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綜述:中國電信業告別壟斷 <返回>
6月16日,當中國聯通完成路演和定價時,中國聯通董事長楊賢足和同事們立刻意識到了一個全新融資紀錄的誕生:64億美元!聯通從全球IPO市場上拿回的現金比1997年“紅籌股王”中國電信(香港)兩次發行之和還要多——籌資立刻成為國內外媒體興味盎然的討論話題。
其實,比籌資更令人矚目的是聯通作為一家特大型電信企業的崛起。伴隨著一年來艱苦而且敏感的“中中外”談判過程,聯通的整個重組過程頗為“神秘”,鮮有向外界的整體曝光。直至此次公開招股上市,人們才得以從聯通的管理層構成、資産組合、治理結構、市場戰略等諸多方面,觀察這支電信業新軍的全貌。
在中國“入世”(WTO)步步逼近之時,中國電信業從壟斷到競爭格局的轉型格外引人關注。昔日的壟斷者“中國電信”在確定縱向分切方案之後,至今年4月算是完成了自身的分治重組。如今在中國電信市場上,中國電信(經營長途和市內電話等業務)、中國移動(經營移動業務等)、中國聯通(經營全面電信運營業務)、中國網通(經營IP電話業務等)、中國吉通(經營IP電話業務等)五家電信公司並存;與此同時,有能力承載電信營運業務的鐵道網和廣電網,特別是隨著網絡業勃興和科技進步價值凸顯的廣電有線電視網,也以種種方式向通信業務“靠攏”。至此,中國電信業終於揮別壟斷,初步形成了競爭性格局。
移動雙寡頭
在人們的一般印象中,聯通的業務以移動電話業務見長,但即使在移動業務領域,也不過是在與中國電信巨人進行微弱的抗爭。到1998年底,聯通在移動領域的用戶只有百萬餘,很明顯地不是對手。當時聯通一位負責人在接受《財經》採訪時曾相當悲觀地表示,如果競爭份額達不到10%,就無法構成競爭。
聯通的崛起主要是從去年開始的,至1999年底,其移動電話業務用戶達到415萬戶,市場份額達到14.2%。今年以來,這家公司的用戶繼續以每月上百萬的速度遞增,此次上市時向投資人承諾的目標是年底前佔市場份額的22%。
移動通信毫無疑問是電信業務中增長潛力較大、利潤較為豐厚的領域,也是目前管制較為嚴格的領域。除聯通外,目前在電信業擁有移動牌照的還有更為強大的中國移動和尚未形成經營規模的中國衛星通信公司。
衛星通信公司因為尚未經營移動業務,其牌照不構成任何潛在競爭機會。目前中國移動通信市場仍是“雙寡頭競爭”局面。
“雙寡頭競爭”畢竟是有限競爭,但有分析表明,電信主管部門很可能在未來半年至一年內發出一至兩張新的移動牌照,目前擁有固定電話業務經營權的中國電信也可能殺入移動領域。屆時,移動領域的競爭會更為激烈。
除了內部改革呼聲與外部“入世”壓力的雙重催動,在新經濟帶動下的科技進步也是中國電信業放鬆管制的重要動力之一。在觀察未來移動電話的競爭格局時,第三代移動電話(3G)的牌照發放方法將成為一個焦點。觀察家指出,如果未來3G牌照的發放在更大範圍內進行,甚至以競標的方式進行,中國移動通信領域方有希望出現高度競爭的局面。
長話群雄並起
移動領域仍是有限競爭,但在過去的一年中,往昔最為消費者詬病的長途電話領域,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中經公司執行總經理楊昌伯認為雖未達到“完全競爭(fully competitive)”,但已可稱之為“高度競爭(highly competitive)”。
有心人早已發現,中國電信在春節期間的“長話優惠”一直保留到了現在。這當然不是傳統的壟斷經營者慈悲大發,而是市場競爭的殘酷性顯示了作用。電信市場上長途電話領域的競爭,是隨著IP電話的蓬勃興起而加劇的。因為眼下角逐長話項目的不僅僅有使用傳統的PSTN方式(即通過電路交換)的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同時還有五張IP電話牌照,分屬於中國聯通、網通、吉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異質競爭”曾經是當年電信改革設計者們的一種説法,但其兌現的速度之快,卻是事先未曾逆料的。由於IP技術商業化的進程迅猛,有專家認為,即使傳統PSTN方式的長話費用在半年內降價50%也並不為過。
中國的長話市場是一塊超過500億元人民幣的特大蛋糕。1999年,中國國內長途業務量達到585億分鐘,而國際長途(包括港澳臺)長途業務量也達到了17億分鐘,這個數字還在按照20%的年均增長率迅速調整。眼下,在IP電話業務中,聯通一馬當先,佔據了一半的市場。在PSTN長途電話領域,中國電信仍然佔有絕對優勢,而聯通的長期目標是20%。
