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開上了“解放”車 |
舊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1949年,民族工業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因而,恢複國民經濟,成為共産黨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之後所面臨的首要任務。
1953年,國家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確定了以156項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為中心的工業化進程。
建成新中國民族工業其意義不僅在於工業生産本身,更重要的,是矗立起了民族自強與尊嚴的豐碑。1953年7月15號,第一汽車製造廠正式奠基,奠基石上面是毛主席親自筆題寫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紀念”。從此,新中國有了自己的汽車工業。
1956年7月13日,黨的“八大”召開前夕,汽車廠建廠三週年的前兩天,第一輛汽車誕生了。她被命名為“解放牌”。從那天起,中國不能製造汽車的歷史結束了,中國自己的汽車源源不斷地一天比一天更多地從這裡開了出去。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第一汽車製造廠這個凝結了黨的三代領導集體心血的民族工業排頭兵,從最初只能年産3萬輛汽車,到現在年産40多萬輛汽車,産品品種從單一解放牌四噸卡車,到現在能生産重型卡車、輕型卡車和轎車三大系列幾十個品種。可以説,這位建國初新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子,已經成長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國有企業。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工業高速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1994年以後,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國企改革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三年脫困目標基本實現。進入新世紀,中國工業開始向信息化和高科技領域邁進。(楊紅整編)
|
|