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緣何欲調價 <返回>
近10年來中國電信業發展迅速,電信業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電信業基礎設施和電話普及水平迅速提高,電信業收入1999年已經達到2433億元人民幣,佔國民生産總值的3%,因特網用戶數從1997年的67萬戶急增至1999年末的890萬戶;電子信息産品去年銷售額已達4300億元。
去年11月15日,中美簽署了《中國關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允許美國公司在電信領域獲得新的市場準入,承諾“中國允許美國電信公司佔有49%的投資份額,自投資之日起兩年後可增加到50%;美國公司被允許投資中國的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
隨後,中國與加拿大也簽署了《中國關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並在與歐盟等國家或組織就中國“入世”問題進行談判時進展順利。顯然,此刻我國電信市場的開放已不再是爭論該不該“開放”,而是按開放的“進程表”如何“開放”的問題。
近兩年,國家對電信資費進行了幾次結構性調整,其中主要是降低了電話初裝費、長途和國際長途電話費,以及國際互聯網上網費和電路出租費用。業內人士認為,短時期內對同一行業進行兩次或兩次以上的價格調整,這在我國是少見的。
7月14日,中國電信總經理周德強表示,中國電信在今年年內將計劃全面調整電信資費,並透露了一系列計劃。“市話費將按分計次、郊直話費下降到每分0 20元、長話費統一價位;市話計時單位將縮短為一分鐘,收費標准將由原來的每3分鐘0 18元調整為每分鐘0 10至0 12元;郊直話費將由原來的每分鐘0 40元降為每分鐘0 20元。此外,中國電信還計劃統一長話收費標準,價位可能會定在每分鐘0 60至0 70元左右”。據悉,上述計劃是國家有關部門在進行大量調查後初步制定的。
據中國電信統計,目前通話時間在1分鐘以內的用戶佔60%,不超過兩分鐘的佔30%,而通話時間超過兩分鐘的只佔12%。
中國電信總經理周德強分析,雖然單位時間收費上漲,但從總體上看用戶的負擔並沒有增加。用戶不會因為資費下降了就增加通話次數,延長通話時間。中國電信要提高業務量就必須加大放號數量,同時提高服務水平。周德強認為,已經走向市場的中國電信今後還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減員增效,轉換機制”,使中國電信的服務變得更加週到。
據悉,如果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國電信的調整資費計劃,中國電信每年的總收入將下降340個億。
文章説,電信資費的結構性矛盾一方面體現在電話資費中。我國電信業在大發展初期實行的是高初裝費、低使用費的政策,這也是考慮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承受能力。近些年,隨著技術進步和業務規模擴大,初裝費大幅度下降,而使用費(即月租費、通話費)水平基本保持不變,使得電話費收入減少,難以承擔成本支出。
專家指出,解決資費結構性矛盾,進行有升有降的調整勢在必行,但解決起來難度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消費者的理解程度和承受能力。顯然,消費者對資費下降是歡迎的,但對於提高資費則很難接受,特別是本地電話使用費,涉及千家萬戶,關係廣大工薪階層的切身利益。如何在用戶承受能力和電信企業的成本補償之間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專家認為,我國應對包括資費政策、定價權限、資費標準及收費方式在內的整個資費體系進行改革與調整,使之更加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結構性調整,使資費總體水平逐步下降,資費透明度不斷提高。同時,資費調整必須兼顧國家、企業、消費者三方面利益,應按照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實施。對此,各方面應該形成共識。
文章説,近年來,社會各界對電信資費問題非常關注,專家學者和用戶都提出了許多意見。有關專家指出,電信資費水平主要受國家經濟發展總體水平的制約。
根據國際電聯統計,1998年世界人均電信消費水平為125.9美元,而我國為16 4美元,約為國際平均水平的13%,這與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是相一致的,其他各行業情況大致相同。因此,考慮電信資費問題,必須結合國情,實事求是。總的來講,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知識、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相對其人均收入商品會顯得較高,而勞動密集型産品和服務則相對便宜,在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國家則相反。電信業屬於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因而,資費的高低僅以佔人均收入的比重來衡量是不恰當的。由此可以看出,提高電信消費水平,既要靠電信企業的努力,更要靠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收入的提高,這是正確看待電信資費問題的一個基本前提。專家認為,此次中國電信計劃在資費上的調整實際是結構性調整。
