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近代
朝鮮近代


  對資本主義侵犯的反應

  19世紀末,英國人、俄國人和其他歐洲人堅持要求建立通商關係。普魯士商人奧佩特于1866年兩次叩敲朝鮮的門,要求進行貿易,但是遭到拒絕。同年,美國船“謝爾曼將軍號”衝進朝鮮水域的重大行動,目的是要迫使朝鮮政府同意通商。這艘船滿載著歐洲商品駛入大同江,一直駛抵平壤。在那裏,他們在同朝鮮軍民打交道時不體面地動用武力。被激怒的朝鮮軍民對這艘船發起進攻,放火燒了它。

  大院君屠殺天主教徒大大地刺激已經在印度支那建立了立足點的法國,促使它對朝鮮採取侵略行動。法屬印度支那艦隊司令P.C.羅斯海軍將軍率領他的分艦隊于1866年10月13日駛抵江華島附近海域,並令軍隊在島上登陸。可是,他們被朝鮮軍隊擊退,於是法國艦隊被迫撤走。

  日本從1868年起,作為實施對朝半島侵略政策的第一步,開始逼迫朝鮮舉行旨在修改傳統關係的談判。從美國的觀點看,作這樣一種修改也是十分可取的。“謝爾曼將軍號”事件促使美國加緊努力,迫使朝鮮開放其港口。1871年,華盛頓指示其亞洲艦隊進犯江華島。美國軍隊被朝鮮守軍擊退,於是他們的艦隊撤出朝鮮海域。

  當日本表示它打算終止同朝鮮的傳統外交關係時,攝政王表示了一種不同的見解。他主張恢復由對馬島的統治氏族充當兩國政府的中間人這種行之已久的辦法。

  由於攝政王在這件事上態度堅定不移,日本領導人抓住“朝鮮問題”作為緩解國內不滿情緒的排泄口,制訂發動侵略戰爭的計劃。駐在這個地區的日本官員奉命暗中收集有關朝鮮國內形勢的材料。日本領導人建議派30個團佔領整個朝半島。朝鮮的自然資源和充裕的大米産量是日本侵略謀算中的重要因素。為了實現他們的目標,日本人製造了許多事件。他們派遣軍艦襲擊朝鮮沿海的一些地點,釜山和江華島,製造一種眼看就要實際開戰的氣氛。1876年1月16日在江華島甲串登陸的日本代表團,由400人的軍隊護衛,配備了齊全的戰鬥裝備。

  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締結了一項12條條約。這項條約是日本單方提出的,規定要修改兩國外交關係。這項條約的一個由一項貿易協議和一項關稅協定組成的附約于7月份簽署。貿易協議和關稅協定全部都是日方起草的。這些文件給予日本方面諸如治外法權、免除關稅和在對外通商港口正式承認日本貨幣等特權,因而為日本進行侵略提供了法律基礎。這些為日本在朝鮮進行侵略奠定法律基礎的條約,是強加於朝鮮的不平等條約,就像一些年前日本受到歐洲國家和美國的脅迫一樣。

  1881年,日本的侵略範圍擴大,迫使朝鮮方面開放元山港和仁川港。另一個要求是日本要在朝鮮首都派駐一名領事。在發生這些事件的過程中,朝鮮人中有兩種強烈的意見,一種主張打退“刁滑的”外國勢力,另一種則主張國內進行改革。

反對日本

  日本駐朝鮮公使花房義質強迫朝鮮政府採用日本軍隊的訓練制度,併為此建立了一個單獨的訓練部。實施軍隊改組和訓練本身便是進行侵略的有效跳板。日本于1876年壟斷了朝鮮市場。兩年後,日本的第一銀行在釜山建立了一個分行,鼓勵日本商人大規模打入朝鮮。日本商人可以用低得難以置信的價格買進大米、大豆、牛皮和砂金,在本國獲取高得驚人的利潤。另一方面,朝鮮面臨著想出某種辦法來保護本國經濟的迫切需要。

  武裝力量內部的差別待遇成了一個引起憤慨的問題。在抗議運動處於高潮時,在特別部隊中進行日本式訓練的士兵的薪餉和犒賞,明顯地高於接受傳統訓練的普通士兵。後者被這些不公正做法所激怒,起來造反。朝鮮士兵為發泄他們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怒,襲擊了日本公使館,迫使日本公使和他的手下人員于夜間逃往仁川。國政再度交托給大院君處理,以期能挽回局勢。

