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初期時代
朝鮮初期時代


  國家結構
  君權與兩班
  抵抗日本人

國家結構

  李成桂將軍奪取了政治和軍事大權,廢黜昌王(1388-89在位),立恭讓王(1389-92在位)為國王。他這一派接著實行全面的土地改革。新儒家思想成為他同衰落的高麗君主政權及貴族鬥爭的政治資本。

  制定了科田法,此法不僅把土地交給李將軍去分配,還賦予了他統治國家的權力。以他為首的集團完全了解,能不能帶來秩序和結束衰微的高麗王國,取決於土地佔有制度。

君權與兩班

  文宗于公元1452年逝世,11歲的王子繼承王位。國政握在議政大臣們手裏,君權衰落。1455年,幼王端宗的叔父、不擇手段的首陽大君以殺戮和弒君手段篡奪了王位。在這以前,他撲滅了文武官員的反對,並殘暴地鎮壓了企圖恢復端宗的活動。

  世祖(首陽大君的正式稱號,1455-68在位)關閉了集賢殿,廢除了承政院中的一些職位,並使司諫院(經0)隱于癱瘓,這種種措施的目的都有顯了削弱思想上對君權的節制。設立了春秋館,表面上是為了促進儒學。事實上,它僅僅被用作王家圖書館,而不是一個旨在促進和傳播儒家思想的機構。此外,他還開創了私下接見個別官員的做法。無視有關國王接見官員必須有史官和承政官員在場的規定。

  可是,由於韓國君主受到兩班無節制的壓力,有人出來為設法提高君主地位的做法辯護。世宗時代的一位富有才華的學者梁誠之數度上疏,為君主的權力辯護。梁誠之強調韓國的獨特地位,力陳維護固有傳統的必要性。據他説,檀君是“天子統治者”。他提出這樣的論點:韓國與中國一樣,是被賦予天命的國家。這種論點加強了世祖對付行政系統的地位。

  朝鮮王朝歷代國王中沒有一個人的地位曾強大到能頂撞兩班朝臣,新自到圓丘壇祈禱(本來只有天子有資格在圓丘壇與天帝交談)。可是,世祖在對天帝的祭祀傾傾辭中卻使用了“本朝創建者,帝國的始祖太祖(開國國王李成桂)”這樣的辭句。

  世祖下令繪製韓國詳圖以加強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對各個地區的所有軍人和後備役人員實行人口統計,並強化了要求全體國民攜帶身份牌的國民登記法。他在每一個道設置了人數眾多的衛戍部隊,並命令每一個城鎮生産武器。

  世祖通過慷慨的田地賜予和醫藥安排,顯示了對軍人福利的關注。他還命令人們移居到人口稀少的北部邊境地區去。

  世祖在招聘新的官吏問題上採取果斷行動,增加武備學堂畢業生的數目來進一步加強軍權。邊續三次封功臣,以擴大效忠擁護的基礎。可是,隨著賜給功臣的可以繼承的土地數量的增加,可供撥給新任命官吏的土地減少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和限制官吏和兩班的經濟權力,世祖制定了職田制,這種新制度只允許在任職期間對所分撥的田地收取田租。這樣一來兩班藉以享受終生田産權的科田制就終止了,那些不妥協分子便喪失了他們的田産。這種把授予土地限于現職官吏的制度意味著,擁有土地的原有兩班階級不改變為擁有土地的在職官吏階層,就是就徒具空名的無地兩班。

  除了久已確立的每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以外,他還更經常地舉行臨時的文官和武官考試。由於臨時考試中考試及第者的人數以2比1的比例超過定期考試及第者的數目,這種做法實際上使科舉考試製度任由君主擺布。

  為了分散新儒教學者的注意力,世祖藉支持道教和佛教來藐視儒教正統。設立了刊經都監,繁忙地進行編篡佛教典籍和把這些典籍譯成韓國文字的工作。印刷了五十部卷帙浩繁的高麗大藏經。為了使往往以中國為中心的學者有一部關於他們自己國家的全面的歷史,公元1458年開始了編寫《東國通鑒》的工作,這項工作在這位國王死後完成。

  《經國大典》的編寫工作著手進行。這部大典成了王朝治國的基石,並給君主體制提供了某種書面的根本法制。

抵抗日本人

  創建朝鮮王朝的太祖在抗擊日本擄掠者的戰鬥中戰功卓著。在日本擄掠者的劫掠停止後,韓國開放了三個港口與日本封建領主通商,為一直與其他上層日本人士從事贏利豐厚的貿易的對馬島領主舉行冊封儀式。可是,駐在這三個港口的日方聯絡官不時帶來麻煩,因而韓國封地的數量便減少了。

