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最新報道

優秀共産黨人

歷史時刻

革命聖地

  黨的建設

南 昌 起 義


  為了拯救革命, 對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大屠殺實行武裝抵抗, 中國共産黨于一九二七年在南昌發動了武裝起義。這次起義, 打響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開創了我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新時期。

  當時, 敵人在南昌方面的力量比較薄弱, 只有朱培德第五方面軍總指揮部及警衛團, 第3, 第6, 軍各一部, 總共三千多人。在南昌地區, 我黨掌握和影響的武裝力量主要有: 葉挺領導的第20軍; 朱德領導的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和南昌公安局的兩個保安隊; 由葉挺獨立團為骨幹編成的第25師; 以及蔡廷鍇的第10師等部。還有盧德銘領導的國民政府警衛團和陳毅領導的中央軍政學校武漢分校等部, 正由武漢向南昌集中。七月二十七日, 正式組成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央前敵委員會。前委會決定於七月三十日舉行起義, 並成立軍事領導機關--起義總指揮部在準備工作基本就緒時, 張國燾由武漢趕到南昌, 阻撓起義, 以周恩來為首的前委經過激烈鬥爭, 克服了張國燾的阻撓, 毅然決定起義。

  八月一日, 在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和賀龍, 葉挺, 朱德, 劉伯承等的領導下, 北伐軍二萬餘人舉行南昌起義。起義部隊經過五個小時的激烈戰鬥, 全殲駐在南昌的敵人並控制了全城。八月二日, 駐馬回嶺的第四軍第25師主力, 在前委派去的聶榮臻領導下, 開到南昌和主力會合。起義勝利後,部隊仍沿用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的番號,賀龍任代總指揮,葉挺任代前敵總指揮,劉伯承任參謀團參謀長,郭沫若任總政治部主任。部隊編為三個軍:第20軍,軍長賀龍兼,黨代表廖乾吾,轄第1、第2、第3師以及軍直教導團和特務營;第11軍,軍長葉挺兼,黨代表聶榮臻,轄第24、第25、第10師和軍直炮兵營;第9軍,軍長韋杵(未到職),副軍長朱德,黨代表朱克靖,以原軍官教育團為骨幹,還有一些南昌的印刷和鐵路工人參加,約一個團的兵力。

  八月一日上午,前委召開了“國民黨中央委員及各省、區、特別市和海外各黨部代表聯席會議”,討論通過了{聯席會議宣言}等文件,成立了以共産黨員為領導核心,有國民黨左派人士參加的中國同民黨革命委員會。革命委員會由宋慶齡、鄧演達、譚平山、周恩來、賀龍、葉挺、蘇兆徵、惲代英、李立三、張國燾、郭沫若、吳玉章、徐特立、林祖涵、彭湃、何香凝、彭澤民、張曙時等二十五人組成。這個帶有政權性質的委員會,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名義,目的是繼承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工農”三大政策,反對南京的蔣介石政府和武漢汪精衛政府,實質上是一個無産階段領導的代表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産階段,並聯合國民黨左派人士的民主革命政權。同日,由十五名在國共合作時期擔任國民黨中央委員的共産黨員和七名國民黨左派人士共同署名,發表了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宣言},義正辭嚴地揭露了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叛變行為,強調反對帝國主義,掃除新舊軍閥,要為解決土地問題而鬥爭。

  南昌起義使國民黨反動派大為震驚。汪精衛調朱培德的第3、第9兩軍主力向南昌急進,妄圖包圍南昌,消滅起義部隊。面對這種形勢,前委決定:起義軍按原定計劃,南下廣東,奪取海口,求得外援,重建廣東根據地,再次舉行北伐。八月三日至六日,起義部隊先後撤離南昌,取道臨川、廣昌南下。蔡遷鍇的第10師到達進賢李家渡時叛變,率部開往浙江。武漢分校的幹部和學員,乘船趕到九江被張發奎扣留,分校黨代表陳毅化裝南下,在臨川追上起義軍,被派到第25師第73團任黨代表。這時,蔣介石急令留守兩廣的第8路軍總指揮李濟深抽調八個師的兵力,分向江西、湖南南部前進,準備截擊南下的起義軍。起義部隊在瑞金、會昌地區擊破敵軍黃紹宏、錢大鈞等部的攔阻後,變更經尋鄔(今尋烏)出梅縣的原定路線,改由長汀、上杭進入廣東的三河壩、潮州、汕頭地區。朱德率第25師留守三河壩。周逸群率第3師留守潮、汕。經兩次分兵,主力僅剩六千人轉兵西進,打算會合海豐、陸豐農軍,相機奪取惠州。在湯坑地區,與敵薛岳等部激戰,打成對峙,撤至揭陽,于十月三日,在流沙鎮與我從汕頭撤出的部隊和前委首腦機關會合。在撤離汕頭之前,黨中央派張太雷前來,向周恩來等傳達了“八七會議”精神,並指示起義領導人離開部隊。前委在流沙召開會議,周恩來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要求武裝人員退往海豐、陸豐作長期鬥爭。當日下午,主力部隊進至烏石山時,與敵陳濟棠、徐景唐部激戰,遭受失敗,僅第24師余部一千三百餘人,在董朗、顏昌頤的率領下,轉入海豐、陸豐地區同當時農軍會合,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2 師,繼續革命鬥爭。留守三河壩的我軍與敵黃紹宏部激戰三晝夜後,保留下來的武裝與我從潮州突圍的少數部隊于鐃平會合,在朱德、陳毅率領下,經閩南、贛南,進到了粵北的韶關地區,于翌年一月舉行了湘南起義。

  南昌起義,由於客觀上敵人力量過於強大,主觀指導上缺乏經驗,沒有和湘、鄂、贛地區的農民運動相結合,開展土地革命戰爭,而是孤軍南下廣東,企圖打開海口,爭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據地,再次舉行北代,加之兩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殲敵,成為敵人各個擊破等原因,最後遭至失敗。但這次起義的偉大

  歷史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它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鮮明的武裝鬥爭旗幟,充分地表現了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不畏強敵、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它以實際行動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鬥志。它對創建偉大的人民軍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