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風化雨潤八閩
——福建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見聞
(2002年5月16日) |
四月的福建,空氣清新,陽光燦爛。記者踏著這無邊的春色,深入福建山區的屏南、建甌和閩南沿海的惠安、晉江、同安等縣市的部分鄉村,採訪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活動。
無論是在經濟欠發達的屏南縣深山區,還是在先富起來的沿海僑鄉,“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像溫暖的春風,吹進了農村基層幹部群眾的心扉;像綿綿的春雨,滋潤著八閩大地。所到之處,幹部群眾普遍反映,通過開展這次活動,幹部的作風變了,群眾的心氣順了,幹群關係融洽了,基層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增強了,發展農村經濟的路子寬了,農民得到實惠了。
玉山鎮:“五送融情”解民憂
4月10日上午,冒著瀟瀟春雨,越過崎嶇山路,記者來到地處閩北深山區的建甌市玉山鎮敷錫村。村民詹娟麗家是這個村“五送融情”動室,鎮村兩級出錢訂了許多報刊雜誌,還配了一台電腦活動點,她騰出一間房作為活供村民上網,村裏的農民科技夜校也設在這裡。
何謂“五送融情”?鎮黨委書記吳成發告訴記者:“就是送政策、法律、科技、信息、溫暖。通過開展這項活動,轉變幹部工作作風。”
1999年7月,玉山鎮新一屆黨政班子到任後,通過調研發現:幹部隊伍中普遍存在下基層少、為民服務差的問題;幹群關繫緊張,村民集體上訪時有發生;群眾致富願望強烈但門路不多,民主意識增強但法制意識淡薄。
針對這些問題,鎮黨委、政府決定在全鎮範圍內開展“五送融情”活動,他們在全鎮68個自然村設立活動點,把鎮裏的幹部全部下派到活動點任輔導員和宣傳員,把政策法律、便民措施、農業實用技術和黨的溫暖送到農民家門口。兩年多時間過去了,地處大山深處的玉山鎮發生了巨
玉山鎮嶺後村陳家山自然村農民吳德海去年種了2畝反季節蔬菜,連種兩次都因蔬菜得病而失敗。他沒有想到,只捎了個口信到鎮上,第二天農技人員就趕了30公里路為他家蔬菜“看病”來了。通過農技人員指點,吳德海才知道菜病是因為他家菜地土壤酸性過高所致。癥結找到了,他第三次種植獲得成功。
嶼頭村:幹部從“不得了”到“了不得”
在惠安縣洛陽鎮嶼頭村,林元冰老人告訴記者:“以前幹部沒學‘三個代表’,快不得了了(指作風、態度差,辦事不規矩、出格),現在學了‘三個代表’,又真是了不得(指幹部作風轉變,為民辦事本事大)。”他進一步解釋説,以前村裏幹部作風差,老百姓不滿意,我們以為這“病”沒法治了。沒想到“三個代表”作用還真大,教育了幹部,把幹部和群眾的距離拉近了。
談起村幹部辦的好事,老林更是如數家珍:“村裏的水溝水渠自1964年以後就沒有暢通過,一下雨全村污水橫流,一些村民家中也灌進水,苦不堪言。去年村‘兩委’為村民辦實事,把水溝水渠弄通了。現在村裏是路平、燈明、生活上水平。”
嶼頭村是閩南著名僑村,僑胞、港澳同胞很多。已旅居香港40年的楊錦聰先生年年都回鄉過年,他對村裏的變化感觸很深:過去我們很少向村裏捐錢,因為信不過幹部,怕被他們吃掉,即使捐也是捐給老人會。可去年以來我為村裏的幾個基金會捐了好多錢,因為我信任幹部了,交給他們去運作我放心。
他還説,過去海外鄉親回家鄉後最怕上廁所,因為廁所太臟太亂太差,現在不怕了,村裏建起了現代化的公廁;過去村裏路很差,海外鄉親回來不穿好皮鞋,現在村裏全是四通八達的水泥路;過去到村裏辦事難,找不到人,現在村幹部固定時間辦公,辦事方便多了;過去村裏沒什麼文化娛樂活動,可今年春節的一系列活動辦得有聲有色,卡拉OK比賽還請了廈門大學音樂系幾位同學來參加,有水準。
楊錦聰先生由衷地説:“從家鄉的變化和幹部的身上我真切地體會到什麼是‘三個代表’,這樣的‘三個代表’我擁護。”
記者信步參觀了嶼頭村,只見村民的小樓房規劃齊整,村裏新鋪設的水泥路四通八達,新建的公廁與城裏的毫無二致,清淤後暢通的水渠水流潺潺……儼然一座現代化的小城鎮。