專家分析,價格杠桿不是影響電信市場的唯一因素。電信市場的發展還與國民經濟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交往頻繁程度以及區域、文化背景等方面密切相關。近年來擴大內需、克服通貨緊縮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的重點,採取下調資費的改革政策,可以刺激電信消費,進而拉動消費需求。
1999年3月的資費下調已經取得一定實效,比如1-8月,全國固定電話用戶新增1406.4萬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20 5%,扭轉了近年來遞減的趨勢;農村新增用戶630.9萬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7.5%;數據和多媒體用戶新增107.3萬戶,比去年末增長65 3%。國內許多通信企業都加大通信設施投入,為信息設備製造業提供了更大的市場空間。因特網資費的下調,為信息服務業和網絡服務商提供了新的商機。目前全國網絡經營商(ISP)已達300家,網上信息源及應用數據庫達到近6000個,WWW站點由去年底的5300個增加到9906個。
文章説,我國電話計算方式目前採用的市話3分鐘為一個時長,長話1分鐘為一個時長。那麼,廣大的用戶對目前電話市話的計費方式是怎麼看的呢?中國社會調查事務所(SSIC)分別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西安、南京、武漢、長沙、哈爾濱等10城市進行了有關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82.77%的人認為目前市話採取3分鐘為一個時長不宜被消費者接受,因為以北京市為例,每3分鐘電話的市話費為0.18元,如果打了3分01秒的話,就要交0.36元;另17.23%的人們認為在目前別無選擇的情況下,這種計費方式尚算合理。
那麼,用戶所希望的市話話費計費方式又是怎樣的呢?調查表明,有近4成消費者希望採用以1分鐘計費。
文章説,1995年以來,國家多次對電信資費進行了調整,特別是1999年3月和10月的兩次調資,涉及範圍、調整力度為歷年之最,使資費總體水平大幅度下降。其中,固定電話初裝費和移動電話入網費分別下降了81%和75%;國際及港澳臺電話資費下降60%至70%;經營性市內中繼線月租費下降近90%;因特網資費下降70-80%……就大家最關心的一些業務而言,電話初裝費和移動電話入網費標準已先後三次下調,1999年,初裝費標準降至1000元以下,各地實際收取水平也在逐年下降,1995年全國平均為2571元,1999年平均為500元左右。移動電話入網費標準已降至500-1500元,國內長途電話費先後兩次調整,長途電話附加費以由通話費的30%降至20%。
經過連續4年下調國際電話資費後,目前打往絕大多數國家的電話資費已降至12-15元/每分鐘,內地打往港澳的電話資費也降至每分鐘5元,同時還實行了分時段優惠。兩次下調了出租電路資費。
另外,還多次降低因特網資費,目前已降至每小時4元,上網通話費還減半收取。本地電話、移動電話通話費水平保持基本穩定。
從1997年2月《全球基礎電信協議》的達成(1998年已有56個國家據此協議開放本國電信市場)到《信息技術協議》的簽署(規定2000年前降低或取消多項信息技術産品關稅,總值近6000億美元的信息技術産品可望實現自由貿易),國際電信業正在發生著深刻變化。
去年中美簽署《中國關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允許美國公司在電信領域獲得新的市場準入後,中國與加拿大也簽署了《中國關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此後中國與歐盟等國家或組織就中國“入世”問題進行談判進展順利。
文章説,“入世”意味著中國必須接受WTO基礎電信協議,承諾電信業對外開放,這使中國電信業在獲得發展機遇的同時,勢必面臨著嚴峻挑戰。顯然,此刻我國電信市場的開放已不再是爭論該不該“開放”,而是按開放“進程表”如何“開放”的問題。在這種最新的形勢下,電信資費的改革勢必隨之加快。
面對國外電信公司在資金、技術、規模、整體實力、管理和市場經驗等多方面大大強于國內電信企業的這一現實,專家認為,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不僅是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電信管理體制、企業經營機制與市場經濟下的體制與機制存在的差距。資費改革作為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競爭環境下,電信資費政策應著眼於加大資費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國內電信企業市場佔有率。首先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才能確保我們電信的健康發展(東方網)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