  閔妃皇后一夥逃離皇宮,從而勉強脫身,未被造反的軍隊抓獲。她要求中國軍隊幫助鎮壓這次起義。中國允她所求,派了四艘軍艦和3,000軍隊到朝鮮。此外,他們把攝政王抓起來,帶往北京。已設法逃到日本的花房公使于8月12日回到漢城,帶來了1,500軍隊和四艘軍艦。花房打進朝鮮首都後,逼迫朝鮮政府賠償損失和同意日本軍現階段駐紮朝鮮。

  在日本威逼之下締結的濟物浦條約中,朝鮮同意了日本的要求,其中包括朝鮮答應支付50萬圓(WON)的賠償和允許日本軍隊駐紮在朝鮮首都保衛日本公使館。這項條約還擴大了日本以諸如釜山、仁川和元山等港口為中心的侵略活動的範圍。

  與此同時,中國繼續干涉朝鮮內政。他們任意改組朝鮮的政府體制,任命以前盤踞高位的閔妃集團的成員擔任重要職務。中國權勢赫赫的李鴻章派他的使者穆麟德和馬建忠到朝鮮執行改組朝鮮外交的任務。朝鮮軍隊由清朝的袁世凱指揮,對它進行中國式的訓練。

  為了恢復中國對朝鮮的控制,中國建議朝鮮同歐洲國家和美國締結一系列商務條約。韓美通商條約于1882年5月22日議定,並於6月6日簽署。朝鮮于1883年11月26日在漢城同美國和德國簽署了修訂條約。這兩項新條約連同與日本締結的第一項國際條約,是對朝鮮最不利的條約。

  1884年6月25日,同俄國簽訂了一項通商條約,接著于1888年8月8日又締結了另一項有關韓俄陸路貿易的協定。1886年6月4日,與法國訂立了一項通商條約。

  日本與朝鮮締結了一項有關日本在韓僑民商務活動的協定。在這項與日本締結的協定中規定的稅率對朝鮮十分不利。穆麟德企圖把俄國勢力引進朝鮮,其目的是策劃在兩國間訂立一項秘密的保護條約。可是,他的這一行動促使英國佔領巨文島以阻止俄國的推進。朝鮮被拋進了國際角逐的旋渦。

  隨著英國于1885年4月10日佔領巨文島,朝鮮喪失了對南海的最佳港口之一的控制權。在經由李鴻章從俄國取得它不會試圖佔領朝鮮的任何部分的保證之後,英國遂于1887年2月27日從巨文島撤走了艦隊。

1884年的政治動亂

  同外國締結一系列的通商條約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侵入。一批改革派人士譴責主要的當政者依靠外國勢力,他們試圖實行改革,以改善社會狀況,使人民富裕和增強國力。金玉均和洪英植主要關心的事是使現代改革開始進行。閔氏家族發生軍隊反叛以後嚴重依賴中國,導致中國軍隊佔領了首都。

  在中法之間爆發戰爭時,日本駐韓公使竹添進一郎同這些改革派談及發動政變的計劃。當時中國雖已從朝鮮撤走了部分遠征軍,但是它繼續保持的軍事實力仍遠遠勝過日本人。

  改革派策劃在定於1884年12月4日舉行的一次招待會上暗殺與中國關係密切的顯要官員,但是這項計劃沒有完全付諸實施。改革派首先到皇宮謁見高宗(1863-1907)極力要求他允準他們的改革方案。12月5日,在軍隊指揮官們和大臣們前去朝見國王的途中,改革派在宮廷大門之內暗殺了他們。可是,改革派被迫逃走,沒有宣佈他們的14點綜合改革法令。金玉均和徐載弼逃到仁川,登上一艘日本船前往日本避難。

  日本通過訂立天津條約,解決了同中國懸而未決的問題。雙方在該約中商定:(1)雙方同時把遠征軍撤出朝鮮;(2)雙方不派教官去訓練朝鮮軍隊;(3)如果一方決定派軍隊去朝鮮,要事先通知另一方。然而,袁世凱仍留駐漢城,干涉朝鮮內政,而日本不願甘拜下風,隨時準備抓住一切適宜的機會進行侵略。

