問題拋給外國勢力和國際社會,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李家泉説,台灣當局領導人的講話是“好話一大堆,要害撇一邊”。講什麼“共創和解時代的新契機”、“善意和解、積極合作、永久和平”,就是不談“一個中國”,不談自己是中國人,不談兩岸“三通”。在其短短幾千字的講話中“台灣”竟講了40次之多,就是不提中國。明眼人一看就知,他不肯把中國視為祖國和母親。如果台灣當局領導人一味抓住“台獨”理念不放,與全體中國人民作對,其未來一定是很可悲的。
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樂美真認為,一個中國原則反映歷史、反映現實,不容挑戰、不容改變,也不容回避。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來説,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是沒有任何困難的,並非強人所難。只有那些仇視中國文化、割斷中國血脈的極端“台獨”分子才會反對。兩種觀念涇渭分明,是沒有中間路線的。台灣領導人的上臺講話倒因為果、避重就虛、“李”規“陳”隨。人們要問:不搞“台獨”何以怕動武?不搞分裂何必怕承認“一中”?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蘇格、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室主任徐博東、外經貿部國際經濟研究院中國經貿研究部副研究員劉雪琴、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理事長胡漢湘等在研討會上發了言。
與會者在發言中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發展兩岸關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任何形式分裂祖國的圖謀和尋求“台灣獨立”都是行不通的,也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允許的。台灣當局若真心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使兩岸關係出現柳暗花明的前景,就必須毫不含糊地承認並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拿出實質行動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