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戰役 |
濟南戰役後,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十月底,其四個 兵團、四個綏靖區、二十五個軍,約六十萬人的兵力,分佈在以徐州為中 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 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 13 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 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 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莊、 臺兒莊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邱;第1綏靖區(周岩)在淮陰。 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於機動,增援迅速。
九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批准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十月十一 日,毛澤東提出了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 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雲港地區之 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呀。並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 段,牽制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後團, 並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 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制、阻擊任務,並從 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
十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向江漢、第6縱隊向宛西行動,吸引白崇 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向南,第12兵團(黃維)向西,以配合鄭州戰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這時,敵主力第16 兵團(孫元良)已向東撤走,殘敵萬餘人被殲,鄭州、開封很快解放。此 時中原野戰軍主力已能夠機動使用於東線。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 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十一月一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 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 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 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
遼沈戰役後,蔣介石害怕徐州之敵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 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決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 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佈在該 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禦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並 于六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 阜陽地區,相機東援。
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 華東野戰軍決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于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 縱隊擔任阻緩任務,其 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制、阻擊第13兵團東援, 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絡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 或促其起義,爾後;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制敵第13兵團,阻擊 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戰役初期歸中原野戰軍指揮)從西北面威脅 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邱地區之 敵第4綏靖區,爾後攻佔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 圍,並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
華東野戰軍按計劃于六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 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 至七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準備調往靈壁。十一月八日, 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率三個半師起義,我山東兵團順利地 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向徐州 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 計劃,決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向徐州集中,堅守徐州。
同時,蔣介石決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並以李延年率第 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兵團協 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向宿縣推進,並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中央 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于九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 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于徐 州地區的決心。十一月十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 切斷了該敵的退路,十一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于碾莊地區。為 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 第8、第9、第13縱隊 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 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 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 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 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 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 隊為預備隊。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戰軍攻佔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 埠間的聯絡,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
黨中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線空前的大戰役,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 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因此十六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 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 常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後方的一切事宜。 十一月十二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二十日攻佔碾莊,二十二日全 殲第7兵團,擊斃貢百韜。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只能前進一至 二公里,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 也只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
敵第7兵團被殲後,蔣介石決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 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絡,把徐州之敵撤走, 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向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決房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 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 埠之敵,並以一部作為中原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十一月二十五 日,敵第12兵團十二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 集地區。
敵第12兵團被圍後,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 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 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 圍後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柯能突圍早有預見,並指示華東野戰軍 預作準備。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三十萬人,向永城方向逃竄。 我華東野戰軍即以十一個縱隊全力追擊,十二月四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 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六日,第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消滅。第2、第13 兩兵團即就地轉入防禦。
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採取了 “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 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各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 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十二日我軍對敵第 12兵團發起總攻,至十五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 獲悉第12兵團被殲後,連夜逃回蚌埠。
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勝利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 下,中央軍委,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著淮海前線全軍進行戰場休整, 並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準備。十二月十七日,毛澤東寫了“敦 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絕投降。十二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 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線上。華東 我軍遂于一月六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十日將敵全殲,生浮杜聿明, 擊斃邱清泉,淮海戰投勝利結束。
淮海戰役歷時六十六天,殲滅了國民黨在華東、中原戰場的五十六個師五十 五萬人,使敵人的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京、滬地區, 直接暴露在我軍面前。
淮海戰役結束後,淮河以南的敵人倉惶南逃。華東野戰軍第6、第7、第8、 第13縱隊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間廣大地區,前出到長江北岸,為爾後渡 江作戰創造了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