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最新報道

優秀共産黨人

歷史時刻

革命聖地

  黨的建設

轉變農村幹部作風的新探索——湖南嶽陽農村採訪記


  地處洞庭湖和長江交匯處的岳陽,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市,520萬人口中80%是農民。2000年以前,因為幹部作風飄浮,岳陽市10個縣(市、區)有9個相繼發生涉農惡性案件。去年以來,岳陽市委適應農村工作新形勢,以轉變農村基層幹部作風為突破口,採取一系列手段,有效化解了産業結構難調整、農民難增收等問題,黨群、幹群關係重似魚水,探索出一條促進幹部轉變作風的新路子。

  升職罷官看作風

  去年1月7日,岳陽市新任市委書記于來山到任的第二天,便捲起鋪蓋住到了汨羅市大荊鎮長聯村村民黎建國家裏。

  農業發展近年進入新階段後,岳陽一些鄉鎮幹部看不起農民,農民不信任幹部,黨群、幹群關繫緊張。問題的癥結在哪?帶著這個沉重的問題,于來山到湘陰縣、平江縣等五縣作了一個月的民情調查。

  調研歸來,于來山找到了答案:黨群、幹群關繫緊張的根源並不是“農民不聽話”,而是“有些幹部不像話”。這些幹部作風飄浮,不辦實事,一年到頭難下村,收費才進農家門。要扭轉農村工作的被動局面,突破口就在於幹部作風轉變。

  為此,岳陽市委出臺了被幹部們稱為“緊箍咒”的4號文件,明確規定幹部每月走訪農戶的戶數、住農戶的天數和辦實事的件數,並由農民簽字作證,由市委督查組暗訪核查,納入幹部考核內容,從而將幹部下村住戶辦實事制度化。這套作風建設制度,使幹部深入農村、服務群眾有了具體、嚴格的標準,避免了泛泛而談、難以監督和落實的老問題。

  去年,華容、岳陽兩縣一些鄉鎮農民負擔居高不下,幹部卻住縣城,使鎮黨委、政府大院晚上竟唱“空城計”。經農民舉報、督查組查實後,這些鄉鎮的黨委書記分別被就地免職、降職調離。與此相反,經農民評議打分,全市12位作風紮實、幫助農民增收成績突出的鄉鎮黨委書記被破格提拔為縣委常委或副縣長,另有一批幹部獲得經濟獎勵。

  這一降一升,在岳陽基層幹部中引起強烈震動。過去幹部作風好壞與職位無關,幹好幹壞一個樣;而今作風好者升,作風差者降,褒貶分明。明確的導向促使全市各級領導到一線,幹部進農家,工作到田頭蔚然成風。

  曾串聯全鄉村支書越級上訪的裕民村支書項立華對記者説,“過去幹部平時不見人下鄉,秋後進村收錢糧。現在他們住到農民家裏,晚上組織發動,白天下田勞動,幫我們村把1200畝常年受漬的低窪水稻田改種湘蓮,還套養魚,每畝增加收入1000多塊。如果不是幹部耐得煩、舍得幹,村裏人根本不可能齊心。有了規模,田間管理好搞,銷路也打開了。現在大家都説還是要靠幹部,幹部比農民就是有辦法。”

  增收與否“試”作風

  岳陽轉變幹部作風活動開展之初,一些幹部下到村裏後無所事事,找不到使勁的地方;有的幹部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沒給農民帶來多大實惠,反添了不少麻煩。許多人擔心幹部作風轉變很可能又是“空對空”。

  針對這種情況,岳陽市委及時統一了思想:以調整農業結構作為轉變幹部作風的載體,並以調整結構的成果檢驗轉變幹部作風的成效。組織部門對基層幹部的考核不再以收費多少、在農民家裏住多久論英雄,而以調整農業結構的成效和農民增收的多少,作為幹部升降獎懲的主要內容。幹部們積極學習農業科學技術,自覺調整自已的知識結構,全市涌現了一大批“土雞專家”、“西瓜裏手”、“辣椒大王”、“芥菜師傅”、“醬菜高手”。市、縣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組的農業結構調整責任制得到順利實施,市、縣、鄉三級幹部共辦示範點1200多個,直接聯絡近20萬農戶。