與長途電話領域不同,市內固定電話領域目前雖然有中國電信與中國聯通兩家持牌,但中國電信佔絕對優勢的“準壟斷局面”可能還會持續下去。分析家稱,這種情形除了歷史的慣性,還主要是由於本地電話業務被認為並不賺錢,因此聯通的戰略取向更傾向於抓大客戶,所謂“以20%的客戶來創造80%的收入”。當然,目前市場上普遍關注著聯通與廣電部門正在洽談的合作,事實上為其低成本進入本地業務尋求著更佳途徑。據悉,目前聯通在大連已與當地有線電視簽訂協議,借助廣電網連接入戶。
數據通信爭執牛耳
較之移動電話、固定電話等基礎電信業務,時下熱門的增值電信業務領域,實際情形要複雜得多。專家們普遍認為,作為這一領域增長最為迅速的數據通信領域,競爭已經相當廣泛地存在。只是在最新崛起、資本密集度要求較高的數據租線業務領域,競爭還是有限的。
研究資料顯示,租線市場在1999年的規模只有50億元人民幣。但有關方面預測,在未來的五年內,數據租線市場平均增長率將達到50%。在這一市場上,聯通與中國電信(固網)正在鬥法,而加速修建寬帶網的網通被認為會在近期加入戰局。據悉,目前中國聯通在網絡整體性、制式統一程度以及技術方面佔有一定優勢,而中國電信則在網絡密度方面領先。因此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在爭奪大客戶方面,中國電信的優勢其實更大一些。儘管如此,中國聯通還是拉到了像先鋒公司、LG公司、教育科研網等大客戶,而在其總工劉韻潔的口袋裏,據説還有著大批的待選目標。
其實真正完全放開的只有尋呼市場,這一市場競爭之充分,已經到了大規模收購和倒閉的階段。擁有超過4000萬用戶的聯通國信尋呼無疑是這一市場的執牛耳者,但是這一産業已日漸斜陽。對此,一個可行的計劃是,發展雙向尋呼,使之成為個人數據服務的工具。
不難看出,聯通在大多數領域都站在了挑戰者甚至是唯一的挑戰者的位置上。除了政策性的扶持外,這種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矢志興建的骨幹網。
網絡為王
隨著競爭的深化,作為綜合業務運行平臺的基礎網地位日漸突出,而電信運營商們一直諱莫如深的網絡競爭也逐漸被公之於眾。
僅僅在一年多以前,在中國電信業是否需要若干基礎骨幹網的問題上,專家學者中曾有一場轟動一時的大爭論。“防止重復建設”一派的看法一度頗佔上風。1999年2月,電信業改革方案塵埃落定之初,信息産業部長吳基傳在接受《財經》採訪時曾表示:“中國大地上只能有一層物理網”,亦即由中國電信遍佈大江南北、八橫八縱的光纖骨幹網為主,加上部分廣電、鐵道專網聯接而成的國家整體幹線網絡。
市場的力量總是更為強大。“一網”還是“多網”的論爭,似乎是在1999年沉寂下來的,而正是在這一年,一場“只做不説”的鋪網戰役在中國大地悄然推開。
到今年6月,成立剛滿一年的中國網通公司已經不再在是否自建骨幹網問題上含糊其辭。該公司明確表示,將於今年10月完成東部17主要城市的IP骨幹網。在這裡,IP指的當然不是人們熟悉的IP電話,而是在光纖上直接採用IP技術實現寬帶通信。這是目前最前沿的通信技術之一,而網通公司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綜合性電信運營商”——網通總工程師楊志偉有此説。
在廣電系統,全國性有線電視光纜骨幹網6月下旬起已在全國14個大城市開通。雖然廣電業務與電信業務由於政策所限不得相互進入,但誰都知道廣電系統決不會滿足於對於利潤滾滾的電信業務“只看不做”。而有線電視系統的龐大家庭用戶群,正是中國電信的競爭對手們所覬覦的戰略資源。
在迅速出現的競爭格局中,聯通的變化最令競爭者矚目。1999年始,聯通開始真正擁有了屬於自己的骨幹網,其包有聚乙烯套管的光纜在省際公路和鐵路的兩側延伸,穿梭在沿海地區發達地區的大城市之間,至今年6月上市前總長度達到1.8萬公里,連接25個城市。這個自愈能力極強的環狀網絡在大多數路線上的傳輸容量為2.5Gbs(每秒2500兆字節),而在中國南部沿海地區的傳輸容量則高達10Gbs。在這個網絡平臺上,可以架設滿足從長途到移動業務的各種網絡設備,以充分發揮聯通牌照最全的優勢。
有網走遍天下,聯通的各種業務牌照開始進入市場階段。1999年底,聯通的數據業務已在50個城市展開,到今年年底據説將擴展到220個城市。在IP電話方面,1999年聯通已經通話1.4億分鐘,而這個數字佔了中國IP電話市場的一半以上。