東石鎮:件件實事暖民心
記者在晉江市東石鎮採訪到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光渺村的老黨員、老遊擊隊員黃榮彬已經70多歲了,年老體衰失去了勞動能力,兒子經商失敗後出走,兩個小孫子留在家中與黃榮彬夫婦一起艱難度日,老少四口一直住在一間四面透風、搖搖欲墜的破棚裏。農村“三個代表”學教活動開始後,市、鎮、村三級聯合籌資3萬多元,為老黃家翻蓋了一棟磚混結構的平房,使這位飽經風霜的老黨員終於圓了自己的住房夢。為了表達對黨的感激之情,黃榮彬在大門上刻下了自己的心聲:“偉大的黨”。
黃榮彬只是東石鎮開展“三個代表”學教活動以來得到實惠的眾多村民之一。這個鎮針對富鎮有窮村、富村有窮戶的現實,在學教活動中啟動了扶貧工程。鎮裏抽出43名幹部職工專職駐村,全面完成了貧困戶的調查、摸底、核實工作,最後確定貧困戶791戶、2576人。為了救助這些貧困戶,今年1月,鎮裏成立了慈善總會,建立了扶貧濟困社會救助網絡,多渠道籌措慈善基金1440萬元,在就業、助學、安居、康復等方面,對困難群眾展開多層次、全方位救助,救助對象包括761名貧困學生、140名疾病患者、37戶無房戶等。
莊安村:“老大難”問題終獲解決
廈門市同安區新圩鎮莊安村是一個讓各級黨委政府感到頭痛的“老大難”村。全村有5個自然村,對於村小學的選址建校問題,意見不一,互不相讓,矛盾越鬧越深。
1998年7月,經鎮政府協調,村‘兩委’成員通過協商形成了決議,莊安小學新址定在莊安自然村西林埔,並辦理了立項,但姑井自然村村民不同意這一方案。1999年6月2日,新小學動工興建,6月7日,姑井自然村村民60多人跑到施工現場鬧事,工程被迫停工。
6月17日,鎮政府組織60多名幹部到姑井自然村宣講法律法規,遭到村民圍攻謾罵,包括鎮長黃福州在內的19名幹部被圍困達5個多小時。
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的春風吹到了新圩鎮和莊安村,鎮黨委決心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徹底解決莊安村的“老大難”問題。在鎮黨委的領導下,鎮村兩級幹部經過認真細緻的分析研究,統一了思想認識:要解決莊安村的問題,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著力解決小學的選址建校問題,為民辦實事,取信於民;其二是抓好村級班子的換屆選舉,增強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
為了解決小學選址建校問題,鎮村兩級幹部深入到各自然村,走家串戶,對群眾做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糾紛;通過村民座談會、發放徵求意見表、村民投票等方式,最廣泛地聽取村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最後,鎮黨委、政府,區教育局等召開聯席會議,本著有利於化解矛盾的精神,決定把新校址定在村部周圍,此舉得到了各自然村多數村民的支持。2001年7月15日,新學校動工興建,預計本學期莊安村的小學生們就可遷入明亮寬敞的新教室上課。一個拖了10年、困擾村裏三屆班子的“老大難”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隨著選址建校問題的解決,鎮黨委、政府又及時抽調13名幹部入駐莊安村,指導開展村級換屆選舉工作,使村“兩委”的戰鬥力大大增強。對此,村支部書記沈躍進深有感觸地説,“三個代表”給莊安村帶來大變化、新氣象,我們村幹部也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更增強了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多為群眾辦事的決心。(蘇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