  華容縣三封寺鎮馬澗村1609畝水田,今年有9成不種水稻改種了瓜菜。村民劉安林説,“縣委韓建國書記和鎮裏的幹部挨家挨戶上門動員大家種菜,和我們一筆筆算帳,比較種水稻、種蔬菜的風險和收益,算得我們口服心服。鎮政府派來技術員住到村裏,還從外地請來一個加工大戶,和我們簽訂豆角、黃瓜合同,按保護價一收到底。今年夏天種一季豆角每畝實打實搞了1000多塊,現在秋黃瓜也陸續上市了,每畝少説也有八、九百元。”

  過去是“農民服從幹部”,現在是“幹部服務農民”;過去是“要錢要物”,現在“給錢給物給技術”,還親自下地搞示範。汨羅黃市鄉政府8名幹部在港口村租田示範種植禮品西瓜,並在省城水果市場租門面直銷,頭茬瓜一畝賣出8000多元後,農民紛紛調整思路,全鄉的瓜菜面積迅速發展到1.5萬畝。鄉黨委書記胡細國説:“喊破嗓子,不如做出好樣子。”

  一年多來,岳陽這個傳統農業大市已初步實現向市場農業轉變,岳陽農村已由過去的“米袋子”變成綠油油的“菜籃子”和黃燦燦的“瓜園子”,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民人均實現純收入達1322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9元,增長18.1%。

  新機制促進改作風

  去年年初,汩羅市大荊鎮的幹部用30萬元産業結構調整經費,買了化肥、種子,免費給農民送上門,不料碰了一鼻子灰——農民認為這是幹部在搞形式主義、搞“政績”。

  今年,大荊鎮幹部沒有費多大口舌,農業結構調整便勢如破竹。目前,全鎮已調種瓜果菜1萬畝,復種面積達3萬畝,僅此一項,預計年內財政可增長100萬元,農民人平增收320元以上。

  這一切,源於大荊鎮一批分流幹部以資金、技術入股,農民以土地和勞力入股,嚴格按《公司法》和《企業法》合夥組建的“産業結構調整公司”。

  國慶前夕,記者在大荊鎮桂花村見到了在大棚裏摘取第二季禮品西瓜的村民李術平。他高興地説,今年他以4畝責任田經營權和勞力入股鎮“産調公司”,“産調公司”負責成本支出和技術指導,夏秋種了兩季禮品西瓜,總收入3.6萬元,按照6:4的比例分成,目前他的收入已達2.1萬元,是往年兩季稻穀收入的10多倍。這還不包括年底分紅。

  當地的一些農民告訴記者:以前幹部下到村裏,發動我們種這種那,我們心裏怕,種虧了,你幹部拍拍手就走了,我們背不起。現在創辦“産調公司”,分流幹部都下了水,我們打濕鞋怕什麼?

  黃市鄉“産調公司”總經理李愷文原是鎮裏的民政幹事。他對記者説,分流出來半年,人曬黑了,手起繭了,風險大了,但渾身是勁,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有了“産調公司”,幹部與農民在産業結構調整中完全融為一體,各自的要素優勢結合,取得了1+1大於2的效益。類似大荊鎮的“産調公司”如星火燎原,在汨羅市已發展到22家,吸納股金1120萬元,聯結農戶擁有生産基地8500多畝。目前,岳陽市正倡導全市鄉鎮學習這種做法。

  岳陽的基層幹部和群眾對記者説:“産調公司”適應農村新的形勢,深得人心。這説明通過創建新機制融合幹群關係,是推動幹部作風轉變的新動力。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