  日本業已鞏固了它對朝半島進行經濟侵略的基地。日本指望以朝鮮的生産來滿足對大米和大豆的需求。隨著日本人口的增長,這方面的需求也相應地飛速增加。朝鮮大米質量比日本大米好,價格又便宜得多。日本人開始使朝鮮農民依賴日本資金,用高利貸手段剝削他們。日本還通過第一銀行在釜山、元山和仁川開設的分行,廉價收購牛皮供軍用,廉價收購黃金作為日本銀行的儲備金。

  日本對朝鮮的出口商品在初期主要是轉銷歐洲貨(尤其是英國貨)和美國貨。日本後來把這些歐洲商品留著供本國消費,逐漸以質量低劣的日本貨取代歐洲貨出口,大多是些日用的雜品。

  漸漸地出現了糧食大量外流的情況 ,最終使朝鮮農民民不聊生。1889年和1891年,當鹹鏡道和黃海道農作物歉收時,日本政府卻以日本商人蒙受了所謂損失為由。索取了高額賠償。大多數農民由此陷於貧困境地,他們認為他們的悲慘境況是由朝鮮統治階級造成的,因此向他們發泄怒氣。他們所採取的辦法就是起義。在從1884年政治動亂到1894年這段時期裏,各道都一再爆發農民鬥爭。

1894年的東學革命

  東學所本的原則是解救農民,使其擺脫貧困生活。雖然它的宣傳帶有宗教色彩,但是它主要關心的事情是實現現實的國家穩定和安全。政府看到崔濟愚的學説越來越得人心,便於1864年以擾亂社會的罪名把他處死。可是,他的運動繼續存在,為貧困所迫的農民都涌到他的旗幟下,1892年,全羅道和忠清道發生了大規模的東學道示威。1893年,東學信徒信們前往漢城,在皇宮前舉行示威,但被軍隊驅散,約2萬名東學信徒在忠清道的報恩集會,宣告他們抗拒日本和歐洲的決心。1894年,全奉準擔任全羅道東學的領導人。在一個新水庫建成之後,對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農民又受到殘酷的剝削。

  農民由於和平抗議毫無結果,便採取暴力手段。政府以殘酷的措施對付他們。漢城派出一名督察下令成批處決。全奉準領導了一場規模更大的起義,擊敗了政府軍,佔領了道的首府全州。在那裏,他們同意停火,並提出一項全國改革方案。然而不幸,閔妃家屬把持下的朝廷決定要求中國干預。2千人的中國軍隊自6月8日開始在牙山登陸,攻下公州,政府軍則于6月11日奪回了全州。農民軍潰散。日本于6月10日派400名海軍陸戰隊登陸,于6月16日又派一個混成旅登陸,不久,日軍便進入漢城。

  日本軍隊只是在中國軍隊撤出了朝鮮領土後才把注意力轉向東學道。東學道面對著政府軍和日本的聯合進攻,在全羅道的泰仁遭到毀滅性打擊。全奉準被活捉,在首都被斬首。無數的東學軍和農民被日本人俘虜和屠殺。

俄日之爭

  以日本默認俄國租借旅順作為海軍基地和租借大連為商港25年為條件,俄國同意不妨礙日本在朝鮮的商業和工業活動。這就是1899年4月25日日本外相西德二郎和俄國駐日公使羅森之間簽訂的第三次俄日條約的實質。俄國由此給了日本肆意侵略朝鮮的機會。

  由於在義和團運動之後在滿洲爆發了一場反對外國的運動,俄國以保衛鐵路為藉口向滿洲地區投入了18萬大軍。滿洲領土的四分之三處於俄軍的佔領之下,他們在那裏伺機入侵朝鮮。

  在鴨綠江畔經營的一家俄國木材公司-一家為俄國帝國基金會所擁有的公司-的經理正好在1903年向俄國政府提出了這樣一個建議。俄國公使巴甫洛夫建議俄國在鴨綠江以南確立勢力範圍,並拒絕其他國家對滿洲進行任何干涉。據此,俄國集合了它駐旅順口的艦隊並把地面部隊部署在鳳凰城和鴨綠江沿岸。1903年8月,俄國佔領了龍岩浦,並匆忙構築軍事設施,包括堡壘、兵營和通訊線路。

