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htmargin="0" link="#CCCCCC" vlink="#CCCCCC" alink="#CCCCCC">
中國電信“投石問路”激軒然大波 <返回>

  “中國電信”吞吞吐吐發佈的市內電話業務調價方案,很快被信息産業部否定。透過其間,人們關注著,是不是繼尋呼業務、移動電話、長途電話等領域打破壟斷之後,市話業務的壟斷狀態也該有所突破?

  7月21日,全國多家媒體刊登了一條言之鑿鑿的消息:“中國移動”今日起全面下調12項手機資費。被最近接踵而來的有關電信資費調整問題弄得暈頭的人們剛想雀躍,卻發現洋洋灑灑12條中,與自身利益最密切相關的入網費、通話費和基本費三大塊無一涉及。當然,讓人有點安慰的是,從中國電信分離出來的“中國移動”畢竟是在往降價的路上走了。

  此前的7月15日,媒體披露過一條引人注目的信息———新組建的中國電信集團總經理在與首都媒體舉行的一次懇談會上透露,中國電信擬調整資費,主要包括:國際和國內長途費降價50%;市話通話費從現在的每3分鐘0.18元調至每分鐘0.10-0.12元,計費單位改為1分鐘。此外,“中國電信”還打算取消電話初裝費,新增一項每打一個電話都要收取的“呼叫建立費”。

  然而很快,一條題為“信息産業部官員稱企業無權調整電信資費”的消息説,此方案正在報信息産業部審批,不肯定年內是否能出臺。20日,上海一家報紙又有進一步的報道,説信息産業部和國家計委正在研究討論的電信資費調整方案根本不是媒體公佈的這一個。另一位官員甚至從根本上否定了這個方案,他説,現在移動電話飛速發展,固定電話業務逐步萎縮,在這個時候出臺提價方案,明顯不合時宜。

  來自中國電信這一正一反兩方面的消息,讓消費者頗有被愚弄之感。

  細細分析,電信方面的價格調整,與壟斷地位的穩固與否息息相關。

  長話費近年來不斷擴大時段與節假日優惠,近來又在醞釀大幅降價,這與多了一個競爭對手不無關聯,即蓬勃興起、商業化進程迅猛的IP電話。移動電話的用戶也可以明顯感到,上網費、手機費等等也在一路下調,如果呼之欲出的單向收費出臺的話,已經普及程度頗高的手機,將徹底放下“大哥大”的身價,而成為廣大平民的“掌中寶”。

  然而,當移動電話“中國聯通”與“中國移動”龍爭虎鬥、長話領域群雄並起、尋呼市場徹底放開之際,一直近乎巋然不動的,就是市內固定電話領域了———“中國電信”仍然牢牢地佔據著壟斷地位。雖然“中國聯通”同樣持有市內固定電話準入證,但由於這一塊的利潤微薄和“中國電信”傳統形成的雄厚優勢,使它在這一塊的滲透速度顯得較為緩慢。“中國聯通”當然也並非完全無所作為,它正在與廣電部門進行的借助廣電網聯接入戶的合作洽談,可能成為低成本進入本地業務的最佳途徑。

  但是,這些畢竟還沒有成為現實,於是本地固定電話業務的價位成了電信領域逆勢上揚的唯一。這次欲將市話計費改為以1分鐘計、單價0.10-0.12元,“中國電信”提出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是:據他們統計,目前通話時間在1分鐘以內的用戶佔60%,不超過2分鐘的佔30%,通話時間超過2分鐘的只佔12%,所以,“雖然單位時間收費上漲了,但從總體上看,用戶的負擔並沒有增加”。 但是,上海一家報社記者對上海200戶家庭3個月的通話所作的一項調查顯示,有112戶家庭在3個月內無一次長途,有117戶家庭75%的市話超過2分鐘,而家裏的子女更會煲電話粥。

  退一步説,就算“中國電信”的統計在全國範圍內大體準確,但是,如果有人打了1分01秒的電話,那他同樣要付出0.20-0.24元,比原來3分鐘付出0.18元只多不少。

  在這個看似為大多數人考慮的方案中,“中國電信”所“忽視”的,還有目前佔1.27億戶固定電話總戶數近10%、而且隊伍仍在日長夜大的網民用戶的利益。換在電信資費上,中國老百姓不會也不可能漫天喊“降”。他們要的,是一個自己可以承受、電信企業通過加強管理來提高效益降低成本的資費水平。否則,老百姓用不起,國家的通信發展必將減緩以至停滯,這是誰也不願看到的結果。接下來,在我國加入WTO後,“中國電信”面臨的將不僅僅是現有的對手,而是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都高出一大截的對手,那時,老百姓打電話可不管經營者是哪個,就看誰的服務更好、價格更低。

  這個漲價方案,打擊的不僅是賴電信以“生存”的中國網民,更有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開發出的網絡環境和網絡信息,它們可能將因此而白白浪費。有人引用美國著名學者托夫勒的話:“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了整個世界。”話雖有些絕對,但在信息浪潮撲面而來,而我們終於有機會與世界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時,難道我們真的要“在陰溝裏翻船”?

  事實上,就是今天,“中國電信”憑著殘存的壟斷地位也很難在市話業務上為所欲為了———這次漲價受阻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如果“中國電信”吞吞吐吐提出漲價方案只是一次投石問路的話,這塊石頭掀起的軒然大波顯然使它不得不望而卻步。(人民日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