目前聯通已獲得了骨幹網的運營許可,而且可以根據業務量選擇鋪設區域。這條骨幹網將在今年年底完成第二期工程,屆時將有180個城市被串聯起來,除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外,聯通將基本實現有效覆蓋。這是一個離中國電信八橫八縱的主幹網最近的競爭對手。一位接近聯通的銀行界人士稱,聯通目前租用中國電信網絡的費用僅佔其總成本的2%。到今年底,這一數字將幾近於零。
呼喚新機制
在競爭格局初顯之後,市場上各個對手之間的競爭必然地包括了機制的競爭。分析家認為,在當前中國電信業的五大公司中,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雖具顯著的市場優勢,但也有較為沉重的體制包袱;網通的體制優勢比較顯著,但尚不是電信巨人們的對手。而昔日被指稱具有“分權型國企病”的聯通藉此次上市重組的推動,在朝向現代企業制度的轉型方面已經邁出了具有實質意義的步伐。
1994年由電子部等十五家股東出資成立的聯通,由於股東分散,企業缺乏整體性、一致性,更像一個“部分高於總體”的聚合體——在一個大牌照之下,各地的子公司享有人事、財務等相當的自治權。其違規操作的40多個“中中外”項目,更加劇了公司的分散化特徵。有鋻於此,中國聯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賢足意識到,“公司治理結構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自1999年始,聯通進行了大開大闔的重組。隨著國有股注資(包括中國最大的尋呼企業——國信尋呼的撥入以及財政部劃撥的50億元資本金)的完成,原15家股東變成了僅佔二成股本的純粹財務投資者。因而,不僅各地分公司的權限全部上收,原縱向分割的電力、鐵道和第一(中信)分公司也被取締。相比至今尚未觸及“多級法人制”的中國電信,聯通無疑在制度上佔了先機。
“我們現在是一個集中、統一、高效的企業。”楊賢足此話看似普通,卻包含深意。重組後的聯通終於回到一級法人的道路上來,分公司就是分公司,包括人事權在內的重大問題決策權都在總部掌握。高效還包括了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據該公司招股期間披露,包括董事會成員、部門及省公司領導在內的共200人拿到了價值相當於10億人民幣的期權。上市公司董事會的總體年薪加起來超過了1000萬元。此外,公司還安排了員工儲蓄參股計劃。按此計劃,員工可把月工資的一定百分比(不超過40%),存入公司為員工設立的兩年期儲蓄賬戶,期滿時收益按一定方式計算給付。
較之中國移動(香港)在上市時主要選擇財務型策略投資人的作法,聯通在此次招股時發出了尋找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明確信號。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率先入局,除在聯通上市公司持股外,還與聯通簽署了技術合作協議。消息人士稱,目前聯通還在積極尋求歐洲與美國的電信運營業戰略投資者,洽談正在進行中。
上市後聯通的整合仍在繼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舉動就是與國信尋呼的進一步融合。出身於“中國電信”的國信尋呼總資産達到170億元,為聯通帶來了豐厚現金流及龐大的銷售網絡,其員工總數和聯通其他部分的總和相當,如果加上臨時工,甚至還要多出一倍多。這家公司在聯通上市時仍保留了內部獨立法人的地位。而在上市之後,聯通迅速進行整合,國信尋呼正被改建成公司的尋呼事業部,其下屬分公司也歸為聯通子公司的尋呼事業部。
儘管處處閃現著嶄新的希望,但誰也無法幻想身為傳統國有企業的聯通能夠在一年間全部完成機制轉型。近十年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曲曲折折足以表明,國際資本市場的約束力是相當嚴格的,但又畢竟是有限的,關鍵還在於企業自身,在於企業家個人。無論如何,在中國電信業開放之前,競爭已然開始;在開放之後,競爭必將激烈而嚴酷。或許只有在更為嚴酷的格局下,才知道誰能成為最後的贏家。(財經雜誌)
<返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