  日本通過1902年簽訂的英日聯盟條約,在英國合作下,獲得了國際上對它侵略朝鮮政策的承認。這項條約規定,以英國給予支持為交換條件,日本將承擔在遠東阻止俄國向南推進的責任。日本以俄國承認它在朝鮮的活動為條件,同意承認俄國對滿洲的佔領。

  俄國和日本正面對峙著,每一方都企圖佔領鴨綠江的兩邊,作為走向既佔領朝鮮又佔領滿洲的準備步驟。1904年2月8日,日本向停泊在仁川港和旅順港的俄國艦隊開火,由此觸發了日俄戰爭(1904-1905年)

教育變革

  獨立協會提倡進行現代化改革,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參與意識。基督教傳教士創辦的學校向朝鮮示範了歐洲式的現代教育。在日本加緊侵略的情勢下,政府努力設法解決教育問題。政府于1895年頒布了漢城師範學校、外國語院校和小學教育條例,于1899年頒布了醫學院、中學以及商業和技術學校條例,由此為現代教育奠定了基礎。1904年,擴大商業和技術學校的範圍,把農業學校也包括在內。1895年設立了學習日語、英語和法語的外國語學院,1896年設立俄語學院,1900年設立漢語和德語學院。

  還設立了專科學校來為政府各部門培養具有專門技術的人員。這些學校設置諸如採礦、法律、郵政和電力等領域的課程。還有許多由民間人士和傳教士開辦的旨在鼓勵獨立意識的其他學校。1904年由牧師全德基創辦並主持的青年學院,為同新民會(爭取獨立的一個秘密組織)有密切聯絡的青年提供教育。這所學校于1914年被日本強行關閉。

  日本通過統監府,對朝鮮的教育取得了實際控制權,以皇帝敕令形式對教育系統實施改組。日本人企圖把所有學校置於政府管理之下,減少學校數目,使教育內容服從他們的殖民政策,並以降低學術內容的水平來阻滯朝鮮教育。日本人通過1908年頒布的私立學校法令加強了對私立學校的控制,並關閉了許多私立學校。

  但是,在豆滿江(即圖們江)對岸的濱海州和間島地區,仍繼續創辦學校。1919年,僅在滿洲地區,朝鮮學校的數目就達130所。流亡在滿洲的愛國領袖們像他們在國內的同行一樣,特別重視教育,認為這是進行爭取獨立的鬥爭的一個必備條件。

  1905年,周時經就朝鮮語言的研究和編纂一部字典問題向政府提出一項建議。由於他的努力和1907年建立的全國語言研究會的努力,採用了一種書寫本國文字的新體系。根據這種新體系,官方文件和信函中不再完全使用漢字,改為漢字和韓字混合使用。

  報紙和書籍使用了新的書寫體系,以便在人民中更快地傳播有關歐洲體制的知識。周時經于1908-14年間出版了他關於韓語語法和音係學的著作,對科學地研究韓語具有深刻影響。他還教導説,語言和書寫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基礎

  在對民族語言有了現代化的理解的基礎上,開始了一個新文學運動,目的是在群眾中喚起民族意識。新型的詩歌、小説和遊記用韓文出版。這些文學創作成就之所以能夠取得,是由於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頭十年翻譯出版了歐美文學著作並模倣它們進行寫作。這一早期階段的啟蒙運動為20年代的現代文學奠定了基礎。

三月一日爭取獨立的鬥爭

  1919年3月1日爆發的全國範圍起義,是朝鮮人民在遭到日本殖民主義者的無法容忍的侵略、壓迫和掠壓的情勢下爭取民族自下而上的怒吼。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形勢顯然出現了突然變化,一批朝鮮領袖人物便同時在國內和國外發動了一場爭取獨立的鬥爭。在國外的朝鮮領袖人物的活動中,當時在美國的李承晚試圖參加1918年的巴黎和會,呼籲給朝鮮獨立,但是美國政府不許他去國外因為美國把自己同日本的關係看得列加重要。作為一種替代辦法,李承晚向當時在巴黎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發出個人呼籲,籲請他將朝鮮交由國際聯盟託管。