  在暫時讓日本各交戰的封建領主休戰的織田信長被暗殺後,豐臣秀吉于1590年上臺當權。豐臣秀吉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削弱日本西部那些勢力強大的封建領主。在這種國內形勢一觸即發的情況下,他把視線轉向國外,斷定進攻中國會帶來在國內求得和平解決所需要的出路。豐臣秀吉請求韓國協助攻打中國,遭到拒絕,於是他便命令他的部將於1592年進犯韓國。配備著韓國兵隊所不熟悉的火繩槍的日本軍隊,在兩周時間裏便打到漢城。他們曾嘗試進犯韓國的穀倉全羅道,結果卻在晉州遇到由金時敏將軍率領的人民的強有力抵抗。於是他們便轉向漢城。

  宣祖和王子們逃到北方各道,呼籲明朝皇帝協助抗擊進犯日軍。其時日本將領內部發生爭吵,而韓國李舜臣將軍則在大韓海峽指揮了一連串戰果輝煌的戰鬥,擊沉了許多日本軍艦。經李將軍改進、裝有龜殼狀甲板的鐵甲“龜船”,能夠保護水兵和水師陸戰隊,任何其他般艦都無法匹敵。

  隨著明朝軍隊的到來,日本不得不同明韓聯軍作戰。由於李舜臣將軍控制了海面,日本的供應線和授軍都被切斷,處境狼狽。南方各道組織起來的韓國義勇軍以遊擊戰術襲擾他們,而疾病和營養不良又給日軍造成兵員損失。在此情況下,明朝將軍與日方舉行和談。這時日軍已喪失鬥志,開始退卻,在退卻過程又遭到農民義勇軍和僧侶軍的狙擊。

  和談拖延了5年時間,卻毫無結果。豐臣秀吉于公元1597年再度派兵侵犯韓國。這次入侵範圍僅為慶尚道以及全羅道的部分地區,因為入侵軍遭到義勇軍的襲擾。

  日軍退卻,隨後豐臣秀吉死去,迫使他的軍隊撤回。李舜臣將軍試圖趁日軍撤退粉碎它,卻在一次海戰高潮中被流彈擊中而犧牲。這場戰爭終於結束,但是卻對韓國、明代中國和日本均有重大影響。

  根據科田法的條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級)來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獲得租權,而農民則得到耕種權。按慣例田租為莊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為租稅繳納給國家。

  由於就耕作權而言,農民作為佃農對土地的佔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沒收,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兩班(即擁有官職的貴族)的土地積累受到這樣一條規定的嚴格控制:科田將只在首都周圍的京畿地區授予,在這個地區,政府很容易加以監督和監視。

  李成桂及其追隨者通過堅決地實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經濟大權。恭讓王被迫退位,李成桂的追隨著立李成桂為國王,由此結束了王氏家族原統治。李成桂改國號為朝鮮。以太祖為自己的年號。

  他把建立儒學機構放在第一位,以創立一個儒教國家。在漢城設立了一所高等學院和五所市立學校,並在各郡建立地方學校。從這些學校招聘儒生官吏在政府供職。

  兩班一致行動,有權干預君主施政和決策。根據儒家訓導,國家行政機構的職責是執行君主的意志,因為施仁政是符合君主的既得利益的,而君主則必須聽取儒教學者們的忠告。在這方面,司諫院和議政府具有頭等重要性。在這下面,是六個施政部門棗棗六曹,即吏曹、戶曹、禮曹、兵曹、刑曹和工曹,它們是首都主要的政府機關。在各道,由道尹管轄下的行政區劃和行政長官管理地方行政。

  承政院把疏奏和進諫書逞交國王,並有權批准和糾正國王對官吏的任命以及他有關革新的敕令。宮廷史官的任務是記錄宮廷每天發生的事情和國王的談話作逐字記錄。他們被賦予批評國王和對國王進行監督的權力。

  為了提倡儒學,公元1403年鑄造了金屬活字來印刷儒家和經典和歷史文獻。為了國家繁榮昌盛而提倡儒學研究,一再地鑄刻新的整套金屬活字,由此活字印刷術得到了發展和改進。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