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link="#CCCCCC" vlink="#CCCCCC" alink="#CCCCCC">
消費者的權力不容忽視——
      從電信資費聽證會看電信改革
<返回>

  9月18日、19日,國家計委和信息産業部共同召開兩次電信資費聽證會,就下一步資費調整方案,按照《價格法》聽取各方意見。

  參加聽證會的代表有來自中央政府部門、消費者、專家學者、地方政府和企業、運營者、增值電信企業和集團用戶代表,有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有電信用戶委員會代表、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代表,他們結合方案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電信通過一部部電話聯絡著千家萬戶,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交流的增多和因特網的發展,人們的電信消費需求快速增長,電信資費的調整自然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你規定、我執行”的資費時代宣告結束

  長期以來特別是在計劃經濟時代,電信和其他部門一樣處於一種“規定動作”狀態下,基本無視消費者的權力,諸如電信資費水平是如何制定出來的,其合理性何在等問題,從來未向消費者徹底説明過,形成了“你規定、我執行”的慣性。

  雖然電信成本的確定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基礎電信價格也是國家重要的基礎價格,但是這並不能成為不向消費者説明的理由。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電信體制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壟斷被打破、多元化競爭格局初步形成之後,消費者在電信行業中地位日益提高。今年5月,在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兩大運營企業的成立儀式上,兩位公司的總經理都將服務列為中心任務,因為他們懂得在未來的電信市場上只有好的服務才意味著生存和發展,才意味著創造更好的效益。目前各大電信運營企業都開始在比服務上下功夫,不斷推出各自的特色産品和特色服務。

  電信部門在尊重消費者權益方面也邁出實質性的步伐。以正在擬定的這次資費改革方案為例,從原則的制定到草案的出臺,信息産業部會同國家計委、財政部反復地進行調研和協商;在草案出臺後向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做了通報、聽取了意見;在8月連續4次召開了分別面向電信運營商、專家學者、有關部門和部分大用戶代表的通報草案和聽取意見會;這兩天又按照《價格法》召開資費調整聽證會。這體現了價格制定過程中公開、公正的原則,徵求消費者的意見也成了價格形成機制的關鍵環節。

  據透露,此次電信資費結構性調整希望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推動因特網的普及和應用,推動整個信息産業的發展,提高我國電信企業在國際、國內市場的整體競爭能力;二是要推行城鄉電話通話費同價,減輕農民負擔,進一步開拓農村電信市場,促進農民利用信息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進一步擴大內需。聽證會後,有關部門會在聽取各界代表意見的基礎上,完善調整方案,使電信資費更趨合理。

  壟斷,真的別了嗎?

  一段時期以來,我國電信業面對市場變化做出的一系列主動調整與改革,是形成有效有序競爭、打破舊平衡的有力措施。但也必須正視,壟斷還依然存在。比如在市話方面,目前雖然有經營執照的有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但是中國聯通的規模很小,僅在天津、成都、重慶三個城市開展業務,全國本地電話用戶數6月底達到12742萬戶,其中中國電信用戶數佔總數的99.9%,聯通僅佔0.1%,所以在市話上中國電信的壟斷仍然是事實。而且經濟學上所説的雙寡頭壟斷也初顯端倪,即一個行業只存在兩個或少數競爭者,雙方共同協商壟斷市場。

  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正在加快,對外開放的需要成為加速形成我國電信市場有效競爭的動力。有效的競爭可以加速國內電信運營企業形成規模,加強自身管理,在市場更為開放以前練好內功,形成合力。下一步改革將非常需要進一步培育新興電信企業,並且使切分後的電信運營企業向全業務方向發展,從而將市場參與者由一個、兩個增加為幾個,形成有效、有序的競爭。

  逐步消除壟斷,首先必需清除壟斷心態。不久前,蘭州電信公司和蘭州移動公司之間發生的事件就明顯反映出兩公司為了各自利益不惜犧牲消費者利益的心態。這種心態還導致了個別地方電信企業在徵收資費時的隨意性和無序性,一些地方代維費等國家禁止徵收的費用還在徵收,一些地方隨意加上了“扶貧基金”等附加費,這無疑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基層的電信部門、企業甚至是地方政府由於缺乏約束,存在利用電信的壟斷收取額外費用、變相加價等行為,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從今年第二季度消費者有關電信的投訴看,消費者反映最強烈的主要問題是安裝電話的承諾不兌現,電話費有爭議,一些聲訊臺誤導消費,電話、手機被無故停機等。

  多些尊重,多些溝通

  目前電信業存在一種怪現象:一方面是電信主管部門和電信運營企業出臺著一項又一項改革措施,從中國電信的切分到電信資費的降低;另一方面消費者對電信行業的滿意程度不僅沒有增加,投訴反而增多。據中國消費者協會提供的材料,今年第二季度投訴量多達8666件,比去年同期增長10%。這中間的矛盾到底源於哪呢?   

  任何一項改革,其最終目的是要給人民帶來方便和實惠。作為服務行業,一切改革最終要落到為消費者提供更優質、更方便、更廉價的服務上。應該説電信部門和企業的改革措施是好的,但改革尚未到位,特別是在服務方面還難令消費者滿意。從長遠看,消費者的意見將促使電信部門和企業加速解決存在的問題,有百益而無一害。電信部門和電信企業應該以更加虛心的態度去聽取意見,改善服務。

  

  電信市場的發展使得電信運營企業必須從市場上尋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消費者成為電信運營企業必須去了解、去尊重的對象,各個運營公司只有提高服務意識,放棄原來“電信老大”的作風,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當然,服務者與被服務者也需要溝通。比如,經常可以聽到一些消費者抱怨電信收費高,是個暴利行業;而電信部門認為電信建設所用設備有相當部分來自國外,運營成本中除人員成本較低外,其他成本不低於甚至高於外國,不能因為消費者收入這個分母小就怨資費這個分子大。又比如,一些批評意見認為中國電信的勞動生産率低,然而根據國際電聯的統計,1998年中國電信每個員工維護的主線數為197線,不僅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155線/人),而且超過了美國(175線/人),而其收入卻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還有的矛盾是因為一些消費者缺乏電信知識,導致了對電信部門和企業的誤解。比如在今年第二季度的投訴中,有的消費者把有的不法分子利用郵購欺騙消費者,款到不寄貨;電視直銷誇大産品功效,散發虛假有獎傳單,欺騙消費者等流通中的問題誤認為是電信部門和企業所為。  

  長期形成的矛盾和誤解,既需要電信部門和企業不斷深化改革,提高服務質量,也需要供需雙方加強理解與溝通。願這次電信資費改革成為一次良好的開端,既解決長期存在的資費結構性矛盾,以價格引導和促進電信業健康發展,又逐步化解在電信部門、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存在的隔閡。(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