  1918年12月,在東京的朝鮮學生討論朝鮮獨立的問題,並在1919年1月選出了一個包括崔八鏞在內的十人委員會,把他們的計劃付諸實行。他們在東京的朝鮮基督教青年會會館召開了一次朝鮮學生聯合會會議,宣佈朝鮮獨立,但是集會的學生在與警察發生短暫衝突後被警察驅散。2月23日,他們在朝鮮青年獨立團發起下在日比谷公園舉行了一次集會,並舉行示威遊行要求朝鮮獨立。他們的目的是激勵爭取獨立的抵抗活動,並向國際社會發出呼籲。

  1918年中國成立了新韓青年黨,決定派金奎植出席巴黎和會,呼籲讓朝鮮獨立。該黨擴大了它同在中國、美國、日本、滿洲和西伯利亞濱海州的領袖人物的聯絡,以推進它的事業。

  在國內,天道教(前東學道)的領袖們-其中最知名的是孫秉熙-認定,爭取獨立運動在性質上應是民眾性的,非暴力的。在基督教青年會的指導人李商在和樸熙道的領導下,學生們團結在獨立的旗幟下。這一運動的領導人還同李升薰建立了聯絡。在加強天道教與基督教領導人的關繫上,崔南善和金道泰的貢獻特別可貴。

  在佛教方面,韓龍雲一直在進行一場改革運動,以把佛教從由日本的政策造成的衰落中挽救過來,他還強烈地呼籲展開一場爭取獨立的運動。他在接天道教願意合作的表示後,立即響應。儒學家一貫表示反對日本侵略,其中一些人率領志願的“正義”軍與日本人直接作戰。

  獨立運動的籌劃工作也是在同一直秘密進行活動的各個組織密切聯絡的情況下進行的。1919年3月1日,正值為不久前駕崩的高宗皇帝進行公共哀悼期間,運動達到高潮,在漢城的塔洞公園公開宣讀了大韓獨立宣言書。被喚醒的市民接著走上街頭遊行示威,高呼要求朝鮮獨立。這點燃了一個全國性的運動,許多人不分地區和社會地位都參加進來了。

  被日本人逮捕和交付審判的朝鮮人,各行各業的都有,教育水平也不盡相同。當時朝鮮人手中沒有武器,而日本人在他們的殖民地卻除了分駐于751個警察局所的一支5,402人的警察力量和一支將近8,000人的憲兵部隊外,還駐紮著一個半師的正規地面部隊。日本人為了鎮壓朝鮮人民的這些和平示威活動,把這些武裝力量動員起來,犯下了野蠻的暴行。

  日本方面投入了六個步兵營和400名憲兵來增援警察,進行這場鎮壓運動。他們殺戮了大約7,500名朝鮮人,打傷了將近16,000人。

  日本人把凡是參加爭取獨立的抵抗運動的朝鮮人都定為罪犯,他們決定用屠殺政策對付以後的示威活動。發生在京畿道水原的一個事例是很有代表性的。4月15日,一隊日軍命令30來名村民到一所基督教學集合,關上所有的門窗,然後放火焚燒教堂。教堂燒了五個小時,在這段時間裏,日本兵集中火力瞄準被關在裏面的平民射擊,把包括婦女和嬰兒在內的所有人都殺死。日本士兵還燒了這個村子裏的31所房子,然後又到附近15個村子放火焚燒了317所房子。加拿大傳教士F.W.斯科菲爾德和美國一些傳教士得到這一事件後,于4月17日前往事件現場,親自察看了日本暴行的痕跡,並公諸於世。

  大韓獨立宣言書的33位署名人,與同他們密切合作從事獨立運動的另外48人一起,被帶到一個日本法庭受審。韓龍雲是這些囚犯中的一個。他寫了“朝鮮獨立書”,陳述朝鮮人民應當獲得自由的理由。這封信與大韓獨立宣言書所附的公約三章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是為1919年的獨立運動奠定精神基礎的基本文件之一。朝鮮人民在展開這個運動的過程中懂得了既要成立一個政府,又要進行武裝抵抗的必要性。

