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最新報道

優秀共産黨人

歷史時刻

革命聖地

  黨的建設

作風民情表 冷暖兩相知--一位鎮黨委書記如何記“民情日記”


   江西省今年在農村開展“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以來,總共派出了各級幹部31萬進村入戶。

   萬年縣裴梅鎮黨委書記胡紅英,一年多以來,養成了進村入戶了解社情民意後必寫“民情日記”的習慣,“一事一記總關情”,如今這類日記已有180多篇。記“民情日記”成了胡紅英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載體,他的“民情日記”不但記事,而且有附記,做到“件件有著落”。初嘗“甜頭”後,他還精心設計這一載體,在全鎮幹部中開展記“民情日記”、講評民情活動,這些改善幹部作風的舉動使裴梅鎮從一個“問題鎮”變成了“先進鎮”,幹群關係大為改善。

   做群眾歡迎的事

   “貢米之鄉”裴梅鎮,幾年前還是個“麻煩鎮”、“問題鎮”,債務多、包袱重,幹群關係複雜。胡紅英在1998年10月上任這個鎮的黨委書記,可謂“受命于危難之際”。上任沒幾天,上訪的、要債的便是一撥接一撥。面對這種情況,胡紅英焦急了,他深覺自己責任重大,以往鎮機關那種鬆散、飄浮、一陣風式的工作作風必須徹底轉變了。去年6月,胡紅英率先記起“民情日記”,漸漸地,他體驗到了“民情日記”的好處。

   “民情”就是第一信號。當胡紅英下到村民家裏發現“想調整産業結構又不知如何調”是廣大農民集中反映的問題時,“裴梅鎮如何調整産業結構”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心結,不久,他便從不同角度寫出了《曹鐘明種葛》、《迅速恢復蠶桑産業》、《“懶龍”養雞》、《珍珠養殖效益可觀》、《觀念落後最可怕》等8篇具有參考價值的“民情日記”。接著,在他的要求下召開了專門研究這一問題的黨政聯席會,制定的發展生態型農業、調整産業結構的“九大工程”及一系列的措施逐一齣臺,全鎮上下立即形成了産業結構調整的熱潮,幹部跑基層更勤更歡,群眾與幹部更親更密,工作方式得到明顯轉變。一時間,幹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蔚然成風。僅幾個月的時間,全鎮共調減早稻面積6000多畝,發展蠶桑1000多畝,葛根300畝等,全鎮上下呈現著新一派的田園風光。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胡紅英在工作中增加了對鄉情和民情的了解,更增進了和群眾之間的感情。胡紅英説:“‘民情日記’是我的‘掌中寶’,明晰了我的工作思路,轉變了我的工作作風,促進了裴梅鎮的經濟發展。”

   多跨群眾的門檻

   幹部下去、民情上來,進村入戶了解社情民意,回鎮裏寫“民情日記”是胡紅英的習慣;知民情、解民憂,一篇篇情真意切的日記,是胡紅英對困難中的百姓無盡的牽掛。胡紅英説,“民情日記”是黨群、幹群的“連心橋”。

   3月11日,胡紅英來到平山口村特困戶裴天山家,村支書勸道:“書記,你還是莫要進裴家的門,進了門,你兩天都會吃不下飯。”胡紅英執意要進去。原來,42歲的裴天山不僅弱智,而且身上的衣服從穿上那天起就沒有換過,住的房子到處透風,破敗不堪,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還有一股撲鼻的異味。胡紅英不但去了,而且坐下來詳細地了解了裴天山的生活情況,面對這一切,他急了。他為此寫了《特困裴天山》,並在3天之內與這個村的挂點幹部一起四處奔波,共籌集資金2400元,將原危房拆除後建了一幢30平方米的磚瓦房。

   《禍不單行》是胡紅英為另一特困戶寫的又一篇“民情日記”。在“我的百姓情懷”為主題的講談會上,胡紅英講述了這個自己親臨特困戶家的幫扶故事。夏家村的姚興栗因患腦積水已成植物人,其弟媳婦吳湊珍因貧血導致腎、神經等嚴重疾病,家裏一貧如洗,欠賬近2萬元,四處借錢無門,兩個病號都面臨斷藥斷糧等死的境地。面對這極度貧困的群眾,胡紅英的淚水在眼眶裏打轉,當即掏出身上的全部現金160元。事後,胡紅英在全鎮“篩選”出100多戶貧困戶,採取有效的幫扶辦法,還研究成立了“裴梅鎮特困救助基金會”,並向社會募捐。

   排解群眾之難

   今年元月,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中,胡紅英深深地感到單個的人依“民情”辦事效果有限,要真正實踐好“三個代表”,就必須充分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的積極性,及時掌握群眾的想、盼、愁、憂、難。不久,胡紅英就把記“民情日記”的做法在黨政班子成員中推廣開來,並開展以“串百家門、知百家事、解百家困、助百家福”為主題的記“民情日記”活動,同時建立“民情日記”的問題疏理、督查落實及評閱制度。

   “民情日記”成了胡紅英和幹部們的“百納箱”,他們把路難行、水利設施改造及社會風氣、社會穩定等問題都放進了“百納箱”。“民情日記”更是一道“令牌”,使他們絲毫不敢懈怠。對1996年這個鎮建的6幢教學樓1998年就暴露了質量問題一事,胡紅英綜合一些幹部的意見寫了《造福與造孽》,並立即消除其安全隱患。今年以來,這個鎮對民事糾紛的調處率達100%,確保了本鎮社會穩定,實現了幹部“下訪”取代群眾“上訪”。

   從上任到現在,三年過去了,胡紅英和他領導下的幹部們不負眾望,使這個鎮的經濟有了復蘇,債務也基本理順,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財政收入都有了明顯增長。去年,財政收入達到146萬元,2001年確保以18.9%的速度增長。一個新的集鎮形象呈現在人們面前,9個村委會有8個村通了水泥或瀝青路,群眾安居樂業。

   胡紅英説,裴梅鎮與一些鄉鎮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何做好“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依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民情日記”還要繼續寫下去,要真心實意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伸出一隻援助和服務的手,就是架起一座連心的橋。(新華社 沈虹冰 李美娟)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