臨時政府

  在獨立運動處於高潮時,分別於3月21日在海參藏、4月11日在上海、4月21日在漢城成立了朝鮮臨時政府。可以認為幾乎同時在三個不同地方採取這種行動的原因在於,大家認為獨立鬥爭迫切需要有人進行領導。

  所有13個道都有代表參加的漢城的臨時政府宣佈朝鮮獨立,要求日本廢除其殖民體制,從朝鮮撤走其佔領軍。它號召朝鮮人民拒絕向日本政府納稅,不接受日本法庭的審判,並避免在殖民機構任職。漢城政府對日本整個殖民體制提出了直接挑戰。

  設在海參崴的大朝鮮民會在得到上海成立了臨時政府的通知後,努力設法使自己的活動與上海小組的活動融合成一體。上海小組通過一項決議,要求與漢城的政府合成一體。

  臨時政府作為朝鮮人民的代表,同時作為他們在國外的唯一的爭取獨立的組織,儘管遇到財政困難和日本人想打入及鎮壓的企圖,卻竭盡全力履行朝鮮政府的國際義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對極權主義的日本宣戰,並與盟國緊密合作。在27年時間內,臨時政府在國外盡力代表朝鮮人民,直到日本投降後於1945年11月23日回到國內為止。

維護朝鮮文化

  大約10名私立學校教師于1921年12月成立了朝鮮語學會,其使命是“通過研究朝鮮語的原理對我們下一代的教育作出貢獻”。《東亞日報》和《朝鮮日報》兩家日報和一些月刊對這個韓語運動予以全力合作。《朝鮮日報》定了一個“韓語日”,在這一天出一增刊,登載專門研究朝鮮語言的學者們的論文。

  出版發行了一個專門研究朝鮮語的刊物,到1932年時,該刊已為自己牢牢地確立了作為朝鮮語學會機關刊物的地位。它不僅從事研究而且還資助面臨經濟困難的學者。這個學會于1933年確立了韓語的新拼寫法,並使朝鮮字和翻譯外國詞彙標準化。該學會還于1929年著手編輯出版一部韓文字典,並堅持不懈地進行。崔鉉培關於韓語語法和語言學理論的著作對在日本統治之下推進國語運動作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上述日報發動了一個群眾啟蒙運動。《東亞日報》于1933年4月1日採用了新公佈的拼寫法,《朝鮮日報》不久也跟著這樣做。兩家報紙發起了一個識字運動,號召中學生參加。《朝鮮日報》高舉“走向人民的運動”這一口號。從1942年10月開始,朝鮮語學會的領導人遭到逮捕和囚禁。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這些愛國志士中一些人的長期磨難才告結束。

  日本人著手以根本否定朝鮮存在現由的強烈的日本心態改寫朝鮮歷史。朝鮮史學家們在爭取獨立的鬥爭中不得不起來駁點。朝鮮史學家的任務之一是敘述他們親眼目睹的日本侵略的結果。樸殷植、申採浩、安在鴻和鄭寅普駁斥了日本殖民主義學者撰寫的歪曲了的歷史,作出了最傑出的貢獻。

  樸殷植(1861-1926)努力想辦法來向同時代的朝鮮人以及子孫後代傳播全國力謀實現全面改革的實際情況 ,並充分而公正地敘述朝鮮在武裝抗擊外國人侵者期間的種种經歷。他在流亡期間,在他的一些同行的合作下,寫了兩部著作。這兩部同時出版的著作,對朝鮮人民的思想産生了持久的影響。

  宋相燾(1871-1946)是一位無與倫比的研究者,他給人們留下了每一位爭取獨立的鬥士的傳記。這些傳記是他通過實地調查收集了大量事實材料之後寫成的。他的工作是日本人進行監視和壓迫的陰影下進行的,補充了樸殷植的著作的不足,因為樸殷植的著作所寫的是到1919年為止的在國外的愛國活動,而宋相燾的著作則是集中記述從1919年到1945年這段時期的情況。

  申採浩(1880-1936)是撰寫朝鮮早期歷史的學者。他在中國東北、上海和北京積極參加了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他不斷地出版他研究朝鮮歷史的成果。

  現代文學作品是用韓文寫的,號召公眾實現社會和國民覺醒。它謀求吸收歐洲現代文學的精神遺産。在吸收外國文學過程中,出現兩股主要潮流。一批作家創作諷刺作品,以激勵獨立和愛國主義精神,另一批作家卻依靠外國影響,企圖把歐洲發生的現代轉變移植到朝鮮來。樸殷植、申採浩和安國善所創作的作品屬於第一類。第二類作家中的代表人物是李人植。精神墮落是他們在日本統治下的必然結局。

  從一批作家的文學活動中可以發現朝鮮現代文學的實質。這批作家在20年代從民族主義的觀點思考殖民地的現實,試圖通過文學作品來克服它們的兩難處境。取代傳統文學的所謂“新文學”的趨勢,早在1908年就開始了。在1919年以前,由於日本在1907年強迫朝鮮政府頒布的出版法,朝鮮作家不可能創作啟迪人民的作品。總督府規定朝鮮人只能通過《每日新報》棗日本人用朝鮮文進行宣傳的手段棗出版他們的作品。要進行反映朝鮮人的真正思想的文學創作是很困難的。

  1919年,金東仁和金億創建了一個名叫《創造》的文學雜誌,它標誌著朝鮮現代文學的起點。繼這個雜誌之後,黃1禹和廉想涉于1920年出版旦《廢墟》,李相和與玄鎮健于1922年出版了《白潮》,李章熙和梁柱東于1923年出版了《金星》。這些作家企圖通過這樣的文學作品來把握住思想的主流,表明朝鮮未來應走的道路。

  20年代和30年代出現的其他文學雜誌為朝鮮現代文學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40年代,隨著日本把侵略戰爭擴大到太平洋和整個東南亞,他們加緊了控制,因而幾乎所有這些雜誌都被勒令停刊。20年代的重要任務是想出辦法來把外國的成分引入有關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現實的文學作品。

  沈熏的《常綠樹》(1943年)是以朝鮮人自己進行農村開發為主題創作的。李箕永的《故鄉》(1932年)描寫日本殖民資本打入農村地區的過程。他以浪漫的筆觸刻劃了30年代朝鮮農村的貧困狀況。洪命熹的《林巨正》描寫了腐敗的政府官吏和一批以林巨正首的落草者之間的對抗,激起了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情緒。

  有許多詩人啟發人民的民族感情。韓龍雲可以説是現代詩的先驅。他所寫的《他的沉默》(1925年)表達了他對喪失了主權的祖國的熱愛之情。李相和有美麗的心靈。他以象徵的方式謳歌他對自己祖國的無限熱愛。被日本憲兵逮捕、囚禁和拷打致死的李陸史表達了自己祖國未來的無限希望。這些是整個殖民統治時期朝鮮文學精神的主要主題。

  廉想涉是從歷史角度追求民族意識的一位作家。他試圖從民族主義和共産主義相互影響的角度描寫20年代爭取獨立的鬥爭。他在《三代》(1932年)這部不朽作品中,表達了朝鮮人民在從傳統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過程中所面臨的左右為難處境和磨擦。

  30年代的作家在這種過渡現象中涉取主題思想時,不得不拋棄廉想涉的自然主義的現實主義風格,而採取諷刺的筆調。蔡萬植在30萬代末開始登上文壇。他的《天下太平春》(1937年)諷刺在淪為殖民地的朝鮮仍然存在的過時事物的殘跡,他寫的《濁流》(1914年)嘲諷總體的朝鮮社會,尖銳地批評日本資本對朝鮮社會造成的破壞性影響。

對最終亡國的抵抗

  由於日本開始對亞洲大出發動侵略戰爭和侵略戰爭擴大到太平洋,日本進一步加緊它對朝鮮的控制。日本殖民政策的目的是把朝鮮變成它在亞洲大陸進行侵略的後勤基地。這是日本在朝鮮進行殖民統治的最後階段。

  日本以瀋陽的一起捏造的挑釁事件為藉口侵入滿洲,不久便侵佔了整個這一地區,這一冒險活動是由於日本要在國外為國內的經濟蕭條尋找一條出路而引發的。

  日本壟斷資本流入朝鮮,為侵略亞洲大陸製造軍火。在朝鮮,由於日本的剝削造成的貧困,有著廉價勞動力可供使用。在一些製造業中,已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這是一種適應殖民主義的“附屬性”工業化。

  日本把它侵略亞洲大陸的戰爭從滿洲推進到中國中部。在30年代,在朝鮮的側重點由食品製造逐漸轉向諸如機械、化工品和金屬這樣的重工業。1939年,重工業佔了整個工業的50%以上。農産品的産值逐漸下降,從1931年佔國民生産總值60%下降到1942年的32%。

  儘管工業部門有明顯的進展,但是本國資本的投資額卻微不足道。隨著戰爭的繼續,對朝鮮勞工的剝削變得更加殘酷。朝鮮人被排隊在技術性工作崗位之外,被迫幹重體力勞動,而工資卻不到日本同類工人的一半。當局大力推行工業發展是與推行增加稻米生産這一殖民地農業政策結合進行的。

  隨著戰局轉為對日本不利,他們用“供出”即“定額繳納”的辦法從農民那裏榨取越來越多的農産品。農民為了完成指定的定額。被迫施用昂貴的化學肥料來種水稻。

  1944年3月,日本人為了確保軍需供應,對主要的採礦和製造工業規定生産定額,並把中小企業合併。對殖民地工業進行了調整,把重點放在鋼鐵和輕金屬工業以及原材料的生産上。在對經濟進行這些限制的同時,還進一步剝奪思想自由和公民自由權。

  在1937年侵入中國的過程中,日本人開始壓制宗教和信仰自由,代之以強迫朝鮮人民到日本神道廟去朝拜。1938年,中學課程中取消了韓語的教學,從1941年4月起,強迫朝鮮的學校完全採用日本學校的課程。

  隨著戰爭變得更加激烈,1943年3月頒布了教育法,使對朝鮮人的教育適應日本的戰爭體制。小學裏不再教韓語。

  但是,總督府的這種高壓政策必然引起持久的抵抗。許多人被以“企圖實現解放朝鮮人民的野心”這種罪名逮捕。在壓迫最厲害的時期(1937-1945),民族主義者表現最活躍。1941年,思想犯預防拘禁令公佈實施,在漢城建立了一座預防拘禁監獄,幾乎所有的抗日積極分子都被關進了這座監獄。總督府宣佈説,實行預防性拘禁是為了把這些不守法的“思想犯”與社會隔離,懲戒他們。這是一場從朝鮮人頭腦中根除獨立意志的運動中的第一步。

  1942年,總督府受日本政府的中央行政控制,大規模動員朝鮮的人力物力納入日本的戰爭努力。從1943年起,朝鮮青年被徵入日本軍隊 服役,1944年1月20日的學生法強迫朝鮮大學生從軍。

  根據日本的全國總動員法,朝鮮勞工被強行從朝半島拉走。強徵勞工是1939年開始的,許多人被運往日本,薩哈林島(庫頁島)或東南亞。截至1945年8月15日的統計數字表明,有4,146,098人被分派在朝鮮境內,有1,259,933人被分源到日本。朝鮮工人大多數被派到日本的煤礦勞動。一些人至今仍留在日本和薩哈林島。

  中日戰爭的發展進程迫使中國國民黨政府遷到重慶。1940年,朝鮮臨時政府也不得不遷到那裏。1941年8月28日,朝鮮臨時政府響應羅斯福總統和邱吉爾首相的聯合宣言,發表一項聲明,要求承認朝鮮政府,要求提供軍事、技術和經濟援助以進抗日運動,並要求朝鮮在戰後參與決定朝鮮的命運。

在日本對珍珠港發動偷襲後,朝鮮臨時政府在華盛頓設立了一個歐美聯絡委員會,以便向歐美各國積極展開外交工作。與中國國民黨政府訂了一項援助協定,同時努力設法加強政府的內部組織。在美中英三國領導人1943年在開羅舉行會晤時,臨時政府的金九尋求蔣介石的幫助,而聯絡委員會主任李承晚則令鄭翰景前往開羅,去促進朝鮮獨立的事業。經蔣介石提議,三國同意在開羅宣言中加進主張朝鮮自決和獨立的內容。

1944年2月,臨時政府吸收了一些左翼人物入閣,組成了聯合內閣,由金黃色九任主席,金奎植任副主席。1945年2月,臨時政府正式對日本和德國宣戰,參加實際戰鬥。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